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财经国家周刊
文 | 张曙霞
“从两年前开始,创新药投资迅速由春天进入了盛夏。”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蔡大庆说,这个行业太“热”了。
资本市场对创新药如火的热情背后,有着多重投资逻辑:发展生物医药被纳入国家战略、医药产业政策引导、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
随着资本不断涌入,创新药研发“不差钱”。硬币的另一面是,新药研发成功率不高,产品上市还要应对市场需求考验、招标采购、医保支付准入等问题,这意味着投资的风险很大。
因为大水漫灌,一些创新项目估值水涨船高,出现泡沫化现象。在蔡大庆看来,也需要防范资本潮水一般的涌入可能毁掉国内医药创新之路的风险。
新药风口
近两年,医药创新融资好戏不断,大额案例频频出现。在2016年,至少有38家生物制药企业成功融资。
项目广受追捧,缘于国内创新药行业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方面,快速增长的中国新药研发市场,越来越多富有经验的海归创业,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公司。另一方面,自“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启动以来,政府不断投入研究经费,支持新药研发,预计2020年药品研发经费投入将达1400亿元,为国内药品创新提供了原动力。
与此同时,围绕鼓励新药研发的多项制度改革也释放了发展红利。监管部门加速创新药审评审批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带来机会窗口。
2015年以来,在药品审批改革上推出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严格界定创新药、加速新药审评审批、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并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为技术含量高的创新药及相关研发服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让致力于创新药研发生产的企业和投资者受到激励。
“2016年贝达药业A股上市之后,近几十倍的回报让人们看到了创新药市场的潜力,也教育了不少投资者。”约印创投CEO郑玉芬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资本热情带动了创新药投资生态圈的建立。不同特点的投资机构,在整个创新药投资链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风险投资是中小型创新药企资金的最重要来源,而其中要求较高投资回报的机构已经意识到,只有在早期介入到创新药项目中,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从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独立出来的毓承资本,一开始就定位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早期风险投资,目前管理两支美元基金合计3.5亿美元规模,已累计投资近40家企业,其中包括专注肿瘤细胞免疫疗法开发的Juno公司以及赴美上市的百济神州。
“我们的基金是十年期的,所以可以投较早期的项目。”毓承资本合伙人朱忠远说。
从复星集团出来并于2014年创立景旭创投的钱庭栀认为,早期项目投资是体现投资机构真正价值的所在。
“在我们投资的医疗项目里面,有85%都是属于A轮和Pre-A轮,还有个别的天使轮阶段,只有极少量的是B轮,基本上到了C轮的项目就不再看。”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黄反之说,他们不是去摘果子的,而是去播种、育苗、建生态。
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薛军认为,选择早期项目投资,除了投资逻辑和风险偏好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金规模不大,通过早期投资做出投资组合。
随着众多资本涌入,创新药项目估值日益增高,不少老牌投资机构开始调整策略,在创新药项目初创期就介入。例如,红杉资本就参与了再鼎医药的A轮、B轮融资。
此外,向来“嫌贫爱富”的传统投行也开始寻觅B轮项目。“按照道理来讲,投行是不应该看早期项目的,但中国资本进入行业的速度决定了投行介入时间也有所转变,我们现在不得不从B轮就开始做。”中金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王曙光表示。
风口上的挑战
新药研发成为追捧的风口,然而这个风口并不容易捕捉。
随着医疗投资向早期倾斜,许多投资方选择将资本押注在正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上,新药研发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一旦研发失败,投资方大笔资金将血本无归。
“投早期项目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定要抱着吃馅饼的愿望和期待,做好跳陷阱的心理准备。”对于涌入创新药研发初期的资本,高特佳投资集团主管合伙人胡雪峰这样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