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SX.Chen:我在ACCD一年的“血泪史”告诉你,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设计专业”与“企业实习”?

康石石  · 公众号  ·  · 2017-09-06 16:5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写在前面的话


“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一直是康石石个人信奉的一句话,也是指引康石石个人实践的一句话。其实, 知识 所蕴含的“广度”远远不止于学术体系之内,它还包含有人生经验所积攒的丰厚阅历,与看待世界、分析世界、认知世界的角度与深度。


世界丰富多彩 康石石希望能够为艺术留学生推开更为宽阔的大门, 让艺术留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能够于康石石公众号汇合交织 :你能在伦敦租到高性价比的住房,就能帮助经济并不充裕的家庭前往伦敦留学;你了解UCL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了解AA的授课方向,就能够给不知何为A校B校的学生指引方向;自己当年年轻吃过的亏,上过的当,后人如何避免...


所以,康石石将为中国艺术留学生开放 周三“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 ,集合大家的艺术设计认知与艺术留学经验, 为艺术留学生&预备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机会。



分享你的留学经验,请联系文末二维码



本期分享人: SX.Chen

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

Grad Industrial Design,MA



本期内容提要:没什么经验,来讲讲教训


我在ACCD学习了一年的 Media Design Practices,目前转专业到Grad Industrial Design。从申请到转专业,到实习, 经历了很多事情, 觉得自己没什么经验,所以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教训吧。



Media Design Practices


申请过程



我本科学的是车身设计,虽然听起来是设计,但其实是工科学历,所以申请ACCD的Media Design Practices也是跨度比较大的。而且我当时是7月份才决定要学设计,第二年1月份申请就截止了,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选择了汉艺做指导。


我认为老师主要有3个好处吧,帮助我向前沿靠拢,如何快速按照流程完成作品集,还有判断什么设计是重复的,什么设计的好的。 找作品集培训老师,主要是帮自己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然后我当时还找了一个纯文书的中介,是个超级大坑,不过看它最近被骂的很惨,我也就放心了。 所以大家在选择留学培训机构的时候,还是要慎重



专业介绍



首先,从Media Design Practices专业的名字就能看出来,它与传统的交互设计( Interaction Design 自然是有很大不同的, 它更 重视对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秩序的批判,而不是面向市场的表达


相比于视觉上的呈现,比如建模、手绘、以及作品 最终形态 Media Design Practices 更加重视概念 这一研究生项目个性非常强,可能不像本科项目一样适合每个人,所以大家选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虽然ACCD号称是重视商业的学校,但 Media Design Practices却跟学校的整体风格 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刚来的时候感觉上了假的Art Center。而且从它的网站上就能看出来,它并不是一个重视界面展现的地方。



Media Design Practices分为3年项目和2年项目,3年项目是为没有设计背景的学生多提供了一年Development year。



硬件设施



Media Design Practices 的教室, 每个人都有独立工位,而且全年24小时开放,方便刷夜,而且还有自己的工坊,工坊里木工、金工机械比较齐全,数量也很充足。 工坊里也提供3D打印机器、激光切割机、3轴数控铣床等,硬件设备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ACCD不提供软件的免费下载,包括Adobe Suite、Arduino,以及相关套件等等,这些软件建议大家先在国内买好,因为国外会贵很多。



教师背景



Media Design Practices 号称自己是涉猎广泛的交叉学科,所以教师背景也非常广,比如本系教师有建筑背景、人类学背景、平面背景、媒体设计背景等等,外请教师有程序员、交互设计师、艺术家等等。不过我想说的是, 我们不能光看老师的背景,就主观推断他在做什么,因为大神对于一个领域的认知和我们的认知的有偏差的

我们建筑背景的老师,就是一个大神, 他已经摆脱了建筑固有的形态体系 。比如他带的一个毕业项目,未来旅馆,就是在大数据时代,人通过支付数据代替支付费用,那么应该如何采集人身上的有利数据。


我们企业背景的老师,所做的项目也与传统行业完全不同,他不是针对设计好的产品瞄准目标客户,从而更好地盈利。 他做的项目更具有前瞻性 ,比如在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未来, 我们盲目地在各个领域引入科技 ,是否会使本来方便的事情变得麻烦, 具体探讨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课程概述



我第一年里上了三节专业课,另外还有一节教务课和一节讲座。下面主要讲讲这三节专业课程:


1. Creative Technology


主要讲一些基本的Arduino、jQuery(与Html,Css一起写网页)、Python,编程内容不涉及任何算法,不超过100行代码,没有教多线程和面向对象,很好上手,也是每个人都能完成的。 但也因为它对科技比较浅层次的定位,在实际设计中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这节课主要是基于该技术做设计,想象未来会发生的故事 ,比如我设计了一个在自动驾驶的未来,人不需要开车,如何利用车的前风挡玻璃观看视频。两个人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睛,使用一个屏幕看到不同的内容,互不干扰。



