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友@peachhhhh说过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基本都是信息的投入和产出组成的。”
你看视频,刷新闻,读公众号,都是一种输入。
当你开始输出的时候,你的投入才会通过大脑的思考和逻辑,内化对你而言有价值的东西。
和哥们聊天,谈到知识输出这件事儿。
他说,以前还在上学的时候,听数学老师解题,听的时候都懂,听完啥也不会;听语文老师分析文章,言辞华丽,轮到自己写时,词不达意;英语就更别提了,看懂不会写,听懂不会说。
现在工作了,虽说没有懈怠阅读,身边一年征服百本书的,也大有人在,但一半以上的人都有个通病:书里的东西都留在了脑子里。
真正需要表达的时候,想要出口成章,实际上支吾半天,想要说得圆满,其实勉强也就六十分。
这就是只输入不输出的症状,如果你长时间不输出自己的知识,就会导致吸收的知识不断被遗忘,知识变成废料。
我这哥们是个作家,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来自于多萝西娅•布兰德的一本书:
“拖延不动笔或是写不下去,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是:等待灵感火花迸发的依赖心理。这样做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结果,就像总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样。”
你有一百种获取知识的方法,但思考了行动了,才是内化知识的唯一途径。
存在脑子里的东西如果不去利用,最终也只会消散于无形。
伯特兰·罗素说:“有些人你要他去思考,不如砍了他的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当你仅是沉浸在获取里,不输出,不思考,多半也离废掉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