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00年代的魯迅研究是平淡地擴大、深入。那時韓國已經以相對進步的政權替代了保守政權,完全進入了民主化軌道了,對魯迅的研究興趣要比以往淡薄許多。但是2010年代重新又發生了魯迅熱。所以,這裡我對21世紀魯迅學,可以說得相對詳細一點。事先要講背景與內部動力。然後,第一,是有關魯迅的翻譯出版問題,包括魯迅作品的韓譯出版、韓國魯迅研究著作的漢譯出版,以及海外魯迅研究專著的韓譯出版。第二,是研究上的各種擴張與突破問題,包括魯迅閱讀和個案研究的深化和擴展、魯迅和韓國作家比較研究的發展、對魯迅傳記的研究與新的創作。第三,在韓國本土性上探索如何繼承魯迅的實踐性的問題。最後是總結與今後展望。
首先說明一下背景與內部動力。
第一,韓國民主化的進展。隨著政權在保守勢力和進步勢力之間交替的模式進入常態,社會對於政治民主化的要求真正轉換爲對社會民主化的推動。要求改革社會上和生活上的法西斯、不合理因素,要求生活民主化的法制化,各種媒體暴露社會、經濟、文化領域各種合同上有權利的甲方的橫暴,抵制橫暴的聲音越來越大。這就大概和魯迅對社會批判的積極思考、魯迅式的敏銳應付精神符合,很多是和魯迅的論述相互印證吧。因此開始有了新的維度上閱讀魯迅的可能和某種新的平臺。
第二,韓中建交(1992年8月24日)之後,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的發展很迅速、很廣泛、很深入,可以說早就發展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階段。因此,韓中之間雖然有時候發生些政治、經濟的矛盾與衝突,但是這對共有的人文精神的影響並不大。中國人文學在幾千年以來積累得很篤厚,有很多出眾的人文精英出現,如古代的孔子、莊子、屈原、司馬遷、杜甫、韓愈、蘇東坡、關漢卿等,和現代的魯迅等等。但是我們知道,從某種意義上看,現代中國人文學的核心人物,最高的山峰就是魯迅。從人文學研究的角度,從深入瞭解中國人、中國文化的角度,也很需要對魯迅的瞭解。而且進入21世紀以來,韓中魯迅學的交流已經很深入,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還有,韓中日東亞人文學的進步性層次的溝通,也通過魯迅而馬上有認同感和深度了。有韓國魯迅之稱的李泳禧說過,「魯迅是東亞智慧的橋樑」。我也看到日本學者竹內好引進魯迅來對日本的現當代歷史與社會進行反思。可以說韓日學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將魯迅當做東亞智慧的新的橋樑。中國的孫郁等也是韓國和日本魯迅學的知音了。以前是孔子,現代社會是魯迅。這是三國相當一些魯迅學者的共同認同所在。
第三,繼承上世紀的魯迅國際學術論壇,21世紀也多次舉辦國際魯迅研究會等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促使韓國的魯迅研究更上一層樓了。純粹的韓、中學者之間舉辦的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舉辦了三次,分別是2005年韓、中兩國舉辦兩次,以及2017年又在韓國舉辦一次。這相當地擴大了韓中魯迅學者之間交流的機會。尤其2011年國際魯迅研究會成立,在世界各地大學輪流舉辦了總共九次國際魯迅研究學術論壇,有世界各地學者參加,也促使了韓國魯迅研究的深化與擴大、突破。
中國魯迅學界2005年7月在瀋沈陽以「現代東亞語境中的魯迅研究」爲主題舉辦第一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韓中魯迅學者雲集,裡面包括中方組織負責人孫郁和錢理群、王富仁、周令飛、陳漱渝、張福貴、葛濤等,韓國學者也參加了不少,如有韓國魯迅之稱的李泳禧,又如劉世鐘、全炯俊、金河林、李珠魯、金彥河、任明信、洪昔杓、韓方組織負責人我等,可以說是韓中魯迅研究團隊之間的一次深入交流。
