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药闻  ·  免签再扩容 政策利好激发入境游市场活力 ·  2 天前  
上海市场监管  ·  汤圆(元宵)抽检结果来了→ ·  2 天前  
响水零距离公司  ·  响水年后新岗热招!月薪5000+交五险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州日报

过年为什么要讲究仪式感?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答案

广州日报  · 公众号  ·  · 2025-01-28 21:53

正文

广州日报心传工作室“心传星愿”栏目,每周二晚见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小王子》,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
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盛大的节日与相关仪式;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重要的人生时刻,包括但不限于生日、毕业礼、成年礼、订婚结婚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仪式与仪式感,标注着很多重要的日子或时刻。 蛇年春节长假从今天开始,很多人已经回到家乡或回到父母身边,各种社交平台上,人们晒出了自己的幸福时光。

1月27日,广州市民逛花市,喜乐迎新春。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只要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会排除万难回家。温暖的归属感映衬出奋斗的意义;在一起守岁、相互串门拜年、放烟花爆竹、给小辈发红包等礼俗中,温馨动人的笑容是大家共同的默契。

每逢春节
为何大家都热衷于穿越千山万水回家?
为何人们如此重视仪式和仪式感?
我们该怎样让春节过得更有意义?
本期广州日报“心传星愿”栏目
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上述问题。


春节到来, 从化花街年味浓。

点击收听心传小电台↓


两分钟回评



“”
点击查看相关详细内容👇
“过年回家一睁眼,相亲对象已到面前”?春节“自救指南”速收藏
“千里共婵娟”,为何如此动人




仪式感赋予某一时刻特别意义

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中国人历来注重仪式,也将生命的每个重要节点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新生命的诞生有报喜、洗三、满月、命名、抓周这一系列的仪式,长大后又有入学礼、成人礼、大学升学宴、婚礼、寿宴等各种仪式庆典。 通过这些仪式,我们赋予了活动以正当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年越秀西湖花市开市当天新增英歌舞表演,现场喜气洋洋。

“过年回家”与“一起守岁”等等,也是春节的一种“仪式”。

那什么是“仪式感”,
为什么生活中需要仪式感?

应用心理学教授 吴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身心健康疗愈研究所所长



仪式感是一种通过特定行为、符号或活动来表达意义、强化情感联结和传递文化价值的过程。仪式感通常涉及重复性、象征性和集体性的行为,旨在为个人或群体提供结构、意义和归属感。通俗而言,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


如果生活中缺少仪式感,则生活千篇一律、平淡无奇,会很单调乏味;人与人之间深刻的爱和连接变得脆弱;文化传承也会出现断层。 许多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都通过仪式感来传承。没有仪式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会逐渐被遗忘于普通的日子中。

此外, 社会凝聚力也通过集体仪式得以凝聚。 譬如说,国庆阅兵仪式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更激发了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奥运会开幕式则是全球各国人民共同参与的盛大仪式,它传递了团结、友谊和公平竞争的精神。


“节日的仪式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吴艳教授表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全家团圆,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走亲访友拜年等, 这些仪式不仅强化了个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也帮助年轻一代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广府年俗活动 “开油镬”,市民现场品尝。


快节奏社会尤需仪式感

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吴艳教授认为,这为家庭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社会归属感。 春节的仪式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如放鞭炮驱邪、贴福字祈福、发红包寓意好运等,这些仪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为人们提供了心理慰藉和希望寄托,帮助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

“行花街”是越秀区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春节民俗。

“春节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象征着辞旧迎新。其仪式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帮助人们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并为新的一年注入动力和希望。这种仪式感为生活赋予了节奏感和意义感”。吴艳教授说。

确实如此,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仪式感”也可以凸显重要时刻和美好感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及的“仪式感”,注重的不仅仅是“仪式”本身,更是仪式行为过程中和完结后带来的美好感受。故而很多人会将节日的仪式与“快乐”“愉悦”“幸福”联系在一起。