2. Development Project


这节课分为不同的主题。第一部分是系统,就是把一个抽象的系统,邮政系统、银行工作系统等,提取它关键的部分和逻辑画到一张图上。


第二部分是人类学, 让大家深入社会,发现某一社会现象,并对社会现象进行干预 。比如男性对女性歧视的社会现象,我针对这一问题,制作了一把男性坐在上面之后会露出血迹的椅子,体现女性的特殊尴尬, 从而引发男性对性别歧视 的思考。相较于一个可以卖出去的产品,它更像一个装置,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第三部分是抽象,我们会读一些蒙德里安的文章,通过视频来探讨平面上面和线的关系。最后一部分是字体设计, 这里的字体设计也与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设计以及版式设计完全不同 ,它主要是教我们如何通过对哲学文章的字体设计,来反映文章的哲学思想。


3. Critical History


这一节课讲的是哲学,主要探讨媒体的特点,和媒体对人类认知的影响,万恶的资本主义秩序 。这节课需要阅读大量文章以及哲学家的作品,这节课对我来说更像一个启发性的课程。从这些经典的哲学思维能够让我开阔眼界,成为我在别的课程上设计作品的出发点。



从课程上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个专业的所有作品都是让学生表达自我,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个人感受



1. 推荐来的同学:


  • 对纯艺术感兴趣,同时对科技感兴趣,希望作品引人深思,而非面向应用

  • 纯艺术/设计背景,想在设计之上融入科学的元素

  • 政治敏感,希望成为社会活动家,为人类平权而奋斗

  • 追求自我表达,有深刻、独特的社会认知,想要传递自己的想法

  • 民科 ”,有很多你觉得能实现,但当前没有技术支撑的想法


2. 千万别来的同学:


  • 不是纯设计背景,试图推断作品商业化之后的后果

  • 借此进入设计行业 ,成为面向市场的商业设计师

  • 想学习技能,如视觉呈现、用户调研、逻辑分析、数据统计等等



实习申请


美国实习申请



网站和linkdin上都会有很多实习职位信息,暑假实习的申请时间一般从11-12月开始,圣诞假之后会有一波面试。申请过程一般会持续到第二年4月份,大公司发布在前,starup在后。 材料方面,一般需要简历+个人陈述+作品集 ,如果大家打算申请实习,可以尽早做准备,毕竟可能会修改很多次。


1. 简历


突出教育经历和实习经历,注意描述要与申请职位相符,尤其专业名称、课程名称的翻译 。因为企业对专业对口程度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很多情况下学校提供的课程翻译并不准确,就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不要放照片、性别、年龄,这些是冗余的信息,放了会显得不专业。



另外, 学校会有一些教你写简历和cover letter的workshop,一定要去 。ACCD还有一个center for the student experience,会有专业人员帮你修改简历和求职信,因此多多利用学校资源也很重要。


2. Cover Letter


与简历一起提交,主要写对公司职位的理解,自己的技能和项目事迹等。网上模板很多,但不能全部复制,要根据企业的不同进行修改。 Cover Letter 最好与简历相匹配,比如简历中描述了你会的技能与软件,项目经历和教育经历中就需要详细介绍,不能太笼统



3. 作品集


作品集一般放一个网页就好 ,因为很多情况下企业对作品集有大小要求,无法完整上传,这时候就可以 放一个目录+链接的pdf 。而且如果用邮件发送作品集,还需要下载,HR在手机端无法下载,不方便查看。


对于我的专业( Media Design Practices )来说,作品集里不要放课上作品,因为我课上的内容概念性非常强,主要 反映理想化世界和精神层面的东西。 而求职作品集要 尽量与行业、市场、商业化紧密相连 。我在申请美国实习时就因为作品集过于概念吃了亏。




国内实习申请



国内的暑期实习,一般大公司的申请是在4月中旬-4月底。 我在申请国内实习的时候,主要考虑两点满足条件: 知名企业+合适岗位 。我认为可能知名的大公司,更能够成为我未来找工作的筹码 。而且对设计类同学来说,营销、市场、管理岗位的实习经验,对未来申请设计岗位并没有帮助。下面,我 来讲讲之前的3段实习感受。


1. Daimler大中华区 投资有限公司


戴姆勒奔驰的中国研发部门,偏向于 服务设计,它会给出一个主题, 比如 车内娱乐,然后会邀请工程师、专业设计师等通过workshop共同讨论方案。 戴姆勒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会让 实习生完全融入其中,还能够从很多专业人士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2. 滴滴出行