同年11月韓方也在首爾以「21世紀魯迅研究的連續性和變化」爲主題舉辦第二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當時參加的韓方學者就包括有李泳禧、文學評論家兼社會運動家任軒永、韓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長金時俊、思想家朴洪奎、負責組織的我等,還有中國的孫郁、劉勇、黃喬生、葛濤等,以及日本的大山英雄和澳大利亞的寇志明等,很多重要學者參加了。討論的話題也包括很深刻、敏銳的問題。我們在開會期間,宣佈了首爾「魯迅周」,也同時舉辦了「魯迅讀書展覽會」,這次研討會在交流上很有突破意義了。
【照片:第一屆中韓魯迅研究對話會:「現代東亞語境中的魯迅研究-中韓魯迅研究對話」學術研討會(瀋陽,2005.7);第二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21世紀魯迅研究的連續性和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首爾,2005.11)】
到了2017年,早就由我和葛濤研究館員策劃,十二位參加翻譯的九部《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的韓文版,終於出版。我們趁這機會,也邀請中國學者們舉辦了韓文版出版紀念會,順便也舉辦了「第三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有不少韓中學者參加,這也促使韓國魯迅學界發生魯迅研究熱了。
【照片:「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韓文版出版紀念會」兼第三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韓國外大,2017.12)】
而且國際魯迅研究會自2011年9月魯迅誕辰130周年之際在紹興創立之後,從2012年開始,平均每年舉辦學術論壇,在北京傳媒大學、新德里中國研究所、哈佛大學、首爾韓國外大和麗水全南大學、蘇州大學、杜塞多爾夫大學、尼赫魯大學、維也納大學、吉隆玻中華大會堂等地輪流舉辦,學術收穫很豐盛。尤其是第三屆學術論壇-哈佛大學論壇,在我們張隆溪老師的母校哈佛大學舉辦,會議由王德威和我、王曉玨教授合作組織舉辦。來自美國各地、亞洲各國、歐洲各國的魯迅研究學者參加,堪稱爲有全球性意義的魯迅會議。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創立會議:紹興,2011.9】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論壇:北京論壇,2012.11】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二屆學術論壇:新德里論壇,2012.11】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三屆學術論壇:哈佛大學論壇,2013.4】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四屆學術論壇:首爾-麗水論壇,2013.6】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五屆學術論壇:蘇州大學論壇,2014.11】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六屆學術論壇:杜塞多爾夫論壇,2015.7】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七屆學術論壇:尼赫魯大學論壇,2016.11】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八屆學術論壇:維也納大學論壇,2017.7】
【照片:國際魯迅研究會第九屆學術論壇:吉隆玻論壇,2019.3】
