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西游记》总导演杨洁逝世,享年88岁。图为杨洁导演与《西游记》四位主演。
她因一部《西游记》大红大紫,又因续集而毁誉参半。一部《西游记》,成了她高度惊人的起点,也成了一座巨大的难以翻越的山。
文/陈艳涛
杨洁的名字,大多数时候,是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其实,还远不止于此:她是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经历了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实况转播到录像,从舞台直播到加工成电视艺术片的种种过程,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电视事业二十几年的发展和流变。
央视版《西游记》导演、制片人杨洁于4月15日逝世,享年88岁。
她是1979年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届春节晚会导演,在一个时代变迁的转折点上,她用欢乐的交谊舞、热情的《祝酒歌》、柔美的《茉莉花》、悠扬的《宝贝》这些中国人熟悉难忘,却被封存了许久的艺术品,让很多人乍惊乍喜,感慨万分。
再以后,是《西游记》,一部创造了多个历史纪录的经典电视连续剧。在《西游记》的巨大热度之下,1988年,杨洁以241万张选票,荣登新时期全国电视剧十佳导演榜首。
此刻,坐在我面前的这个老太太:瘦弱、安详,眼神宁静。只是,在慢慢的回忆和叙述中,她鲜明的个性逐渐浮出水面,在每一次的巨大压力和非议之前,她都以一句简单而颇具分量的“我自信我没错”来抗拒和抵挡。这个老人身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信心。
和其他作为前辈的老人一样,对于今天的影视剧,杨洁有诸多不满:太多的戏说、恶搞让她为名著和历史担心;许多导演动则几千万、上亿地花钱,拍出一部水准不高的作品,这让她很心疼。但她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时代远去了。
一个穷尽6年时间,只花费几百万,就完成了全部实景拍摄,精雕细琢的时代远去了。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看现在, 她的眼光宁静,而略有不安。
杨洁导演与“师徒四人”在片场。
面对面
“一部戏好看不好看,在于你的故事说得好不好”
《新周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当时你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杨洁:电视剧是个新产生的剧种,提出要搞电视剧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那时我还不是电视剧导演。那时人少,基本上什么都介入,我主要搞戏曲。却对电视剧很感兴 趣,但那时分工很严格,隔行如隔山,搞戏曲的就不能搞戏剧。
1980年,我试着搞了个单本的电视剧《崂山道士》,想尝试一下,也想证明我不是不能搞,而是没机会。那时 候我就有很多想法,想新编一些东西,实景拍摄啊,增加特技什么的,像《崂山道士》 里有穿墙术,大家觉得很新鲜。
1981年年底,中央领导突然给了我一个任务,提出要改编中国名著,那时候才开始把名著改编提到电视剧日程上。这时候电视台已经开始拍电视剧,但都拍得不太长,一下子要把这么大的任务交给我们,一个是《红楼梦》,交给了王扶林,《西游记》交给了我,这让我非常意外,很高兴,也压力很大。
王扶林导演的87版《红楼梦》也成为一代经典。
那时电视剧是刚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中央电视台当时有三个组,戏剧、戏曲、歌舞三个组。我是戏曲的。
当时戏剧组也就王扶林、蔡晓晴几个人。他们那时已经开始拍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啊,《赤橙黄绿青蓝紫》《蹉跎岁月》啊,就出了这么几个,以后我扎到《西游记》里,就不知道他们拍什么了。
当时王扶林打报告要拍《红楼梦》,我打报告要调工作。当时的台长之一的洪民生兼文艺部主任,他说,你等我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西游记》的机会来了。
《新周刊》:接拍这样一部大制作,当时心里压力大吗?
杨洁:电视剧是一个新领地,神话剧更是新鲜事物。那时遇到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构思 ,你如何把一个流传已久、深入人心的东西搬上电视屏幕?如何去说好这么一个故事? 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在戏曲舞台、动画里都表现过的内容?再是艺术创作的问题,你走哪条路?
