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四川筠连山体滑坡已致1人遇难28人失联丨一览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舆论场观察丨山西大同“破门亮灯”风波中的三大 ... ·  昨天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丨一览 ... ·  3 天前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DeepSeek如何驱逐了传媒业?对于“系统 ... ·  3 天前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  2025年春节假期交通出行超23亿人次、大同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看待京东热点事件的三个视角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舆情  · 2024-10-28 10:42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近日,京东陷入两场影响较大的热点事件漩涡。一件是章泽天的大眼睛胸针事件,第二件是邀请杨笠代言,又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尤其是在杨笠引发的争议之后,又出现金星声讨广州文旅局处长的事件,网上出现相关性别冲突的话题,相关讨论可能引发尖锐性别话题的风险。

京东作为国内的大型平台,近期引发的热点关注,既有情理之中,又出乎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于,大平台和名人的任何意外表现都会引发强烈关注;预料之外在于,大眼睛胸针和杨笠代言属于肉眼可见的风险,京东却依然无视风险,踏入舆论陷阱,这是令人困惑之处。

由于事件引发了热烈讨论,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关于京东的真相、新闻和舆论

今天在谈论网络热点事件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有人会问:你知道事件的真相吗?如果不知道真相,你怎么就能评论分析呢?

比如章泽天佩戴大眼睛胸针的事件,我在推出文章之后,就有网友在后台问:你知道事件的真相吗?你知道相关部门会不会暗中调查?如果不知道,你怎么就断定这是“阴谋论”?

这实在是非常好的问题,也涉及到新闻传播的专业话题, 在此正好解释一下。

真相是事件最为核心的事实。但是永远只有少数人、内部人知道。如果没有公开或者没有报道,永远不为人知。

新闻可以是真相,也可以是真相的一部分,或者是真相的假象,甚至就是完全迥异于真相的。这取决于新闻来源的质量和可信度。如果说真相是一个巨大的拼图的话,则新闻更多时候只是其中一个小板块。无数的正反面的新闻信息汇总起来,才可能汇聚成真相的拼图,但是也可能永远凑不成完整的拼图,或者只能拼出一个轮廓,而这可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舆论又是什么呢?就是有限的新闻,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就是说,即便新闻可能反映不了真相,但是新闻本身会导致社会影响。新闻信息带给人们新鲜感、震惊和怀疑,产生一定规模的相同观点,甚至由此产生谣言、阴谋论等。简而言之,这就是舆论。

比如说,章泽天佩戴了大眼睛胸针,但是事件的真相,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真相。即便他们夫妇进行了报警,但是也并不代表什么。或者他们真的加入了这个传说中的光明会了呢,或者佩戴大眼睛本身就是一种加入的标志,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报警只是贼喊捉贼,等等。

但是即便社会不知道真相,但是事件传播之后,新闻会有所报道,大众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由此产生舆情和舆论。事件一旦进入传播领域,舆论的出现和走向如何,就和真相和当事人没有多大关系了。但是真相再次公开,会显著影响舆论。

就是说,真相、新闻和舆论之间,会有较大联系,但是彼此并不影响各自程序的推进。

二、杨笠代言的影响如何?尚需看最后结果

京东卷入的这两场热点旋涡,最大的困惑在于,面对两个显而易见的公众人物的舆论陷阱,京东怎么就一脚踏进去了呢?

此前,已经有几位影视明星因为佩戴类似大眼睛的标志,而被网民质疑和围观了。即便是章泽天的形象顾问出面承担了责任,但这也不应该成为理由。作为公众人物,对于细节风险的关注,已经是一种必需的公众素养了。如果是形象顾问的问题,那么确实属于不称职。此外,京东相关的公共关系部门,也应该吸取足够的教训。

至于杨笠,属于更大的风险了。如果说前者的风险是“黑天鹅”级别的,则后者就是“灰犀牛”级别的。已经有产品出现了代言的风险了,而且围绕她的言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性别冲突舆论,类似舆论对于官方和绝大多数网民来说,都具有冒犯性。在这种情况下,京东依然请她进行代言,尤其令人感到困惑。

这中间又产生了一些“阴谋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比如有的说资本已经左右了京东,因此他们可以决定代言者,由此试图淆乱国内的舆论,并进一步以性别冲突来扰乱中国社会,等。

我的不成熟的理解是,京东或许试图在眼下网络流量见顶、下沉市场开拓不易、营收压力又较大的情况下,别开蹊径,拓展女性市场——

如果代言成功,会就此吸引女性购买力;即便不成功,男性市场也不容易失去,毕竟品牌影响力在那里。总之,风险不大。

但是未料到事情闹到如此之大,京东也不得不宣布和杨笠没有后续合作事宜。

但是代言成为热点,具体效果如何?现在不敢说,因为这需要看“双 11 ”的销售情况。 万一女性客户真的增多了呢?