到了2021年爲止,國際魯迅研究學術論壇一共舉辦了九屆。第一屆學術論壇在北京傳媒大學舉辦,由於中國魯迅研究會的積極支持,所以得以順利舉辦。結束後,我們編輯出版了《世界魯迅和魯迅世界:媒介、翻譯與現代性書寫》(張鴻聲、朴宰雨主編,劉春勇副主編,2014)。第二屆在印度新德里舉辦,印度可能和中國關係不太好,不過,通過魯迅可以互相溝通,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可惜很多印度學者只能用英文交流,能用中文溝通的魯迅研究學者並不多。參加的幾十位印度學者準備了好幾十篇論文,利用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報告印度魯迅學的研究論文。中國的錢理群等不少來自韓中日和歐洲的學者也參加了。還有第三屆哈佛大學論壇,我剛剛在前面提到過,這是很難得的國際魯迅會議。還有第四屆首爾—麗水論壇,在首爾的韓國外大和麗水的全南大學舉辦,我們把它們連在一起安排,也算是盛況了。第五屆是蘇州大學論壇,第六屆是杜塞爾多夫論壇,後者特別得到杜塞多爾夫大學培高德先生的支持,聯合舉辦,也算東西方魯迅學者合力的結果。還有第七屆尼赫魯大學論壇,是另一個在印度舉辦的論壇,是和印度海孟德教授聯合舉辦的,俄國羅季奧諾夫教授也參加了。第八屆論壇在維也納大學舉辦,得到奥地利李夏德教授支持而順利召開。第九屆是在馬來西亞舉辦的吉隆玻論壇,由王潤華教授支持,三百來位學者參加,發表論文也多,還和其他文藝活動結合,華文媒體非常關注,蔚爲盛況。2020年和2021年,都因爲新冠疫情而無法舉辦。這些論壇韓國學者每次都有參加,也對韓國魯迅研究熱有所影響。
第四,進入21世紀的韓國魯迅學,研究的擴大、深入、突破的跡象很明顯。魯迅熱的推動力量,大概是中壯年學者和青年學者、翻譯者三十多人,如劉世鐘、柳中夏、全炯俊、金河林、李珠魯、韓秉坤、白元淡、金彥河、嚴英旭、金良守、金泰萬、李時活、趙寬熙、李旭淵、洪昔杓、徐光德、李寶暻、具文奎、高點福、任明信、千真、朴紫暎、梁兌銀、裴仁秀、崔珍豪、劉春華、宋玄鎬、金英玉、盧鐘相、權赫律、朴洪奎、高美淑、金永文、金宅圭、金泰成、文炫善、裴桃任、朴宰雨等。不過,也有很多研究生。因爲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很多學者基本上都要經過研讀魯迅的階段,所以他們指導的博士、碩士生,有上十、上百人都很關注魯迅,也可以說構成韓國魯迅研究推動的基礎力量。
我們在上面談的背景問題,談得相當詳細。那麼,在下面談談有關魯迅的翻譯出版問題吧。可以分爲「魯迅作品的韓譯出版」「韓國魯迅學研究成果的漢譯出版」「中國與海外魯迅研究專著的韓譯出版」三個層次來談談吧。
首先可以舉出《魯迅全集》20卷本的韓文版出版,這是12位翻譯家花了11年時間完成的,很難能可貴,算是韓國漢學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國際魯迅學界的一大喜事。中國從1938年開始出版了好幾種《魯迅全集》,日文版《魯迅全集》在1984-1986年完成出刊。韓國呢,到了2018年才有《魯迅全集》的20卷韓文版出刊,不過,這是第二個外文版。英文版、德文版、法文版等的魯迅全集還沒有出版。
【照片:2018,韓文版《魯迅全集》20卷本】這是劉世鐘、李珠魯、金河林等12位翻譯家花了11年歲月完成翻譯出版的。
魯迅作品由外國人翻譯的外文出版是從1927年8月柳樹人翻譯的《狂人日記》開始的,已經過了94年。我調查過《故鄉》的韓文翻譯歷程,從1936年由李陸史開始翻譯,到2021年爲止的85年歷史裡,總共有43種以上的韓文版出版(不包括同一翻譯家在另外出版社的重復或者改正翻譯出版)。《阿Q正傳》的韓文譯本,起碼也超過53種以上。進入21世紀以來,魯迅的小說與歷史小說、散文詩、雜文、舊體詩等作品,通過不同的篇目內容組合,採用各異的書籍大小、厚薄的設計,加上吸引人的各種題目,形成的版本不可勝數。這對魯迅作品的廣泛普及起到了很大作用。在《魯迅全集》出版的同時,「魯迅作品」在韓國學界、讀書界裡早就成爲不可或缺的世界文學經典之一了。
張隆溪教授和張健教授,你們主要研究比較文學或者古典文學,或許覺得不解,韓國儒學的傳統那麼雄厚,爲什麼魯迅成了顯學?但說實在的,我幾天之前見了一個出版社的代表,他說韓國現在所有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當中最有人氣的是魯迅。當然,當代文學作品裡面,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韓文版也很受歡迎,但魯迅還是更受歡迎。