我想,不能走戏曲舞台的路吧,当时有南猴六龄童、北猴李万春,动画片有《大闹天宫》,可就是没有真人。最后我的想法,也就是最后体现出来的东西:孙悟空的塑造,要人来演,要有人的相貌、人的特性,又有人性化的东西,同时又是美猴王,要让他美。
唐僧是真人,如何表现真人与三个神话人物的结合,还有里面许许多多的上至天庭,下至妖魔鬼怪的任务,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当时的特效,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粗糙。
我们采取了塑性的办法,改变人的相貌,让人和动物结合,借鉴戏曲舞台的表演,但不能照搬。在表演上,不局限于是用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还是电影的生活化表演。用的演员要形似神似,演员的选择范围很宽泛,有戏曲的、话剧的、电影的、武术的、杂技的、跳芭蕾舞的都有。
观众都说《西游记》里美女多,我就是到处海选来的,观音左大玢是1976年我就盯着了,说我以后拍戏一定让你演观音。看了一张照片选定了李玲玉,看了电影《精变》,去山东找来了高小姐,杨春霞的形象又威严又美丽,眼里流露一种凶光,我就觉得适合白骨精。
许晴当时演一个炼丹童子,她姐姐许晔演一个端茶的村姑,就一点戏。所以当时演员阵容是“红花托绿叶”,由很多著名演员来当配角,来衬托没有一点名气的师徒4人。我不管演员来自哪个艺术门类,只要适合人物形象、气质,我都用。
在化妆上,我们采用了塑性加生活化。《西游记》里既有瑶池仙境,也有妖洞这种阴森恐怖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很神奇很美化的环境,所以当时还是一种唯美主义的表现方式。那时最难的部分是特技,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做特技的手段和设备,临时引进 ,但还不全,你可以让人飞起来,但是人是扁的,不是立体的。
六小龄童在片场使用威亚。
我们拍《西游记》的时代,是不知特技为何物的时代,但我们要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现神话里的人物和环境,我们完成了,虽然有很多特技露了馅,但观众原谅了这些。
续集虽然在这方面有很大提高,但因为故事不如原来丰富好看,观众还是先入为主,更喜欢前面的。这就没办法。所以一部戏好看不好看,在于你的故事说得好不好,是不是表现出原著的精髓。
后来还遇到了经济上的问题,到红孩儿那集,主管领导就说你干脆拍个结尾算了,我不同意,后来达成一个协议,原定的30集被迫砍掉一部分,借钱拍下面的戏,边拍边借钱,最后拍下来25集。现在讲起来都有悲壮的感觉,当时是不成功便成仁,压力非常大。
老版《西游记》中的红孩儿形象。
“不满意胡搞、恶搞的东西太多了”
《新周刊》:作为拓荒者,如果要确立下一些之后影响电视剧行业的规则和典范,你认为是什么?
杨洁:我当时是面临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一切全新面前,我们只能凭借吃苦耐劳,当时提出来要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完我们的真经。
一开始没钱,都义务劳动,后来才有钱,我拍一集是90,猴子、八戒是80,沙僧是60,就那么一点报酬。那时大家也不讲报酬,不计时间,曾经有过连续工作23小时的纪录,那是在扬州最热的时候,为了抢一个演员的时间,就是从这时候,我拒绝那种跨档期的演员。就是这样的敬业和一丝不苟之下,才拍出了这部戏。
现在我看有导演把上千万、上亿的钱不当回事,来拍出一个算不上上乘的东西,我觉得真心疼。
当时我对剧组所有人的要求都很严格,六小龄童来的时候,他父亲六龄童陪着来的,在招待所里,他父亲跑到楼下去给六小龄童打洗脚水,六小龄童赶紧拒绝了,说我在这里就是要吃苦的。
徐少华当时刚结婚,也不能经常回去。当时还严格规定不许跨档期拍摄。第一个唐僧汪粤就是这么走的,他想要去拍电影。那就只能换人。
作为当时中国第一部大戏,当时电视台没有预算,一开始准备的钱不够用,中间就要停拍了,没钱了呀。第一次拍神话剧,我们也没有经验,所以只有把钱全花在艺术上、业务上,当时我们的夜餐费是3毛,不到11点还领不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转点时,几车皮的东西,搬运都是自己来干,师徒4人都要干。
大家干得太辛苦,晚上吃饭时,我说每桌加两瓶啤酒,他们都欢呼起来。那时候的人都挺可爱的。
央视版《西游记》剧组。
《新周刊》:中国电视剧发展到今天,在你看来,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方面?你觉得满意和不满意的是什么?
杨洁: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胡搞、恶搞的东西太多了。《西游记》有多少版本都说不清 了。从《大话西游》开始,日本台湾都有很多,一会儿猪八戒要当爸爸了,一会孙悟空要谈恋爱了,小猴子要出来了……太不尊重名著了!
国外的名著也一再改编,像《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尼娜》《简·爱》《哈姆雷特》啊,拍多少次都不失原来本色。我们呢?什么都可以水煮、油炸。好好的名著都被我们自己否定了。我最近就在看清朝正史,想知道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历史被歪曲成什么样子。
我有一段时间根本不看中国电视剧,看了生气。好东西太少。就有一年看了陈家林的《大清风云》《黑洞》那样的反腐反贪题材的电视剧,还有《走向共和》觉得不错,才又开始看。但看得也少。
你想,50集的电视剧恨不得40天拍完,演员一秒前还在打情骂俏,下一秒就要入戏,怎么可能?这么搞下去,电视剧要走向何方?
《大话西游》被奉为经典,但与《西游记》原著已经相去甚远。
“说的都是好的方面,背后多少事情都没说 ”
《新周刊》:你当时一个人身兼总导演和制片人,这在当时是否是一个特例?还是在后来成为一个先例?
