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友情脑”
友谊的本质在于看见与被看见和真实的交流。然而,许多人在处理友谊时,尤其是女性,常常被一种“友情脑”所困扰,即用过多的情感投入或竞争心理来维系或评估友谊。
在《友尽:探索现代友谊的潜能与边界》一书中,艾琳·福尔科纳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现代友谊的全新指南。
第一,先看见你自己。
正如前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所说:“与自己的友谊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它,你就无法与世界上的任何人做朋友。”我们的自我认知将直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只有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朋友。
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可以试着平时经常直呼自己的大名与自己交谈来达成“自我抽离”的状态。如果你经常有负面情绪,可以试着给这些负面声音起外号,从而将它们驯服。比如你可以叫它“捣蛋小精灵”或者“批评家”。
在此基础上,你可以慢慢列出自己的界限。如果你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界限,那么不如这样想:就算是和真心喜欢的朋友待在一起,哪些事依然会让你不爽。在友谊中,如果你没有明确的接受与不接受的标准,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会越界,比如欠钱不还或者回复你的消息很慢。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情况可能会导致愤怒甚至绝交,而对另一些人而言,这些事情则无关紧要。
第二,识别你的朋友。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传播学教授杰弗里·霍尔发现,从认识一个人发展到普通朋友需要40个小时到60个小时,从普通朋友变成朋友需要80个小时到100个小时,而达到至交好友需要大约200个小时。
英国牛津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罗宾·邓巴也指出,人类对于朋友的认知极限是150人左右。这就是你的朋友圈。确切地说,你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你不可能再容纳更多的人。你所认定的好友数量自然就更少了,约为50人。再上一级是你会与之探讨秘密或困难的人,大约有15人。到了顶点,你最亲密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大约5人的群体。
在当今社交媒体的作用下,“加好友”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绝大部分“朋友”只是平躺在我们的列表中。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拥有这么多朋友。
第三,主动修复你的友情或选择绝 交。
如果你和某人维持着长期的友谊,不论这段友谊重要与否,冲突是一定会出现的。但不幸的是,许多人都在逃避问题,从而维持关系的和谐。这样的行为让你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你会隐隐地对这段关系感到不满或失望。这常常会引发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Aggressive Behavior)——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却表现得冷漠或恼怒。同样,这也不利于你的友谊。你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的朋友也弄不清是哪里出了问题。在按照第一个步骤了解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们要学会及时地把感受坦诚地说出来,而不是被动地回应。
不过,尽管友谊需要双方的维系,但我们也应意识到,许多朋友只能陪伴我们走一段路。因此,重要的是从朋友身上“回收”安全感与情感寄托,不必执着于维持某段关系。我们永远是自由的,生活在缘分中,而非被关系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