【照片:《阿Q正傳——魯迅小說選》,《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是《阿Q正傳——魯迅小說選》和瞿秋白編《魯迅雜文選》的韓文版書影。對韓國的讀者來說,《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是魯迅雜文的代表,出版瞿秋白《魯迅雜文選》韓文版的時候,出版社這樣取書名,估計認爲這樣讓讀者更熟悉一點吧。
接著談韓國的魯迅成果的漢譯(中譯)出版。從199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魯迅研究月刊》、《上海魯迅研究》等期刊裡登載個別韓國魯迅學者論文。爲了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的召开,2005年在中國出版了《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河南文藝出版社),主要是由孫郁先生和我主編,收錄了代表性的論文17篇和研究目錄1篇。2016年,我又主編了《韓國魯迅研究精選集》2(中央編譯出版社),收錄了代表性的論文13篇和歷史性資料以及採訪稿4篇。
【照片:2005,《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2006,《從韓中魯迅研究對話走向東亞魯迅學》;2016,《韓國魯迅研究精選集》(Ⅱ)】中間的著作,可以說是兩次韓中魯迅研究對話會的結果,由我主編,在韓國出版(限定版,早晨出版社)。
那麼接下來談海外魯迅研究專著的韓譯出版。進入21世紀,繼承上世紀的翻譯成果,海外魯迅研究專著的翻譯出版開始成氣候,爲韓國增加了閱讀、學術的資源。比如說,日本檜山九雄的《東方近代的創出:魯迅與夏目漱石》、袁良駿的《魯迅雜文藝術的世界》、竹內好的《魯迅》、林賢治的《魯迅的最後十年》、房向東的《魯迅與他「罵」過的人》、還有孫郁的《魯迅的周作人》、林賢治的《人間魯迅》、周海嬰的《魯迅與我七十年》、王錫榮的《畫者魯迅》等等。中、日學者翻譯成韓文的有關魯迅的專著不少,後來也有汪暉的《反抗絕望》和《阿Q生命中的六個生命》、藤井省三《魯迅》等的韓文版。
【照片:林賢治的《人間魯迅》、周海嬰的《魯迅與我70年》、汪輝的《反抗絕望》、藤井省三的《魯迅》的韓文版書影】
不過,最具系統意義的還算是2017年出版的「中國魯迅名家精選集」10部中的9部韓文版(中文版主編爲葛濤,韓文版主編爲朴宰雨)。這裡首先包括孫玉石、楊義、王富仁、張夢陽、黃建、孫郁、張福貴、楊建龍、高旭東等中國魯迅名家九位的代表性的魯迅研究成果,錢理群的著作還在翻譯中。後來有新版。這對於韓國來講,增加了魯迅閱讀和研究的寶貴的參照系。我個人參加了王富仁和孫郁兩部論著的翻譯。
【照片:「中國魯迅名家精選集」的韓文新版。中文版主編葛濤和韓文版主編朴宰雨。】對這部叢書的翻譯出版,韓國的主流媒體也很關注,所以《中央日報》、《月刊中央》等採訪我,還有韓聯社與進步媒體《韓民族》新聞等的報導也相當多。
那麼接下來,我把魯迅研究上的各種擴展與突破分成三個專案來介紹:第一,魯迅研究和個案研究的深化擴展;第二,魯迅和韓國作家比較研究的發展;第三,對魯迅傳記的研究與新的創作。
首先談談魯迅閱讀和個案研究上的深化與擴展。韓國的魯迅學界出版的特定主題的單行本專著不少,而且每年在核心期刊裡登載的有關魯迅的論文有上十篇多,其中不少論文從不同的觀點和方法,繼續探研有關魯迅的重要的主題和學術個案。這些論文與著作,有些主題相當多樣而且深入,很多紮根於韓國的現實,發揮了韓國學者的主體性和問題意識,或者應韓國學界的需要來發表或者出版。
嚴英旭早就出版過《精神界的戰士魯迅》(2003)和《魯迅的文化思想與外國文學》(2006)兩本書。我常常跟他合作舉辦會議。還有早就熱衷於魯迅作品翻譯的洪昔杓,2005年出版了研究專著《從天上看深淵:魯迅的文學與精神》,劉世鐘的《魯迅式革命與現代中國》也在2008年出版。
