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重实用。会认为“仪式”繁琐,矫情,是花拳绣腿,毫无用处可言。于是更喜欢埋头过日子。
很努力,很拼命,很多的小心翼翼和牺牲,有时候甚至会用尽洪荒之力。
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一起做一件彼此都不烦躁的事情,胜过很多所谓的“为家庭牺牲”。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在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仪式感,比如说,家庭特殊聚会时会有特定的流程和衣服穿着;听音乐会时会穿正装,显示对音乐和生活的尊重。
那么在中国呢?是不是也有一样的仪式感呢?答案是否定的。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没有这种所谓的仪式感。
想起小时候,每到春节,爸爸和妈妈就带我们兄妹几个去集市上购买年货,弟弟会有几串红色的小鞭,而我会有一支粉色或者红色的头花。买来的新衣服会放在床头枕头旁,内衣裤都要换上新洗的,第二天天微微亮,外面的鞭炮声一响起,我们会急急地穿好新衣服,给爸爸妈妈磕一个拜年的头,得到一个充满神秘和喜悦的红包……
而现在,物质的极大丰富冲散了这些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仪式感:端午节我们不会跟孩子一起包粽子;清明节我们不会带孩子去扫墓而是去国外旅游;中秋节我们不再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顶多多做两个菜吃,似乎这一天跟其他的任何一天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生活为什么需要仪式感?
因为我们的孩子长得太快,快得仿佛一眨眼,就会迎来与他们的分离。我们所能希望的,是在他们最依赖我们的时候,给他们最丰富和动人的体验和仪式感,当他们有一天长大了,会为自己经历过的家庭时光感到幸福,会更有勇气和安全感面对自己的人生。
尤其是家庭传统,它给所有家庭成员留下的回忆和带来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断的,不会因生活的变化而改变。
家庭仪式不分大小,从日常的小事中创造“仪式感”,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你家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