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注我,摆脱泥泞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昨天看到清华附小六年级的《小学生遇到苏轼》,非常惊艳!
孩子们用大数据研究苏轼,分析出苏轼勤奋无比、每天都坚持创作,并且诗词中最常出现弟弟的名字,是个“好哥哥”。
有朋友表示“跪拜”,二胎群里几位大学教师也表示,这样的论文水准一般大学毕业生都无法达到!
但也有人表示,这样的论文是新一轮的“炫爹”,因为文章中反复出现“在爸爸的帮助下”字样,甚至质疑文章到底是不是孩子撰写的,但我觉得,即使有成人的引导,孩子们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思维能力、实现能力、科学分析力都值得所有家长的注意!
因为,这些能力,正是
面向未来的能力
也因此,我以《大数据分析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以下简称《大数据》)一文为例,剖析具体的能力维度,以及如何养成这些能力。
文|昱子
首先,这篇文章体现出了“用数字说话的能力”!
所谓“大数据”的基础,就是用数字说话,通过数据再现事实。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是最喜欢用数字说话的人,他是第一个在国情咨文中提及“big data(大数据)”的美国总统,被称为“大数据总统”。
奥巴马对数据的热爱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他受益于大数据!
2012年,奥巴马寻求连任。
在过去两年的筹备过程中,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一直在收集、存储和分析选民数据。
他们拉票的电话名单,不仅仅列出了姓名和电话号码,还按照他们被说服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排序。在排序的决定性因素中,大约有75%是:年龄、姓别、种族、邻居和投票记录。
他们发现,女性是容易争取的对象!
同时,他们还发现,美国男星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对美国西海岸40-49岁女性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克鲁尼正是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团队策划了与克鲁尼和奥巴马共进晚餐的活动。
不出所料,这次活动果然吸引了大批女性参与,并募得了1500万的竞选资金!
其后,竞选团队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欲望都市》的女主角莎拉-杰西卡-帕克(Sarah Jessica Parker)对东海岸的女性有很大的号召力,并且,帕克的粉丝特点为:敢出钱、喜欢小型晚宴、追逐名人。
这些特点,特别适合作为筹款对象。
于是,竞选团队策划了“与帕克和奥巴马共进晚宴”的活动,活动大获成功,成功复制了“克鲁尼效应”!
在奥巴马成功连任后,他竞选团队主管表示:“我们在此次竞选活动中对每个事件都进行了数据分析!”
并且,奥巴马不仅是“大数据”的受益者,也是“大数据”的推动者。
2012年,奥巴马政府推出“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该计划的目标是改进现有人们从海量和复杂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加速美国在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发展步伐,并转变现有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显然,在跟上这股“大数据教学”的潮流中,清华附小的孩子们走在了前列!
那么,你又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赶上呢?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大多数人习惯“跟着感觉走”。
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
——某件事“总是”发生;某个人“总是”很讨厌;老公“每次”都会犯错;孩子“没有一次”听我话……
但如果能够用数字来表达,那你会发现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事情。
比如,老公惹你生气,并不是“每一次”,而是半个月有一次。
又比如,孩子也不是每一次都不听话,一个周不听话的次数大致在3-4次。
有了这样的认知,你就开始了有数字的概念,也能帮助孩子以“数”,而非纯粹“感觉”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比如,6岁的哥哥在周末抱怨:“妹妹总是哭!我再也不和妹妹玩了!”
我会反问他:“妹妹是每一次都哭吗?你和她玩耍十次,她是每次都哭吗?”
哥哥回答:“不是。”
我接着问他:“那妹妹会哭几次呢?”
哥哥想了想:“一两次吧。”
我又问:“那她遇到什么情况会哭呢?”
哥哥回答:“我抢她的玩具。”
至此,哥哥的愤怒就平息了下来,通过引导他观察数字、而非跟着感觉走,我成功地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也用数字背后的事实,让他明白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所以,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感受“大数据”的能力是从“量化”生活开始的,只要将数字与他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细节联系起来,他们就会自然习得用数字思考、用数字表达的基础能力。
数字化表达的背后,还是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关于苏轼的《大数据》一文中,孩子们的思维就非常清晰:
怎么寻找苏轼的特点?