【照片:嚴英旭,洪昔杓,劉世鐘】三位學者的照片。
還有金泰萬,他是北京大學的博士,主要探討魯迅小說的諷刺性,補充了博士論文之後,就以《重新向魯迅問路》爲名出版,題目很有意思。從當代的角度「向魯迅問路」,強調在當代韓國的參考價值。
【照片:《重新向魯迅問路》與著者金泰萬】金泰萬是在釜山的韓國海洋大學教授,現任國立海洋博物館館長。
進入21世紀以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對某一篇文本作品的集中細讀的成果,可以舉出兩部書,就是高點福的《魯迅阿Q正傳閱讀》(2014)、李珠魯的《魯迅的狂人日記,食人與狂氣》(2019)。前者的細讀成果很精闢,到處呈現很從韓國學者立場上看《阿Q正傳》的深入思考,後者的副題是「脫離權威和習慣閱讀,21世紀重新閱讀的狂人日記」,可以窺見其與眾不同地重新細讀的眼光和努力,後者份量很厚。
【照片:《阿Q正傳閱讀》和著者高點福,《魯迅的狂人日記,食人與狂氣》和著者李珠魯】高點福是高麗大學少壯派教授,李珠魯是全南大學光州校園的資深教授。
接下來是韓國魯迅接受史上的個別資料的挖掘、研究的進展和韓國本土性與東亞視角下的總體歷史敘述和理論的建構。在這個方面的成果,就可以舉出洪昔杓的《魯迅與現代韓國:爲東亞共存的想像》(2017)與崔珍豪的《被想像的魯迅與現代中國》(2019)。其實我也曾經主編過《日帝統治下中國現代文學接受史》三部(新聞編、雜誌編、翻譯編,2007),裡面當然包括魯迅在韓國的新聞雜誌,接受魯迅的文史資料也相當多。
洪昔杓教授的《魯迅與現代韓國:爲東亞共存的想像》(2017)視野擴大,查訪不少中國歷史現場和人物,是進一步把東亞各國的資料加以發掘並探研的結果。他在審視東亞有機的歷史背景的寬闊視角下,對跟魯迅來往的、或者關注魯迅、翻譯魯迅作品的吳相淳、柳樹人、梁白華、丁來東、金台俊、申彥俊、李陸史、金光洲、李明善等9位韓國知識分子進行較爲深度的探索,獲得了不少的新成果。崔珍豪的《被想像的魯迅與現代中國》(2019)也在韓國本土性與東亞現代性的視角下,在總體歷史敘述和理論的建構方面發揮了很多新觀點,得到了非常豐富的新成果。對這百年歷史分爲殖民解放期、冷戰期、後冷戰期三個時期,充分考慮各時期的歷史背景,進行有機交叉性的檢討,詳細探究韓國各個時期的各個翻譯家、學者、社會運動家等知識分子,從什麼立場上、又如何接受魯迅的問題。在宏觀把握當時東亞局勢的視角下,思考各種圍繞魯迅的學術問題。執筆論調也相當客觀、穩健、持重。
【照片:《魯迅與現代韓國:爲東亞共存的想像》與《被想像的魯迅與現代中國》書影】
接下來是魯迅和韓國作家比較研究的發展。韓國學者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對魯迅和韓國作家比較的論文相當多,比較的對象也不少。我很早就對此調查過,2004年當時,和魯迅作比較研究的韓國作家已經有16位,比如韓龍雲、申采浩、李光洙、羅蕙錫、廉相燮、玄鎮健、韓雪野、蔡萬植、李陸史、申彥俊、金台俊、金東里、金洙暎、李泳禧、任軒永、白巫山等等。目前估計增加了很多,不過單行本的出版並不多,只有下面幾部。盧鐘相和權赫律對各人的博士論文加以補充修改,陸續出版單行本。盧鐘相出版了《東亞細亞民族主義與近代小說:李光洙、夏目漱石與魯迅比較研究》(2003),權赫律出版了《春園與魯迅的比較文學研究》(2007),春園就是李光洙,這些著作多多少少喚起韓、中現代文學比較研究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劉世鐘撰寫了《華嚴的世界與革命:東亞的魯迅與韓龍雲》(2009),韓龍雲是參加過三一運動的韓國的代表性的民族和尚,也是佛教思想家兼詩人。魯迅也曾經從佛教華嚴思想受到一些影響,所以這本書從這個角度比較硏究兩人的精神世界。
【照片:盧鐘相的《東亞細亞民族主義與近代小說》、權赫律的《春園與魯迅的比較文學研究》、劉世鐘的《華嚴的世界與革命:東亞的魯迅與韓龍雲》的書影】
