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读到一篇有关周星驰的文章,便顺其自然地翻出了《西游降魔篇》来看,虽然早已过了它风风火火的年头。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心向善,一心追求大爱的陈玄奘一个个收伏三大徒弟,并且匆匆错过一段本该属于他的爱情的伤感故事。
老实说,电影算不上优秀之作,虽然画面可观,人物的各自来龙去脉也大肆渲染了一番,但是情节没有多少新意,一路走下来,觉得差强人意罢了。
在踏上西行路之前,猪八戒沙僧孙悟空都有过罪孽,都是作恶多端的「妖」,但是妖也不是无缘无故就为妖的,是被「逼」的,被这个人心不古的世道逼的。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衷,每个妖也都有自己的苦衷,猪刚鬣被戴绿帽子,所以恨透世间一切追求男子色相的薄情女,沙僧含冤而死,于是化作妖怪回来报复。
他们固然有其可恨之处,但却也并非没有他们的可怜之处。
他们在生前要么被一个群体抛弃,要么被一个人背叛,他们在别人那里伤透了心,沦为被伤害者,于是他们将自己也包裹成施暴人的形象,将这个罪恶的链条无限地接续下去。
相信我,尘世间没有那么多道德楷模,更多的人,信奉的处世哲学是,辛辛苦苦,忍气吞声,有朝一日,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一雪前耻,而非悉数容纳,照单全收,不声不响,无怨无悔。
周星驰想展示给观众的,也许不过是最粗浅的人世的真相。
善不一定有善报,恶不一定就会下十八层地狱,美女不一定就是佳人,贪恋金钱不一定就十恶不赦。
陈玄奘是一个看似理想主义得滚滚发烫的人,但其实骨子里还是流淌着普罗大众的血。
他相信凭满腔的善念就能够挽救一颗徘徊在罪恶深渊边缘的心。这是他的伟大之处,却也不可谓不是他的荒唐可笑之处。
为「色相」所迷惑的人,欲望太多的人就容易陷入魔障之中,而心思纯良,唯善是从的陈玄奘就能在第一时间看见机关。
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里的小千之所以幸免于难,而她的父母吃成大肥猪的原因,正在于此。
成人的世界,有太多贪婪嗔痴,而孩子的心却比较纯净清澈,乐衷于以善感化世人的陈玄奘就有这样一颗如孩童般的「赤子之心」。
但是在取经路上,单纯的「善念」的感化就能够让人浪子回头,或者改邪归正,回头是岸吗?
理想主义在遭受现实的围追堵截之下总难免显得弱不禁风。
反倒是段小姐见佛杀佛,见神杀神的武力更能够立竿见影,斩草除根。
矛盾在于,杀了一个总还有第二个,杀不尽,杀不绝,但是如果驯化一颗迷途的灵魂,就等于埋下了一颗趋向善念的种子,它自己会生根发芽,四处辐射。
所以它们两者不可或缺。
有时候它是迂腐,不可靠,但其它时候却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导演赐予了它得救的路。
他终于成功地修炼出了一颗佛心,而且让三个妖孽心甘情愿地皈依佛门。
正是他这满腔「不合时宜」的带着几分英雄主义的信念让他收获了「一生所爱」段小姐的赤胆忠心。
但是,为了惠及尘世的「大爱」,陈玄奘放弃了「口腹之欲」,放弃了男女间的「小爱」,三番五次地拒绝了段小姐的示爱,残忍冷酷地拒绝承认自己的真心,直到段小姐在他身下渐渐咽下最后一口气,他才肯推心置腹,这将是他一生的遗憾。
唐僧这个人物形象,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的「缺陷」——要么为了「信仰」而牺牲,要么为了「痴情」而沦陷,世事难两全,他必须做出抉择。
这也是活在尘世间的万万千千普罗众生注定的难题。
也许这就是《一生所爱》里唱的,「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众生」,为了男人的「胸怀」,最终,他还是皈依了「大爱」的疆域,无管午夜梦回,是否忧思独伤心。
其实利用生死别离来勾引出情深似海,在我看来是种十分拙劣的手段,反倒是老版《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和女儿国国王那样的生不如意,天各一方更令人心意萧索,却也无可奈何。
人世间的深情款款,许多时候不都是以这种潦草扑空的方式收场吗?
段小姐这个角色,其实十分类似《情癫大圣》里的丑女美艳,泼辣大胆,彪悍直接,其实内心柔软细腻,饱满深情,一门心思只想着追求「唐三藏」,但是屡屡碰壁,等到他幡然醒悟的时候,却为时已晚。
也许两个人的缘分,也只能到「错过」为止了。
有一种姑娘,爱得英勇,爱得顽强,像杨千嬅歌里唱的:「我没有温柔,唯独有这点英勇」,但是她们的感情路却也总得翻过万水千山,总得迂回漫长。
她们爱的人,总仿佛隔着山水云雾,咫尺天涯。
是啊,如果不这样的话,她们的深情,又哪来用武之地呢?
如果不这样的话,又怎么叫另外那个人幡然醒悟,原来「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到现在才追悔莫及」呢。
她们来到世上,也许就是为了教会男人一个词语,叫做「追悔莫及」。
这段爱情,电光石火,却不可捉摸,他不理解,因为他不能理解,他想要的是普渡众生,在爱上他以前,她不理解,是不愿理解,她宁可几次三番地欺骗自己,也不要去承认,他对她没有情意。
两个人,都承担着爱的绝望与冷清,两个人,彼此心里藏着多少温柔,却不得不披上一层一层的顾忌。
她是他命里的劫,他又何尝不是她的。
男人沉醉过,及时地醒过来,即使伤感,也能往前走,唱一万遍「苦海,翻起爱恨」,他也还是向前的,女人却送了命,一了百了,一别两宽。
像不像《色戒》那个凄恻哀艳的故事?
怪不得别人说,情到深处人孤独。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周星驰的电影,我就会捕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孤独」感。
其实表达孤独的电影不计其数,参差不齐,但是周星驰的语调往往直白而通俗,诚恳而沉痛,也许只用了一个背影,一个尴尬的笑容,和人潮汹涌里一只破了洞的鞋子。
这种孤独,来自于生活的折磨,
是《喜剧之王》里死跑龙套的和那个坐台小姐飞飞经历的挫折。
这种孤独,是等到幡然醒悟,却发现物是人非的人生觉悟,所以有了「黯然销魂饭」。
这种孤独,是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人与「强势的」人群之间的撕咬拉扯,所以「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所以唐三藏的行为令人啼笑皆非,揶揄嘲弄,其实他未必没有他自己的苦心孤诣。
这种孤独,也来自爱情,控制着陈玄奘,段小姐,还有紫霞,白晶晶,和至尊宝。
总有那么一个人,狭窄逼仄地和这个轰轰闹闹的世界「唱反调」,于是他被孤立,被嘲笑,被打击,被刁难,周星驰电影里,某个人被一群人劈头盖脸地暴打却无还手之力的场面比比皆是,未尝不是表达这种情境。
当我看了他的采访片段的时候,我脑海中的这种印象更加深了几分。
无论是商场精英马云的采访,还是在思想型传媒人士柴静的访谈节目上,周星驰的发言总是透露出一种迂回和凝涩的气息。
他仿佛试图去挑明什么,却又无法释然,他仿佛渴望去希冀什么,但到头来自己又将自己的念头打破。
他的语调缓慢悠长,像一首曲子,不优美动听,总是无法唱得平和,有一点「幽咽泉水冰下难」的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