开学日,为即将步入一年级的学童点朱砂,寓意开启智慧,寄托了对孩子们美好的期望。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渴望被满足的需要和愿望,而约定俗成的部分仪式尤其是节日仪式,也是在直接或间接来实现这些需要和愿望。由此,一些看似微小的仪式行为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自我暗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仪式感能够通过重复的行为强化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使人们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例如,学习前整理好书桌、考试前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笔、过春节的时候在零点发布新年愿望等等。

这些细小的仪式性做法可以让人类大脑相信存在稳定和可预测性,可以更好地对抗不确定的未来带来的焦虑感。如果此前通过这些仪式行为有过愉悦的情绪体验或是成功做成某事,再次通过仪式感重温成功情境,也能获得一种对生活的把控感,从而可以抵御平日快节奏生活给人带来的“不确定感”。
以仪式感提升价值感

人生重要时刻和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运用得当,也可以直接或间接提升人的价值感。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即当一个人行为与态度相冲突如同时经历两种彼此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会出现一种不舒适、不愉快的紧张感。直接改变自身的行为耗时长久且效果不一定明显,于是人们会倾向于通过改变态度来减弱这样的不适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我们认真对待一天的早餐,其实就是在行为上暗示自己“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那么自己的态度也尽量往这种期许上靠近,此后即便遇到了一些烦心事,也可更稳定地去应对:虽然但是,总体上还是美好的一天。”


仪式感的“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也契合于此种理论。 吴艳教授建议,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去提升自我的价值感,并将之运用于以后的生活。


在个人生活方面——

可以培养日常良好的习惯作为仪式,帮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节奏感和掌控感。比如早起仪式和睡前仪式。早起后锻炼身体;早起后喝杯水,做冥想,安排日程等。睡前洗个热水澡,翻阅几页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进行简单的冥想放松等,感恩练习等。

假期不仅仅是“躺平”,也可以适度学习和阅读。如可以设立学习空间,每次进入这个空间,都以一种正式的仪式感开启学习,如打开台灯,播放专注的音乐,甚至点上喜欢的香,这种环境暗示能让人更加投入地学习,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

在人际关系方面——

可以将春节长假的一些愉快的相处模式大致固定下来。如定期组织家庭聚餐;在家庭成员的生日、纪念日等特殊日子里,精心准备一份礼物或组织一场小型庆祝活动。和好朋友约定进行一次固定的聚会活动,比如看电影、打球、逛街等。

在聚会时,可以有一些特别的开场或结束仪式,如合影留念、分享近期的“小确幸”等。对于身处异地的朋友,可以在特定的日子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思念和关心。情侣之间可以设定一些专属的约会仪式,比如每次约会都去同一家有纪念意义的餐厅,或者在见面和分别时都有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吻。在恋爱纪念日、订婚、结婚等重要时刻,举办一场浪漫的晚宴、拍摄一组纪念照片等。

在工作与职业发展方面——

注意目标管理。如在每个季度初或年初,专门安排时间进行工作目标设定。可以找一个安静的空间,认真地思考并写下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当达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

在团队开展重要项目时,举行一个正式的启动仪式,包括团队成员的介绍、项目目标的宣讲、任务分工等环节。当团队完成一个重大项目或取得优异成绩时,组织一场庆功仪式,如举办庆祝晚会、颁发荣誉证书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贡献,从而提高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粤式团年饭“大盆菜”。

总而言之,在注意愉悦分寸的前提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普通人的每一天,也可以借助小小的仪式感,将日子过得更多和谐、更多默契、更多温暖 ;而在生活的意义感中,去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感。而人一旦有了稳固的价值感,就可以构筑强大内核,在不定的周遭环境中,更具创意更具善意更为坚韧。






















心传信札 (请上下滑动阅读)

写给独自过除夕的人

无论是为了工作还是其他原因,你得一个人过除夕,辛苦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