第三點是對魯迅傳記的研究與新的創作。韓國的一些魯迅專家與人文學者也站在韓國的本土立場上,開始撰寫魯迅的傳記。他們發揮韓國人文學者的特點,站在各種立場、利用各樣方法重新撰寫魯迅傳記。目前爲止,韓國人撰寫的魯迅傳記有三部。朴洪奎的《自由人魯迅》於2002年出版,這是韓國人寫的第一部魯迅傳記,後來出版的修改本的名字改爲《勇敢地去吧,孩子!》(2016),這或許是出版社的出版戰略,可以以魯迅的口吻命名,這樣的話會比較容易引起讀者注意。但是這本書在魯迅的評價上主觀性有點多了,他以「永遠的自由人」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魯迅,他說,魯迅的批判性比馬克思還要厲害。還有趙寬熙的《爲青年的階梯魯迅》(2017),強調作爲青年的思想階梯的魯迅,可以說是中文學者撰寫的一本老實的魯迅傳記。
【照片:魯迅傳記《自由人魯迅》和著者朴洪奎、《爲青年的階梯魯迅》和著者趙寬熙】朴洪奎是韓國知名進步思想家,著作甚豐,是嶺南大學原教授,趙寬熙是祥明大學中文系教授。
高美淑等六人合著的《魯迅,沒有路的大地》(2017),六位學者跟著魯迅一輩子走過的路進行探訪,撰寫了一本有機統一的、很有現場感的魯迅傳記,很值得一看。這本書由韓國在野人文學者(非學院派)高美淑等六人寫就,是一部別開生面的魯迅傳記。他們六位追蹤了魯迅一生走過的路,他們首先分好工,每人探訪一兩個地方,有的去紹興—南京,有的去東京—仙台,有的去北京,有的去廈門,有的去廣州—上海,配合讀過的魯迅作品敏銳地捕捉實地感受,現場感十足。每位的文體有個性,但總體上有機統一。我簡單的介紹一下其中有趣的事情。高美淑在序言裡代表六位學者說:
「本來我們注目魯迅,因爲是『東亞現代性』這個關鍵字。韓中日怎樣走過來『現代性』路程,一定要通過的三個文本,那些就是韓國的李光洙、日本的夏目漱石和中國的魯迅。……我們爲什麼那麼長期閱讀魯迅?……與革命、抵抗、時代精神等宏觀話語無關,瓦解我們的認知基盤的那些厲害的銳利和執拗!這些特點就是讓我們不能離開魯迅的動力吧。」
「我們只是想到他逗留過的地方,任意把他的文本加以變換,而憑借它在路上和陌生人接觸,那樣,享受在他和我們之間生成新的身體性、新的關係的過程而已。除了這樣的方法之外,哪裡有更了不得的『魯迅使用法』呢?讓我們六個人心連心,一起站出來走路,這已經足夠讓我們對魯迅抱有崇拜、熱愛之情呢!」
【照片:六位聯合撰寫的魯迅傳記《魯迅——沒有路的大地》和著者代表高美淑】高美淑是韓國知名的在野人文學者,著作甚豐,影響力也相當大。
第三點是如何引進魯迅的實踐性而適用於韓國的問題。日本帝國統治時期和美軍政以及長期軍部獨裁時期裡,韓國知識分子在魯迅那裡找到對日帝殖民統治批判、抵抗的思想資源,或者民主變革運動的精神資源,那麼,進入複雜多元的文化消費主義時代的21世紀,怎麼才能引進、發揮魯迅的實踐性?
民間學者在思考本國問題或者自己的問題時,對於魯迅的闡發,也有很坦率和活生生的視角。一部分人喜歡將魯迅作品中有吸引力的部分和生活場面引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某些環節,當作反觀、反思的資源。他們記錄下的感悟,具備生活個性與在地化的實踐性。代表著作是李旭淵的《閱讀魯迅的夜晚,閱讀我的時間》(2020)。另外兩部是成淵(音譯)《與魯迅在一起》(2020),以及李希卿(音譯)的《魯迅與家族,圍繞家族的奮鬥》(2020)。
下面講一下魯迅專家李旭淵教授《閱讀魯迅的夜晚,閱讀我的時間》,是和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生活感受配合起來,引進魯迅來討論的。書名已經很明顯表達,藉助魯迅反觀自己、反省自己的意思,當然也包括在地化解釋。這本書分爲三部:第一部是「從魯迅學習的生活的智慧」,第二部是「變化世界的思維力量」,第三部是「魯迅是誰?」。李旭淵在「記憶與忘卻使用法」一小節裡,提到魯迅有關忘卻與記憶的敘事。首先,在〈風箏〉裡面,魯迅年輕時破壞了弟弟的風箏,但是後來才知道童年時這樣的遊戲多麼重要,所以後來要對弟弟道歉,但是弟弟卻忘記了幼年時有過這樣的事,所以魯迅爲之感到痛苦。這與阿Q的忘卻還是有區別的,因此李旭淵最後強調:「爲了不重復過去的錯誤,保存記憶,但不要因爲記憶的痛苦以至於破壞剩下來的人生。這是有智慧的『記憶與忘卻使用法』。」還有在〈文化偏至論〉中,魯迅說過一句話,「一耶穌基督也,而眾猶太人磔之。」他強調的是多數支配、統治的社會裡,也應該尊重少數人的看法和立場。他也強調「反省自己」和「和而不同」,這對過去有過朋黨政治的東亞國家來說,還是有效的。從某種角度看,這些就可以是魯迅能成爲東亞智慧的新橋樑的所以然之一。
