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教授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oncology

EBMT移路守护丨黄河教授:移植-CAR-T-护理三维矩阵释放血液学领域新势能

ioncology  · 公众号  ·  · 2025-04-10 19: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为更好地推动移植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进步,在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召开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推出《移路守护》学术专栏,邀请国内外知名移植团队,聚焦移植全流程管理,从移植前精准评估到移植后长期康复,构建全方位、全链条的移植守护体系。

本次会议中,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团队 携27项研究成果(10项口头报告、17项壁报)亮相(点击链接查看: EBMT 2025丨27项成果入选!浙一黄河教授团队从CAR-T到移植策略多维革新,系统性展示血液疾病诊疗"中国方案" ),彰显了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 本专栏特别邀请到黄河教授团队深度解读移植-CAR-T-护理三大领域的研究亮点,剖析现存挑战与解决方案。在首期文章中,黄河教授全景式展示了浙一团队在移植全程中的创新方案与实践经验,将为广大同仁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参考。



「浙移路」 · 移植

Q1



您团队在本次EBMT年会上27项研究成果入选,其中在移植策略革新方面所开展的OS5-05、OS13-03等相关研究,涵盖了供者选择策略、移植及预处理方案优化、并发症防控、全程管理等移植全链条,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首先想请问,您认为当前我国的移植领域正面临着哪些具体的挑战与痛点?针对这些挑战,您的团队已经探索出了哪些重要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或优化策略?

黄河教授: 本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EBMT会议上,我们团队共有27项研究成果参与交流,包括10项口头报告和17项壁报展示。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作为目前唯一能够根治高危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仍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然而,该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供者选择优化、移植后并发症管理、毒副作用控制,以及患者长期生存改善等关键问题。


在供者选择领域,我们团队的前期研究已证实,在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HSCT)中,亲缘与非直系亲缘供者移植的疗效,与无关供者移植及全相合亲缘移植效果相似。本次会议进一步总结了EBMT急性白血病工作组(ALWP)的多中心数据,比较了半相合供者移植后环磷酰胺(HAPLO-PTCy)、同胞全相合供者(MSD)及10/10全相合无关供者(MUD)的在第二次完全缓解期(CR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移植结局。结果显示,HAPLO-PTCy较MUD具有更低的移植复发率(RI)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风险,从而使患者获得更优的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期(GRFS)。目前,综合多项研究成果可发现,以PTCy为基础的方案,与我国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基础的经典方案相当,且单倍体移植技术已逐渐发展为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主流方法。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学者在单倍体相合移植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无论是移植数量的持续增长,还是长期生存数据的不断优化,均体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学术影响力。


在全流程管理层面,本次重点汇报了精准靶向治疗策略在GVHD防控、疾病复发预防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同时分享了个体化护理方案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实践经验。这些成果共同构建了从供者筛选到术后康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为提升移植疗效提供了重要支撑。


精彩 预告


后续 移植 专题 将分两期呈现, 邀请到 多位专家学者深度解析 急性髓系白血病 移植 领域的 最新研究 成果

  • 王丽朦朦 医生( OS3-06 ): 乳酸脱氢酶 B 亚基( LDHB )是克服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塞利尼索耐药的治疗靶点

  • 叶逸山 医生 OS5-05 对于第二次完全缓解期( CR2 )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患者,采用移植后环磷酰胺( PTCy )的半相合移植相比全相合无关供者移植具有更优的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率( GRFS ):一项来自 EBMT 急性白血病工作组( ALWP )的研究

  • 施继敏 教授 A039 与化疗相比,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首次完全缓解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益处:一项深入的时间依赖性分析

  • 郑伟燕 教授 A138 地西他滨联合维奈克拉方案序贯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 罗依 教授 B126 VFM 预处理方案用于> 50 岁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的低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发生率及满意疗效

  • 张诗轩 医生 B217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治疗 NUP98 重排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真实世界多中心经验

  • 堵梦宝 B265 抑制 KAT6A 作为克服急性髓系白血病 IDH 抑制剂耐药的新策略

  • 叶逸山 医生 B280 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 55 岁及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疗效优于化疗


敬请 关注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浙移路」 · CAR-T

Q2



在CAR-T领域,您的团队在本次EBMT大会上有数项研究成果入选。从探索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增效,到建立预后评估体系,再到移植协同、双靶点等,您团队的研究涵盖了多维化的CAR-T领域探索。针对当前CAR-T治疗中细胞耗竭、实体瘤疗效有限、成本高昂等全球性难题,这些成果突破将如何影响CAR-T的临床应用?在未来,您的团队计划如何在现有CAR-T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边界?

