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民族所「宗教生活實踐研究群」-「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工作坊讀書會
【中研院民族所「宗教生活實踐研究群」-「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工作坊讀書會】
中研院民族所「宗教生活實踐研究群」預計於2020年舉辦「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工作坊,由高晨揚、黃淑莉助研究員負責籌辦。由於此次工作坊主題相當的比重在於應用Webb Keane與Birgit Meyer的理論概念,研究群將與受邀的發表人於9月2(一)14:30-16:30舉辦工作坊會前讀書會,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討論。
主題:「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讀書會
時間:2019年9月2日(一)14:30-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420室
報告人:黃淑莉(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高晨揚(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讀書會程序:
1. 黃淑莉簡介Webb Keane的基本理論概念。
2. 高晨揚報告兩篇文章:
閱讀資料:
Webb Keane, The evidence of the senses and the materiality of religion. Journal of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008): S110-S127.
Birgit Meyer, Mediation and immediacy: sensational forms, semiotic ideologie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medium. Social Anthropology (2011) 19, 1 23–39.
3. 介紹幾個應用semiotic ideology的案例。
4. 綜合討論
———
以下是「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工作坊的主題簡介,給大家參考。
「多元宗教與符號媒介」工作坊
1990年代人類學開始質疑「宗教」作為普遍化與先驗性的概念類別。Talal Asad (1993)提出,基督教高舉「信仰」作為對生命與存在意義的終極追求,影響到人類學將「宗教」看作認知的、私人的、主觀的社會範疇,並將某些文化面向劃歸為「宗教」;然而,當地人可能並沒有相應的「宗教」範疇來歸類與理解這些現象。近年來,人類學宗教研究中的「媒介轉向」(the media turn)將宗教本身視為連結可感知與不可感知世界的中介(religion as mediation)。民族誌裡的「宗教」不再只是信仰與意義,也包括「靈力」和「媒介」,滿載著物、聲音、影像和文本的各種實踐,因而顯得更加立體與飽滿。然而,從物質性與媒介探討宗教,需要回過頭來面對基督新教強調與上帝關係的直接性並傾向於拒絕中介的挑戰。Birgit Meyer指出,基督新教仍必須通過中介行動才能生產出直接性。而Webb Keane發展出「符號意識形態」(semiotic ideology)的概念,掌握對於不同「符號載體」(sign vehicle)的理解與評價;例如,基督新教認為「語言」比「物」更適於作為與上帝溝通的符號載體。將宗教媒介視為符號載體,有助於釐清為何特定宗教傳統傾向於使用某種形式的媒介,並能夠探討宗教、文化與世俗現代性之間的各種相遇中對特定媒介的不同評價所引發的衝突與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