再講一下《與魯迅在一起》。成淵在「智慧的美容生活」一項中,提到韓國人在準備高考之類的重要考試時,要「削髮明志」,如此聯想起魯迅有關清末「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論述。大多數韓國女人化妝已成習慣,成淵藉助魯迅淡化對外貌的注重這一點,指出愛華麗的外表下,掩藏的空虛內心。不過她的結論是,能不能集中對人文學下功夫,不在於髮型和化妝與否,而在於自己頭腦裡面的姿勢,所以符合自己的智慧與美容生活,應該靠自己選擇。她常去咖啡館喝著咖啡工作,因此也提到了魯迅的〈革命咖啡館〉。韓國人多麼喜歡咖啡,以至於已經將其生活化。她喝咖啡做工作,是在韓國文化環境裡的一種適應,不過,引進魯迅來,要喚醒自己做人文學的窮極目的,要提高自己在精神生活上的戰鬥精神。
另外,韓國的女權主義者李希卿(音譯)出版了《魯迅與家族,圍繞家族的奮鬥》(2020)。爲了展開自己平素的激進的家族論,引進魯迅來討論。李希卿當然對傳統家族倫理強烈批判,但是也預告現代的核心家族的崩潰。在這裡她引進魯迅的對傳統的前現代的家族的批判來補強自己的論述,也審視魯迅對現代家族制度冷觀描寫。這本書包括四部:第一部「家族是什麼」、第二部「魯迅,救救孩子」、第三部「核心家族的成立與崩潰」、第四部「青年和新的網路」。
【照片:《閱讀魯迅的夜晚,閱讀我的時間》、《與魯迅在一起》、《魯迅與家族,圍繞家族的奮鬥》書影】
接下來是總結與今後的展望。
第一是歷史。二十世紀的韓國魯迅學,分成五個時期來陳述其成果與特點;二十一世紀的魯迅學,則分三項來陳述成果與特點。
第二是成果。它分爲翻譯成果、研究成果和實踐成果,如上文所述。其中,實踐成果和時代命題有關,對20世紀韓國人的覺醒,有所貢獻;對於21世紀韓國人的人文生活實踐也有所啟發。
第三是特點。我整理如下:一是和時代命題、與魯迅精神的實踐有關,在本土化崗位上採取發現和拿來主義的特點;二是吸收中國和日本的研究成果,推動東亞魯迅學,志向世界魯迅學的特點;三是研究的觀點、方法、主題、領域、水準等,都有從簡單到多元、從傳統到新穎、從表層到深層、從單純到廣泛、從一般到高度等變化的特點。
至於韓國有魯迅熱的根本原因,我引用孫郁先生的幾句話來當作結論罷:
「韓國人的讀解魯迅和別的國家不同,……他們在這位中國文人的身上找到了一種自己需要的東西。那就是對舊傳統的超越和對人的解放的探索。魯迅的在沒有路的地方走路的勇氣,在他們那裡不只是象徵性的燈火,而且應當說是成爲新人的一種可能。」(《魯迅遺風錄》)
【照片:我和孫郁先生一起合作活動幾次時的合影。在首爾共同擧辦「魯迅讀書生活展覽會」(2005),我應邀去北京魯迅博物館參加客座硏究員聘任儀式(2006),在哈佛大學和印度海孟德敎授等一起參加「國際魯迅硏究會第三屆學術論壇」(2013)】
最後,關於魯迅在傳統文化全面復活的年代的意義,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看法。魯迅在當下的意義,特別強調魯迅之於「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復活」的時代裡擔任的「否定、批判、解毒」的角色:
「如果儒學傳統古典文化需要經過西化、現代化的雙重轉化,這個轉化的過程是一種必須的『煎熬』。那麼,如何轉化?拿什麼轉化?魯迅的否定性思想就是轉化的利器,只有在他諸多不無尖刻的否定性評價的刺激下,儒學才有自我更新的可能。魯迅是中華文明的一帖解毒劑,魯迅的偉大本身,也正是中華文明具有文化反省意識、能夠自我更新、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證明。」
我的這些看法可能有些人持不同看法。但是最近《南方周末》(2021年10月1日《南方周末》)採訪我的時候,我是這樣回答的。就這樣結束吧,謝謝!
(本文节选自“漢學家Sin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