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2月27日,吴恳大使赴柏林市政厅拜会柏林市长魏格纳,双方围绕中德合作特别是柏林市对华合作进行友好深入交流。图源:中国驻德大使馆官网
德国对华“去风险”是否会成为现实?在大国竞争下,我们如何争取德国(欧洲)的支持或至少是中立?中国该如何限制“去风险化”的范围,保障中德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
3月中旬,中国驻德大使吴恳接受《凤凰大参考》书面专访,就以上问题进行解读。
吴恳大使
表示
,据他观察,近期
德国和欧洲对华的理性认知在增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去风险”带来的风险,明确反对“脱钩断链”。许多企业家也坦言,放弃中国市场无异于与机遇和增长告别。他还提到,企业对风险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而就中德、中欧关系而言,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才是“去风险”的应有之义。
▎
2023年12月8日,柏林动物园举办“梦想”、“梦圆”大熊猫纪念牌揭幕仪式。驻德国大使吴恳、柏林市长韦格纳、动物园园长克尼里姆和监事会主席布鲁克曼共同为纪念牌揭幕。图源:外交部官网
凤凰大参考:
二月我在慕尼黑报道慕安会时感受到,德国(以及欧洲的战略界人士)对中国存有戒心,但也在对华表态上和美国保持着距离,您怎样看待这样的现象?在大国竞争的时代,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争取德国(欧洲)的支持,或者中立?
吴恳:
关于大国关系,我们始终认为,大国竞争不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底色。
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动荡,大国越需要加强协调。
风险挑战越突出,大国越需要增进合作。慕安会这一平台聚焦国际社会面临的安全风险,今年的主题是世界会否陷入“多输”,这反映出欧洲对世界形势乱象频出的反思和担忧。国际社会普遍关心中国主张,希望听到中国声音。慕安会为此举办中国专场,王毅外长与会发出的明确信号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将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
中德、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共识远大于分歧,双方关系发展不取决于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干扰,更不应自我设限,尤其是不能让务实合作的方向被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的迷雾吞没。
正如王毅外长不久前在“两会”外长记者会上所强调的,中欧关系的正确定位应当是伙伴,主流基调应当是合作,关键价值应当是自主,发展前景应当是共赢。我们希望中德、中欧关系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在当前形势下,推动中德、中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不仅能维护好共同利益并实现增值,还能提升合作质量并释放出更大能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力量、解决方案和发展动能。放眼全球,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
只要中欧开放共赢,“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
▎
2023年1月10日,
吴恳大使接受德国《商报》专访时表示,中德密切的经济联系是市场规律和商业决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希望双方可以基于建交50年来的成功经验,以理性、尊重和务实态度不断推动中德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图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馆官网
凤凰大参考:
在参加德国青年政治学会组织的讨论时,我注意到德国智库负责人和部分联邦议员也无法区分“去风险”和“脱钩”,他们回答我提问说“这是很好的问题,但没有好答案”。
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回击“去风险化”话语,并且限制“去风险化”的范
围,保障中德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
吴恳:
去年以来,在德国和欧洲政治界和舆论场上,对华“去风险”和“脱钩”成为热词,似乎德国和欧洲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都应归咎于对华依赖,减少对华合作就能带来安全和发展。坦率讲,这开错了药方。
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以及以什么标准界定风险。
正如李强总理去年访德时指出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风险,不发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企业对风险的感受最直接、最敏锐,知道如何规避和应对,应该把防风险的主导权还给企业。
根据德方数据显示,去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再创新高。中国德国商会不久前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指出,超过半数的受访德企计划未来两年内增加对华投资。
这些都证明,德国企业用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出“信任票”,中德经贸关系凸显出强大韧性,也足以说明“去风险”不得人心。
▎
2023年4月21日,中德经济界春季招待会在驻德国使馆成功举办,驻德国大使吴恳出席招待会。
吴恳大使指出,德国是最早在华开办合资企业、最早对华开展科技合作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是中国在欧盟第一大直接投资目的地,更是欧洲第一大对华投资来源国。双方企业具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和需求。图源:外交部官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感到,德国和欧洲对华的理性认知在增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去风险”带来的风险,明确反对“脱钩断链”。我本人同不少德国企业保持着经常性沟通,能感受到他们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的担忧与不安。
许多企业家向我表示,他们并不认同所谓对华“去风险”,一如既往坚定看好中国市场和对华合作前景,坦言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非挑战,放弃中国市场无异于与机遇和增长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