黄河教授: CAR-T疗法作为细胞治疗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免疫细胞实现靶点特异性精准杀伤,已成为当前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该领域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尤其在功能强化、新型靶点开发及通用型技术研发方向取得显著进展。我们团队目前在以下三个关键方向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首先,优化CAR-T对晚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疗效。尽管现有商业化CAR-T产品已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细胞耗竭、靶点逃逸等局限性。本次会议上,我们展示了通过线粒体功能调控增强CAR-T细胞抗肿瘤疗效、利用关键信号分子减少细胞耗竭等干预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治疗晚期血液肿瘤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优的生存获益。

其次,通用型CAR-T技术因其制备便捷、成本低廉的优势,有望加速临床转化。本次会议上展示了我们在通用型CAR-T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探索CAR-T与其他治疗技术的整合应用。我们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是CAR-T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序贯治疗模式。以CD19 CAR-T细胞治疗桥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例,5年随访数据显示长期生存率超过60%。此外,我们还开发了CD7 CAR-T细胞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治疗方案,相关研究已于去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并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评价,相关进展亦在本次大会进行了报告。

此外,本团队正积极拓展CAR-T在非肿瘤性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系统非恶性疾病。未来,细胞免疫治疗有望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深度整合,构建一体化精准治疗体系,为更多患者提供创新治疗选择。



精彩 预告


后续 CAR-T 专题 邀请 多位专家学者 全面 分享 细胞疗法的前沿突破

  • 冯晶 医生 OS12-02 CD19/BCMA 双靶点 CAR-T 细胞联合输注清除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患者自身抗体产生细胞:一项Ⅰ期临床试验

  • 赵厚力 医生 OS13-03 复发 / 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者 CAR-T 治疗后序贯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的长期随访: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李侠 医生 OS14-04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抗 BCMA CAR-T 细胞治疗后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CRS )纵向多组学单细胞图谱

  • 付珊 医生( OS17-08 ): 自体 CD7 CAR-T 细胞治疗复发或难治性 T 细胞淋巴瘤患者

  • 张琦琪 医生 A074 喹诺酮类药物增强 CAR-T 细胞疗法抗肿瘤疗效

  • 邬龙源 医生 A092 ): BCMA-CART 产品的 CD62L+ 比例和 CD4/CD8 比例作为复发性 / 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指标

  • 赵厚力 医生 A099 ): BCMA/CD19 双靶点 CAR-T 细胞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抗 HLA 抗体致敏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浙移路」 · 护理

Q3



浙一团队的护理研究从运动干预、移动技术到并发症防控为患者构建了全面的支持。请问在移植全流程中,浙一团队是如何构建多学科联动的管理体系的?其中护理团队具体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综合管理体系对于提升移植效果、缩短康复周期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黄河教授: 在现代精准医疗体系中,一体化诊疗模式的构建对优化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护理团队作为医疗协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照护。在本次会议中,本中心护理团队系统展示了5项创新护理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新型治疗技术背景下护理学科面临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特别是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聚焦于全程护理管理策略的优化,通过精细化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身心功能的全面恢复。此外,还探讨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精准护理,包括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更好的全程管理、性生活与亲密关系的质性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将先进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为优化移植及细胞治疗整体疗效提供了重要支撑,充分体现了护理团队在应对前沿治疗技术时的创新能力与专业价值。


未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将秉持"创新驱动、人文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基石、人文关怀为导向的整合式管理架构,持续完善治疗-护理-康复全链条服务体系,为患者提供兼具科学规范与温度关怀的优质医疗照护,最终助力患者实现治疗效益与生存质量的双重提升。


精彩 预告


在后续的护理专题系列中将邀请临床护理团队, 围绕技术操作、症状管理优化及全周期康复支持 方向 5 项高质量护理研究成果进行 详细 探讨

  • 丁淑怡 护士 NG23-03 ): 滴注法与泵注法对 CAR-T 细胞活力的对比分析:初步发现及其临床启示

  • 周玮炜 护士( NG23-05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性生活与亲密关系的质性研究

  • 周晓瑜 护士 NP043 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漱口水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疗效:一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 周晓瑜 护士 NP1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进行弹力带抗阻运动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 周晓瑜 护士 NP027 移动医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一项范围综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专家简介

黄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浙江省特级专家
973首席科学家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中心主任
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亚洲细胞治疗组织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亚太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免疫学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基础研究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前沿技术与转化研究
先后于2003年及2015年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作为负责人承担973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27项
以通讯作者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Cell Research, Lancet Haematology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78篇
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5项 授权发明专利21项
近5年在国际大型会议担任主席、特邀报告和口头报告百余次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部CAR-T细胞治疗学专著《CAR-T细胞免疫治疗学》
共同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研究生《血液内科学》教材
参编著作及教材11部
任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权威杂志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编委




团队 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创建于五十年代初,是国内专科规模最大、床位数最多、亚专科发展均衡、技术力量雄厚,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血液病专科之一。血液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学科。


近二十余年学科持续高速发展,目前浙大一院血液病学科拥有 14 个血液病区,包括庆春院区、余杭院区、城站院区、之江院区床位共 600 余张。设有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出凝血疾病、 MPN 、骨髓移植、 CART 8 大临床亚中心。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的诊治方面在全国位居前列。学科专注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MDS 等血液恶性肿瘤的诊治和转化研究,拥有基础和转化研究的省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层次医疗合作网络,已完成五十余项新药和新疗法临床研究。具备开展高水平、多中心临床与转化研究的雄厚基础。


研究成果在 lancet Oncol Cell JCO Blood Leukemia Hematologica EBio Medicine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


同时与美国 City of Hope National Center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德国 Kiel University 等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成为 MDS foundation 认证的优秀的 MDS 中心 MDS Center of Excellence ,并成立中美血液肿瘤合作实验室。


(来源:《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