因为反对杨笠代言进而表达愤怒的,或许男性居多一点。但是女性同胞如何看、如何反应,眼下在舆论上却看不出,也就是说,女性群体在舆论上的沉默,本身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可能是“震耳欲聋的沉默”。女性的反应,反倒是个舆论空白。当然,一般来说,杨笠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平心而论,杨笠当初的“普信男”的言论,应该仅仅是为了增强脱口秀现场效果的一个段子,她本身或许并非有什么别有用心。而她也为了演出市场,需要强化自己的人设,再加上她和她的言论,被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利用了,被推为标志性人物,并被邀请参加相关外国大使馆举办的活动等,并被外媒关注。杨笠由此身不由己,一步步走向了一个公众人物的地位,但是也因此陷身中国特色的舆论陷阱和公众人物陷阱。

恰逢在今天,京东需要流量,以重振市场号召力。 邀请一个富有争议性的女性人物,或许能够带来足够的流量。如果这种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京东当初出于流量的考虑而邀请杨笠,那肯定是出于对于当下新媒体的深刻洞察。

今天的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算法推送盛行的时代,短视频传播迅猛,对于网络舆论和社会人心的影响异常巨大, 可以简单进行如下两点概括:

一是越是中规中矩的主流现象,越是缺乏流量支持。这部分地解释了主流宣传乏力的现实;

二是越是原本处于社会边缘的非主流事件、亚文化事件、道德风险事件,越是流量汹涌,越是第一时间被推到社会关注的焦点位置,引发社会关注。更有可能影响青少年、事件关联群体,并迅速爆发为社会热点。

由于杨笠身上的传播标签,以及敏感身份,一旦进入今天的新媒体传播场景,那就会带来巨大的流量,或许会带来京东所需要的话题流量,以及对于相关人群的显著影响。如果京东邀请另外女性影视明星代言,可能在最初的热闹之后,迅速沉寂。

但是真相如何?依然说不清楚。上面仅仅是根据相关因素进行的分析。

三、京东收获了话题流量,品牌形象大受影响

无论上面的分析是不是真相、是不是正确,京东历经这两次热点事件之后,公众形象难免受到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涉及到大眼睛胸针的阴谋论流量,更可能是在中低收入群体中流传;涉及到性别对立的话题讨论,更多会在中等收入群体之间流传。

这意味着,这两个热点事件,一举击中了囊括大量中低收入群体的多个阶层网民, 而且更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两个事件,京东都有所回应,但是传播心理的特点在于,网民更倾向于记住负面的、冲击了他们传统认知的部分,而回复应对的部分,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和遗忘。

即便京东就此收获了话题流量,吸引了一部分的新增客户,但是作为大型平台,社会形象和公众形象更为重要。一旦受损,人们在选择的时候,可能不再无条件地信任,也有可能刻意避开。

京东的公关部门,可能由此承压。当然,在创始人刘强东如此强势的影响下,公关部门的重要性和存在感可能若有若无,话语权薄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地方。但是,如果不能影响老板的行为,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负责消除事件的影响,改善京东的品牌形象和公共形象,这也是职责所系。

当然,京东引发热点事件的真正根源,在于当下的发展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再加上创始人刘强东若即若离的状态,由此猜测、怀疑、阴谋论等不信任舆论就会大量出现。只有尽快回到发展轨道,各种消极舆论就会慢慢消失。

人们对于大机构、大公司,往往会在他们四平八稳发展的时候,视若无睹,但是一旦出现意外情形,又会第一时间给与关注,并给出各种缺乏确切根据的解释。京东陷入热点争议,原理也大概如此。

四、在中国操弄性别话题者,风险巨大

在京东邀请杨笠代言引发争议之后,又发生了艺人金星炮轰广州文旅审批处处长的事件。

本来人们以为是一起舞台剧受到官方机构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才引发了对于处长指名道姓的质问,但是在金星曾经在舞台举彩虹旗被实锤之后,舆论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不少人将金星的行为和杨笠引发的争议联系到了一起,舆论开始关注两位女性引发的性别冲突性话题。这就导致了社会风险。

金星在将猛烈的炮火对准审批处处长个人的时候,就充满了严重的冒犯性和风险性。 她可以质疑文旅局,属于质疑公权力,尚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将炮火对准个人、试图利用网络影响力,将祸水引流到攻击个体,这就显得极不理智。

但是她可能并未认识到更大的风险在于, 由于她举旗的行为在中国社会普遍不会被认可,更可能冒犯道德伦理和官方红线,由此给她的未来演艺之路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此前她的节目已经遭遇下线处理,此次变本加厉,可能会加重相关的固有成见。

在此次事件中,金星可能高估了个体的网络影响力,认为网民会群起而攻击处长本人,而低估了事件的实际风险,那就是举旗事件的后果。正如人们所见,一旦她的举旗行为被确认,舆论风向很快逆转。这对金星来说是个多重打击,其接下来的声誉形象,可能处于一个可疑状态。

发展中的中国,不会自由到允许一个已被确认会导致严重社会撕裂的思潮在社会大行其道。 因为一些社会思潮,打着自由的旗号,却会在社会上产生群体的对立,和观念的撕裂,由此带来严重后果,更会导致离心离德,伤害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很多国家在这方面教训深重。关于性别方面的话题,就属于类似性质的思潮。官方不会允许,民间不会接受。少数人支持当然是可以的,官方和社会是有一定的包容度的,实际上,金星在国内的大获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其前提是,少数人群体不能扩大影响,也不能影响到社会大众的观感。适度,适可而止,可能是最好的状态。否则,会给自身发展带来严重风险。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看法律“和稀泥”恶果:社会道德出现混乱

  5. 复盘钟山停车费舆情:一个被“带偏了”的事件

  6.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7.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8.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9.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10.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11.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12.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13.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14.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5.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