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催化进展
分享催化领域的点点滴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催化进展

中科大高敏锐/安徽大学李士阔Nature子刊:铜表面原子级分散铈以定制设计界面水结构助力高效电还原CO制醋酸盐

催化进展  · 公众号  ·  · 2025-03-26 16: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第一作者: Xue-Peng Yang Zhi-Zheng Wu Ye-Cheng Li Shu-Ping Sun

通讯作者: 高敏锐、 李士阔

通讯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研究背景


1. 电还原 CO₂ 的挑战 碱性条件下 CO₂ 还原可高效生成 C₂⁺ 产物,但单程转化效率低( <25% ),酸性环境虽提升利用率,却易促使析氢反应( HER )竞争。

2. 两步级联电解策略 CO₂ 先还原为 CO ,再将 CO 还原为 C₂⁺ CO 转化率可达 >95% ,有利于生成 C₂⁺ 产物,但选择性差仍是难题。

3. 醋酸选择性提升 醋酸年产超 1800 万吨,多由 CO 热碳酰化产生 CO₂ 。电还原 CO 更环保,提升表面 *CO 覆盖率可促进醋酸生成,避免乙烯、副产氢竞争。

研究内容


1. 催化剂设计 构建 铈单原子修饰的晶 - 非晶双相铜催化剂 铈降低电子密度 ,减少 K·H₂O ,抑制 H* 覆盖。

2. 反应路径调控 电子转移生成 Cu⁺ 促进 CO atop 偶联 ,优先形成 *CH₂-C=O 再与脉冲电解富集的 OH⁻ 生成醋酸

3. 性能表现 在脉冲电解下, 醋酸法拉第效率达 71.3 ± 2.1% ,电流密度为 110.6 ± 2.0 mA/cm² 流动电解槽稳定运行 138 小时 ,选择性超 60%

研究要点

要点 1 Ce 单原子调控 Cu 催化剂结构

1 Ce-d-Cu Ce-a-Cu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1 系统展示了 Ce 单原子修饰对双相 Cu 催化剂结构与电子性质的调控机制,为理解其提升 CO 还原反应选择性提供依据。

1a 使用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观察 Ce-d-Cu 粒径约为 7.4 nm ,确认其纳米结构;

1b 通过 HAADF-STEM 观察 ,黄色圆圈标示 Ce 单原子,验证 Ce Ce-d-Cu 中原子级分散;

1c-d 展示 Ce-a-Cu 结构,同样使用 HAADF-STEM 证实 Ce 单原子分布于非晶 Cu 氧化物中;

1e 利用 Ce L₃-edge XANES 光谱 对比, Ce-d-Cu CeO₂ 不同,显示为单原子状态而非氧化物;

1f 通过 FT-EXAFS 仅观察到 Ce-O 配位峰( 2.0 Å ),无 Ce-Ce 峰,进一步排除 Ce 团簇存在;

1g EXAFS 小波 变换图 仅显示 Ce-O 信号,缺乏 Ce-Ce 信号,再次验证单原子分布。

小结:图 1 全面证实 Ce Ce-d-Cu Ce-a-Cu 中以单原子形式均匀分散,为催化性能提升奠定结构基础。

要点 2 Ce-d-Cu 提升脉冲电解产醋酸性能

2 CORR 性能。

2 系统展示 Ce-d-Cu 催化剂在脉冲电解条件下的 CO 还原性能,验证 Ce 单原子调控与动态电解协同促进醋酸生成的机制与优势。

2a 对比不同阴极电流密度下的醋酸产率, Ce-d-Cu 300 mA/cm² 时醋酸 FE 71.3 ± 2.1% ,电流密度为 110.6 ± 1.9 mA/cm²

2b 对比不同催化剂下的醋酸 FE Ce-d-Cu 明显优于 d-Cu 32.9% )与 c-Cu 19.3% );

2c 展示 Ce 含量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4.15 wt.% 时醋酸选择性最优;

2d 以醋酸 / 乙烯 FE 比衡量选择性, Ce-d-Cu 达到 9.6 ± 1.9 ,显著优于其他样品;

2e 显示 Ce-d-Cu Ce-a-Cu HER 有抑制作用, a-Cu Ce-a-Cu H₂ FE 70%

2f 测试 Ce-d-Cu 的稳定性, 138 小时醋酸 FE 维持 >60% ,总产醋酸 130.2 mmol ,结构未变化;

2g 将本催化剂性能与文献中催化剂对比, Ce-d-Cu FE 、寿命等多方面领先。

小结:图 2 全面验证 Ce-d-Cu 在脉冲电解下具有高选择性、稳定性及优异的抗 HER 能力,为醋酸电合成提供高效方案。

要点 3 位红外揭示 Ce-d-Cu 活性机制

3 原位 ATR-SEIRAS 研究。

3 通过 原位 ATR-SEIRAS 光谱 揭示 Ce-d-Cu 在脉冲电解下高醋酸选择性的电子结构起源和中间体演化过程。

3a 采用 ATR-SEIRAS 监测不同 Cu 催化剂表面的 CO 中间体, Ce-d-Cu 展现出最强 COatop 信号,具有最大 Stark 位移斜率( 16.1 cm⁻¹ V⁻¹ ),表明其与表面的结合最强,有利于 COatop 偶联;

3b 捕捉到 1402 1330 cm⁻¹ 的特征峰,归因于桥式吸附醋酸的 OCO CH₃ 振动,证明表面生成醋酸中间体;

3c 分析 CO atop CO bridge 峰面积比值, Ce-d-Cu 覆盖率最高,说明 Ce-SAs 诱导的 Cu⁺ 促进了 CO atop 形成;

