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法律风险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进行跨境投资和市场拓展时,面临的关税壁垒、反补贴调查以及出口管制等法律风险日益增大。
1. 欧盟反补贴调查:对中国电动车的影响
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引发了广泛关注。2024年7月4日,欧委会公布了初步裁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8月20日进行终裁披露,并于10月29日作出反补贴终裁,决定在原有10%关税基础上,对涉案产品征收17%—35.3%的反补贴税,反补贴税已于10月31日起正式实施,为期5年。根据欧盟的决定,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分别被征收17%、18.8%和35.3%的关税,其他未被抽样的合作企业被征收20.7%的关税,而不配合调查的企业则面临35.3%的高额关税。
[6]
欧盟反补贴调查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认为中国电动车制造商在研发、生产和出口环节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这导致中国电动车以低于市场公允价值的价格进入欧洲市场,损害了欧盟本土企业的竞争地位。
反补贴税对中国的电动车出口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成本大幅上升,削弱了其价格竞争力,不仅影响了中国电动车企业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拖累了整体出口增速。与此同时,尽管欧盟内部有部分国家对关税政策持反对态度,但整体政策方向并未改变。此外,反补贴调查本身可能在欧盟市场中引发对中国电动车品牌的负面舆论,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即便最终调查未做出负面结论,调查过程中对企业形象的潜在损害仍需高度警惕。
2. 欧盟《净零工业法案》: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欧盟长期依赖进口,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这不仅影响了欧盟的能源安全,也制约了其在全球绿色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欧洲本土的净零技术制造产能并为2030年减排目标提供技术支持,欧盟于2023年3月正式提出《净零工业法案》(“
法案
”),并在短时间内迅速通过了该法案,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提升欧盟本土的清洁能源技术制造能力,减少对外依赖,确保能源安全,并推动欧盟向气候中和的快速转型。
法案旨在优先发展关键的净零技术,并据此将技术分为两个类别:“净零技术”与“战略性净零技术”。“战略性净零技术”特指那些对于欧盟达成减排目标尤为关键的技术,并且这些技术的产品能够迅速地投入市场。法案特别明确了以下八种技术作为战略净零技术的范畴:太阳能光伏和太阳热能技术;陆上和海上可再生技术;电池和储能技术;热泵和地热能技术;电解槽和燃料电池;沼气和生物甲烷;碳捕获和存储技术;电网技术。这些技术将获得政策上的特别扶持和资源配置。法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欧盟本土净零技术的制造产能至少达到欧盟部署需求的40%。这包括太阳能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热泵等关键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法案提出了简化许可程序、提供财政激励、增强研发支持等措施。法案还提出了为绿色技术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准入便利化的措施。这包括为净零技术项目提供优先审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以及在公共采购中优先选择绿色技术。
由于《净零工业法案》鼓励本土化生产,减少对外部特别是中国进口的依赖,中国企业在太阳能光伏、风能、电池等关键领域的出口可能会受到影响。2022年中国是欧盟太阳能板和风能涡轮机的第一进口来源国,分别占欧盟进口总额的96%和61%。随着欧盟本土产能的增长,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可能会面临挑战。
法案要求在涉及关键净零技术的公共采购项目中,将供应商的“可持续性和复原力贡献”纳入评分体系,这可能对中国企业的投标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如果单一来源的特定净零技术供应占欧盟内部需求的比重超过65%,则应被认定为缺乏供应链的多样化,这可能限制中国企业在欧盟公共采购市场的业务机会。
《净零工业法案》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市场准入便利,进行了投资布局调整,吸引清洁能源技术领域的投资流向欧盟。中国企业可以积极研究、利用《净零工业法案》的相关条款,在成员国申报净零战略项目,从而享受行政许可和授权方面的优待。一旦申报成功,将大大缩减相关资质和许可的审批时间,减少项目周期和成本。
尽管短期内欧盟难以实现净零技术产业链的大幅度重构,但长期来看,随着欧盟本土产能的提升,中国企业可能面临产业链转移的风险。同时,法案强调了创新在绿色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建立欧盟净零工业学院,用于批量培养专业化劳动力,并在绿色工业技术的研发、生产、安装、运维、回收等各环节提供人才保障,实现三年内培训10万名工人的目标。中国企业可能需要关注这一人才培养机制,以便更好地适应欧盟市场的需求。
但实际上,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该法案对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影响没有那么严重。欧洲想要建立完整的本土太阳能电池板生产链难度比较大,因为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目前对中国企业的依赖也比较大。EUPD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从中国进口了大约87GW的光伏组件。另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3月,中国共出口约24.5GW的光伏组件,全球前三大进口中国光伏组件市场依序为欧洲、巴基斯坦与沙特,三者单月进口总量约占全球市场的60%。其中,欧洲市场从中国进口约9.7GW的光伏组件,相比2月的8GW环比上升21%。据此来看,法案对中国光伏产业出口造成的影响,至少在目前来说并不会太明显,或者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即使如此,中国仍需加速发展自身净零技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加强对净零相关产业的政策扶持,加快我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积极寻找其他海外市场布局的机会。
3. 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商品出口的挑战
在美国方面,尽管拜登政府上台后对高关税政策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但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依然维持较高水平。这些关税不仅涵盖了制造业、科技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多个行业,而且对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半导体、通讯设备和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出口也形成了较大的限制。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面对美国的高关税壁垒,出口成本大幅增加,盈利空间缩小。此外,长期的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也使得企业在制定跨国投资和贸易策略时,必须更加谨慎。尤其是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制造商,如何降低关税成本、优化供应链和生产基地,将成为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为了应对美国关税壁垒,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利用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规避高关税带来的风险。此外,中国企业应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减少受关税影响的风险,提升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4. 美国出口管制:高科技领域的限制与应对
除了关税外,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国际贸易法律风险之一。美国政府通过出口管制措施限制特定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尤其是涉及到高科技领域。美国政府通过《出口管理条例》(EAR)和《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对敏感商品和技术实施严格管制。
2024年,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将一些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Entity List),禁止或限制其从美国公司采购核心技术和设备。这些政策主要针对半导体、人工智能、5G通信、无人机等战略性行业,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全球技术获取和市场拓展。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使得在技术合作、技术转让和并购交易中面临更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并购中,企业需要在尽职调查阶段评估目标企业的技术来源和合作关系,避免违反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确保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不依赖于受制于美国管控的公司。
面对这些法律风险,中国企业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首先,企业应加强国际合规意识,特别是在出口管理和补贴政策方面。企业需要加强与法律顾问的合作,确保产品和服务在进入海外市场之前符合各国的政策法规,避免因违法行为而遭受处罚或限制。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研发和出口策略。
其次,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和生产布局,降低政策风险对业务的影响。例如,选择在自由贸易区或关税优惠区域设立生产基地,以减少关税成本;同时,利用海外并购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
最后,企业应在全球投资并购中,加强对目标企业合规性的审查,特别是涉及到技术转让和合作的交易。通过完善并购交易结构、明确争议解决条款和选择合适的仲裁机制,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在海外市场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