从作品入手!
如何寻找作品的特点?
写作数量、写作密度、写作高频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写作特点?
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如何探寻个人经历与写作的对应关系?
找方法(查找资料、编辑资料、编写抓词程序)
找到关系,推导结论!
这其中,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基础性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再好的工具也不可能派上用场!
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缜密的思维习惯呢?
思维导图,就是一个简单直白的方式!
很多人把思维导图视作一个非常高大上的东西,但其实,我们日常的笔记、孩子的涂鸦,都可能是初步的思维导图。开始绘制思维导图,并不需要特别拘泥于各种框框套套,相反,只要做到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主张的:
1)突出重点
2)联想
3)清晰
就可以了。
比如,你可以问孩子一个问题:请用5-10个词汇来形容爸爸妈妈。
如果他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纸笔,就可以自己来写画;
如果暂时不熟练,父母可以代劳。
在一张纸的中间画圈,其中写上“爸爸”或“妈妈”。
然后,从圆圈发散出5-10个分支,请孩子在每一个分支终端加上形容。
在我家,哥哥的对妈妈的形容是“可爱”、“温柔”、“胖胖的”、“好可爱”、“偶尔很凶”、“臭美”。
我请他为每个形容再加上具体的事例,比如“如何可爱”、“有多胖”、“如何凶”、“如何臭美”。
当这些问题完成后,就可以看到在他心目中,妈妈是什么样子?
如果需要作文《我的妈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作文提纲!
当然,思维导图绝不是花哨、好看的装逼工具!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比如,像哥哥的一位同学、一年级学生做数学作业时的涂鸦笔记:
乍一看,并没有什么格式。
但仔细一看,你可以看到,孩子在探索:为什么2=2,8=8,2和8却不能划等号?
同时,他也在探索1-8和8-1的区别。
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孩而言,就是一个直观的思维展示。
在构建这些图画的同时,他就在摸索数与数的关系!
所以,建立思维导图,我们强调的并非华丽的图像和标准的格式,而是帮助孩子:
1)找到重点、突出重点
2)欣赏他们既有的思维方式
3)鼓励他们在书面展开清晰的联想
4)再逐步发展个人风格和追求布局美观
linkin.com上就有网友用几幅简单的漫画为孩子解释“什么是大数据”?
数据是一个苹果。
有一天它遇到了另一个苹果,很开心。
又结识了越来越多的苹果,非常开心!
有一个人发现了苹果们,他想:
咦,这么多苹果!我们能用它们来做点什么呢?
比如,生产苹果汁?
这样所有的人都可以喝苹果汁!
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栽种苹果。
他们还有意无意地交换苹果。
最后把苹果都收到一个大袋子里,准备物尽其用!
这些被收集起来的苹果,就叫做——大数据!
当然,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进阶的工具和能力,但当孩子们有了敏感的数字观念、环环相扣的思维、以及对“大数据”的初步体会,那踏入大数据的时代,就有了踏实的第一步!
此外,在《苏轼大数据》一文中,还展现出其他的面向未来的重要能力!
比如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查找信息、如何“用图说话”……等等。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也拥有这样的能力呢?
咱们下次继续!
#更多内容#
如何选择在线英语:暑假将近,来聊聊两个孩子的教育路线图(英语篇)
如何理解小学教材改革:学校教材大调整!其中玄妙你看懂了吗(父母必读)
如何看待大事件对小生活的影响:川普当选,竟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作者:昱子,新闻人,一儿一女的母亲,记录二孩妈妈的成长史。微信公众号:二孩妈妈进化论,一个温暖、有趣、有用的成长伙伴!
关注我,你可以阅读文字、浏览漫画,由此得到:
1 努力却不焦虑的育儿方法
2 跌跌撞撞却勇敢前进的养育态度
3 摆脱琐碎细节,实现妈妈的进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当妈不是人生的结束,
而是人生的开始。
无论一个还是两个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