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化有腔调
文化高地,文艺之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收获  ·  《收获》专稿 | ...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3 天前  
学习强国  ·  每日一读 | 旧时月色 ·  4 天前  
学习强国  ·  每日一读 | 旧时月色 ·  4 天前  
收获  ·  《收获》长篇小说2024冬卷 | ... ·  5 天前  
收获  ·  《收获》长篇小说2024冬卷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化有腔调

在迟暮的岁月里,赶上早年的爱情丨读诗

文化有腔调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2-20 17:05

正文

朗读: 费方舟

背景音乐: 陈奕迅-葡萄成熟时


 你总有一天将爱我


你总有一天将爱我,我能等

你的爱情慢慢地生长;

像你手里的这把花,经历了

四月的播种和六月的滋养。


今天我播下满怀的种子,

至少有几颗会扎下根;

结出的果尽管你不肯采摘,

尽管不是爱,也不会差几分。


你至少会看一眼爱的遗迹——

我坟前的一朵紫罗兰;

你的眼前就补偿了千般苦恋,

死有何妨?你总有爱我的一天。 


作者 / [英国] 罗伯特·勃朗宁

翻译 / 飞白



在未了解本诗作者罗伯特·勃朗宁与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的爱情故事之前,我曾以为作者这样处于单恋甘于等待乐于付出的“绝对痴爱”终将无果。毕竟两情相悦是难求,你爱的人不爱你才是寻常。


但罗伯特·勃朗宁爱情中的勇气,耐心,真挚,最后让身患残疾的伊丽莎白·巴莱特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如有其命,完全是他的爱一手救活。”


伊丽莎白·巴莱特15岁时摔伤脊椎骨,而后只能困守在楼上的静室里寂度岁月。直到1844年,39岁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因为诗歌而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罗伯特·勃朗宁。


不断互通信札的日子,从文学聊到人生,从爱好谈到性情。


后经勃朗宁几次恳请,伊丽莎白·巴莱特最终准许拜见。紧随其后,伊丽莎白·巴莱特接到勃朗宁一封告白信。在迟暮的岁月里赶上早年的爱情,这让她既欢欣又自卑。经过一宵踌躇,她选择“忍痛”拒绝他:再要如此,便不再相见。勃朗宁慌忙写信谢罪,但内心坚定的情意从未放弃。


巴莱特压抑在心底的爱,随着初秋的暖阳日渐成熟。她做不到完全放开思虑去回应这份炽热的爱:他,一个健康的名人;我,一个颓废的病人。这公平合适吗?但爱情是这样每日幸福得让我陶醉其中。


几经内心挣扎,她的爱火最终战胜内心的顾虑。在相爱的第二个春天,蜷伏沙发里25年的伊丽莎白·巴莱特,奇迹般地站立起来慢慢走出家门,在阳光下自由呼吸着清新空气。也就在那段时期,她写下献给她爱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才华达到顶峰。


但伊丽莎白·巴莱特的爱情,却遭到具有门第观念的父亲的强烈反对。1846年,她和勃朗宁在附近一教堂秘密结婚。尽管没有得到父母祝福,她依然雀跃地说:“因为我太幸福了,根本用不到呀!”


一星期后,她带着一年零八个月积聚起来的厚厚情书逃离了破落的旧贵族家庭,毅然决然投入勃朗宁先生的怀抱。勃朗宁先生以男子汉的勇敢承担起呵护伊丽莎白·巴莱特的责任,一起漂泊到了法国,后在意大利定居,以他们果敢的行动又一次验证了爱情的力量,并证明了爱情与身份、地位、家庭、财产等等的身外之物无关。

 

荐诗:仔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