在滴滴我做的更偏向于平面设计,主要是落地页、banner等的制作,虽然这些内容可能是以后职位比较多的就业方向,也更偏向于我们想象中的UI设计师, 但我认为在这里可能学到的东西相对比较少,所以只做了一个月,就去了IBM


3. China Development Lab, IBM


IBM我申请的是暑期实习项目,它的暑期实习与一般实习不太一样,是让实习生共同做一个设计项目, 这些人会包括程序员、前端、后台、项目经理等等,它能够让你 了解 不同职位之间如何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多方位地学习 。IBM是面向Bussiness的,所以对于界面的美观程度要求不会很高。



转系准备


选校



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后,我决定转到更商业的方向,当时考虑了UW的MHCI-D、CCA的Interation Design、Media Lab、ACCD的 GradID 。当然也有很多排名靠前的学校,比如CMU、Havard,都有相对好进的interdisciplinary新项目, 但我认为新项目可能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一定与工作方向紧密结合


当时的申请结果是Media Lab跪了, 如果有人想申请 Media Lab,强烈推荐参加它2月份的暑期研究 ,不过这个项目本来就很难申请,有很多研究生毕业的人都还想要申请。但第二个申请的ACCD的 GradID 面谈比较乐观,就没有再申请另外两个。


GradID 每年招12个人上下,转系学生可以按照外校学生走流程网申(1月15日截止),我是通过这种方式转的。还可以邮件去直接问系主任是否招满,也会得到面试机会,我一个同学就是这么转的。 不过其实校内转系很容易,只要通过系主任的面试,签字之后就可以转专业



转系准备——面试



两次面试都是 系主任+1个老师+1个advisor共同面试的。


1. 提前套辞


转系之前有一个提前套辞的过程,我先邮件约系主任面谈,面谈中主要是聊我想转系的原因,之前的专业背景以及我的个人想法。然后系主任会给我介绍这个项目的基本信息。


我也了解到 GradID的 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商业背景,比如某一公司面向一类人群制作的某一东西,这个项目不是让你发散自我的,而是提供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 ,项目制作完成后会让同学之前进行投票。


2. 网申面试


4月份的网申面试,是比较标准的 流程化 面试, 首先是自我介绍,包括背景、经验等,以及对设计的理解,包括设计过程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在团队合作中组员如何评价你等等 。这些面试问题还是比较标准化的,想要提前准备比较容易。



转系准备——文书



1. 个人陈述


主要写自己在学校和实习中做的具体事情,对专业的理解,以及你的个人特色等等,文书内容不需要过长。



2. 命题作文:给你100万,一年的时间你要做什么?


很明显可以看出这道题目考核的是综合能力,包括对市场的敏感度、前沿趋势分析、宏微观背景分析、项目管理能力等, 我当时是直接找了一本营销方面的书,一章章对照着写, 把时间规划、团队构成、资金分配等内容都写的比较详细, 也算是个比较取巧的方法吧 。不过这种方式还是很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的。



3. 作品集


我的转专业作品集当时放了9个作品,主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设计潜能,所以把本科专业与原专业内容都做了展现, 比如我放了 当时在汉艺做的APP设计, 本科学习的车身设计, 还有一些装置设计、服务设计等等

APP设计


车身设计


装置设计


服务设计


不过,大家的申请作品集一般不需要这么多项目,ACCD的 GradID专业大概放5个项目就可以。另外, 申请院校的个人陈述、文书、作品集相互之间一定要有联系 ,比如在作品集中使用了哪些软件,简历中都 需要 写清楚,我在面试的时候考官就同时拿着这些申请材料比对着向我提问,如果任何一部分不够严谨,很容易被考官发现漏洞。



往期“艺术留学知识共享”栏目

第五期

暖心回归:给艺术留学的“你们”,一个互诉衷肠的机会!


第四期

Xiaorui:“圣马丁”褪去光环后,那些努力成痴的日子


第三期

Katherine:逛遍伦敦展览,梳理对艺术留学生

最有帮助的4条线路,10个Gallery



如果你认同“知识的价值在于分享”


希望与学弟学妹分享你的 留学经验

希望将自己在 国外所学 与大家分享


请与康石石小助手联系

你的视角与见解 将于康石石公众号刊登


如有 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的问题,请将自己的问题梳理好,以方便康石石能够更快捷地为大家解答。


提问方式很简单


  • 问留学:

  • 申请国家+院校+专业+个人情况


  • 问作品集:

  • 专业+申请学位+作品集相关疑问


  • 参加作品集培训:

  • 个人姓名+留学国家+专业



希望康石石能帮到每一名艺术生

无论艺术留学,还是艺术设计,或是认知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