杨洁:既是先例,也是特例。在我之前没有导演兼制片人的,当时就没有制片人这个词。 因为制片主任不懂,还老干涉,我们总争执,前后换了5个制片主任。后来领导说,算了吧,你干脆就兼了吧,你管制片主任。后来王扶林那边也兼了制片人。
经济上要统筹计划,白天现场拍戏,晚上做后期,改剧本,那时把健康都透支了,所以现在就这样了,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都来了。
《新周刊》:当时有很多东西都是因为你的坚持而保留下来,比如主题歌,比如演员选择等,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强大的自信?
杨洁:不知道,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吧。
王崇秋:她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有个性,因为她的个性,《西游记》拍成这样,也得罪了很多领导和专家权威。
比如主题曲,当时有很多作曲家比许镜清有名多了,他是第 7个作曲的,才定下来,等11集拍完,就有一些领导、专家开会,否定了主题歌,说许镜清做得不好,没有时代感,说应该向《诸葛亮》《四世同堂》学习,那才有时代感。
她很坚持,一生气,在拍戏间隙写了封长信给电视台领导,说这个戏在拍摄期间我导演说了算,我拍完了你全否定都可以,但现在我必须坚持。包括当时最早用电子合成器也有很大争议,她说“孙悟空翻跟斗怎么不能用这种声音?我觉得用得还太少了!”
后来,她提出一个总的原则:要把一切戏曲、电影、杂技、舞蹈的艺术形式都融进《西游记》,但一定要形成《西游记》自己的特色。后来拍到一半没钱了,她就跟领导吵,吵得很厉害。当时有人说中国电视剧根本不可能被外国接受,她说将来也许《西游记》一个国家也卖不了,但也有可能就养活了你这个电视剧制作中心。她就有这个自信。
当时还有人反对实景拍摄,据说有人告到中央,说我们游山玩水,后来财政部、广电部 和中央电视台组成一个三人小组,来调查我们,跟着剧组一段时间,结果他们说你们太辛苦了,太危险了,给我们追加了100万,买新设备,给每个人买一件风衣。
后来我们去泰国拍外景,结果有人说杨洁在国内玩得不够,还玩到国外去了,很可笑。
在人物造型方面,当时也有一些专家很反对,比如李万春说猴子怎么能不勾脸?杨洁就说你那是舞台的,我这是电视的。她个性就是这样,一旦认准了什么,谁也反对不了,不管你是专家还是领导。后来电视上谈的都是好的方面,背后多少事情都没说。
剧组取景走了很多地方,但条件始终艰苦。
《新周刊》:你曾经说:“一定会有作品超越它,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在一切速成、艺术越来越商业化的今天,你真的认为会有作品超越《西游记》吗?
杨洁:是啊,我相信。但照今天这样发展下去,我不知道。我们当时是确定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的原则,不可能胡编乱造。
《西游记》因为有猪八戒这样的人物在里头,很容易拍俗、拍闹、拍脏,我坚决反对这种路子,我主张美,让猪八戒混得可爱,憨得可爱。现在这种恶搞真是把《西游记》弄脏了。
我们当时在人物性格和情这方面也非常用心,师徒之情,家国之情,儿女之情,比如唐僧和女儿国国王那段,书里面没有这个,但如果这样就显得干巴巴的,唐僧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
我后来看《知音》里说女王真喜欢上了唐僧,我还不知道,她才来了一个礼拜,怎么那么迅速啊?
女儿国一场戏是老版《西游记》中的经典场景。
《新周刊》:17年后,还是你,再次拍摄了《西》剧后续16集,但很显然,这16集迎来的批评大于赞赏,有人评论说是因为这17年间中国老百姓欣赏口味已有太大变化,而导演的思路还停留在以往。你有何解释?
杨洁:对,我觉得后面几集在讲故事方面不比前面的差,但人物性格没有发展,不像前面,猴子有成长的过程,而且讨好的、色彩丰富的故事,像三打白骨精、女儿国什么的都在前面。后面的我们也尽力让它好看了,但有45分钟的限制,看起来七零八碎的,而且还有资金问题,当然,也有观众口味的问题。
《新周刊》:《艺术人生》那期《西游记》剧组再相聚的节目里,再看到几乎整个剧组人,你当时什么感受?
杨洁:很激动,说话的时候心脏狂跳。不过有些该来的人没来,像太上老君啊、赤脚大仙啊,那些人艺的老演员,他们来了,这个节目的分量就重了。包括去世的一些人,赵丽蓉、程之、王母娘娘、铁扇公主,工作人员还有好几个,挺遗憾的。
杨洁和赵丽蓉在《西游记》拍摄现场。
《新周刊》:这么多年过去,《西游记》几乎每年都在重播,你自己会再看吗?看的时候心里想什么?
杨洁:我都希望它少播几次,年年播视觉疲劳,我都烦了。而且这个戏完了以后,师徒4人出现了一些事情,让我很不舒服,所以我十年不看《西游记》,不说了。不想说了。
《新周刊》:剧组里的人现在还都和你联系吗?
杨洁:我怕他们联系,不联系了。导演就是那么回事,一关机就没关系了。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231期
杨洁女士时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