3d *OCO 归一化峰面积在 Ce-d-Cu 中最大,表明其醋酸中间体形成最多,与图 2 中醋酸产率趋势一致。

小结:图 3 证实 Ce-d-Cu 因高 Cu⁺ 含量带来的 *CO atop 富集,加快了关键中间体转化,从而促进醋酸高效生成。

要点4 Ce 调控界面水结构抑制析氢促醋酸

4 催化剂的界面水结构。

4 通过 原位 ATR-SEIRAS 揭示 Ce-d-Cu 催化剂如何调控界面水结构,降低 H* 覆盖,从而抑制 HER 并促进醋酸生成。

4a 采用 ATR-SEIRAS 分析不同 Cu 催化剂表面 O-H 振动区, Ce-d-Cu K·H₂O 比例最低,仅为 2.5% ,显著低于其他催化剂,表明其抑制 K⁺ 水合形成;

4b 展示不同负电位下 K·H₂O 比例变化, Ce-d-Cu 始终保持最低值,说明其表面对 K⁺ 吸附能力较弱;

4c Stark 斜率分析显示 Ce-d-Cu K·H₂O Stark 斜率最小( 14.9 cm⁻¹V⁻¹ ),说明其水分子取向不利于 H 生成;

4d H₂ FE K·H₂O 比例增加而升高,说明 K·H₂O 促进 HER

4e K·H₂O 比例升高,醋酸 FE 及醋酸 / 乙烯选择比均下降,而乙烯 FE 呈火山型分布,表明低 H 覆盖更利于醋酸生成。

小结:图 4 明确 Ce-SAs 通过抑制 K·H₂O 形成,降低 H 生成,创造有利于醋酸生成的 H- 贫乏环境。

要点 5 Ce 调控 H* 与电子结构促醋酸生成

5 醋酸选择性增强的机理。

5 通过 DEMS 、电化学与 DFT 手段系统揭示 Ce-SAs 调控 H* 覆盖和电子结构,从根本上解释其促进醋酸生成的机制。

5a 利用 原位 DEMS 监测 H₂ 信号, Ce-d-Cu 在脉冲模式下 H₂ 产量下降 73.6% HER 明显被抑制;

5b DEMS 检测乙烯( m/z=26 ), Ce-d-Cu 乙烯产量下降 80.5% ,验证其有效抑制 C₂H₄ 生成;

5c 使用 Gouy-Chapman PZC Ce-d-Cu 0.157 V ,低于 d-Cu 0.213 V ,说明其表面电子密度更低,不利于 K⁺ 富集;

5d Operando EIS 测得 Ce-d-Cu 的氢吸附电荷 QH 最低( 426 μC ),表明其表面 H 覆盖最小;

5e DFT 计算 显示, Ce 增强 COatop 吸附( -1.72 eV ),减弱 H 吸附( -2.70 eV ),并显著降低 *(OH)C=COH→*C=C=O 转化能垒(从 -0.35 eV 降至 -0.68 eV )。

小结:图 5 综合实验证据与理论计算,确证 Ce-SAs 通过调控电子结构与 H* 覆盖,协同促进高选择性醋酸生成。

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者构建了一种经 Ce 单原子( Ce-SAs )修饰的晶 - 非晶双相铜( Cu )催化剂,其中 Ce-SAs 作为结构调控因子,在脉冲电解条件下实现了高选择性的 CO 转化为醋酸。

Ce-SAs 通过降低催化剂表面电子密度,抑制 K·H₂O 的形成,从而显著降低表面 H 覆盖。此外, Ce-SAs 还通过诱导晶态 Cu 向其发生电子转移,促进 Cu⁺ 物种的生成,增强局部 CO atop 覆盖,有利于关键中间体 *(OH)C=COH 的形成。

H 覆盖使 (OH)C=COH 更易转化为 *CH₂-C=O ,后者在脉冲电解富集的 OH⁻ 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醋酸,实现 71.3 ± 2.1% 的法拉第效率与 110.6 ± 2.0 mA cm⁻² 的时均电流密度。此外,该催化剂在流动电解槽中可稳定运行 138 小时。

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稀土元素原子级分散的新型催化剂设计策略,通过调控界面水结构实现 CO₂RR/CORR 的高选择性转化。

参考文献: Yang, XP., Wu, ZZ., Li, YC.et al. Atomically dispersed cerium on copper tailors interfacial water structure for efficient CO-to-acetate electroreduction. Nat Commun 16, 281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109-6

文献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109-6

以上内容,如有误读 和纰漏,敬请指

往期推荐
  1. 清华大学刘会娟Nat.Nanotechnol.:高效零排放——FRER-ED净化水资源!
  2. 汪国雄Advanced Materials:富羟基KIr4O8纳米线促进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析氧反应!

  3. 施剑林/陈立松等最新EES:PtAu 合金化调节羟基和底物吸附用于甘油电氧化生成 C3 产物

  4. Nat Commun:甲醇合成催化中CuZn表面气敏结构的可视化

  5. 复旦大学郭佳JACS:具有增强光电性能的手性共价有机骨架膜!

  6. 陈经广Angew:通过与乙烷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纳米管!

  7. 郑耿锋/韩庆/钱林平JACS:电子离域赋能——Cu═N催化提升乙醇产量!

  8. 何冠杰/杨学林/秦家千Angew:高可逆锌阳极钨酸锌界面层的原位超快构建!

  9. 支春义/杨涛/郭瑛最新Angew:高熵合金助力硝酸盐还原制氨!

10. 郭万林/仇虎JACS:沸石纳米管阵列膜对二甲苯异构体的快速分离!
催化学术交流群, 文献速递
请添加小编微信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17739779903(微信同)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1.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催化进展填加为

星标

,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

在看

”,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

2.催化进展现有 综合群、电催化交流群、同步辐射交流群、文献交流互助群、各研究领域群等近20余个 ,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