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紧急下架!知名品牌发声 ·  8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泽连斯基:逮捕前总统波罗申科 ·  13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高考考生:这份名师助考“锦囊”,请查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在线

观点 | Eur Heart J:一篇文章读懂何时为心房颤动患者最佳消融时机?(一)

心在线  · 公众号  ·  · 2025-01-14 17:30

正文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心房颤动( AF )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常面临从阵发性房颤( PAF )进展为持续性房颤( PsAF )的风险。早期进行导管消融治疗被认为有助于控制症状、减少心房重构,并防止疾病进展。然而,尽管技术和疗效不断提高,消融治疗的时机仍然是一个争议话题,特别是延迟治疗是否会影响疗效和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近期, Eur Heart J 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探讨了心房颤动的自然进展与早期消融的临床实践。文章重点分析了消融治疗的最佳时机,探讨了诊断 - 消融时间( DAT )对治疗成功率的影响,以及早期介入对症状控制和心房重构的潜在益处。该综述为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时机选择提供了重要见解,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一起来看看吧!


研究背景

在多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心房颤动(AF)治疗中的导管消融相比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更好地避免AF复发并改善生活质量(QoL)。消融治疗作为一线疗法,特别是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中效果显著,且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PsAF)患者中明显优于药物治疗。随着技术发展,消融的疗效提高,手术风险降低。然而,当代研究中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仍不容忽视,这一点在确定消融治疗时机时也必须考虑。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广泛适用的“最佳时机”,即如果延迟进行消融治疗,疗效是否会开始下降?或者说,如果未能及早采取治疗,是否会导致后期消融疗效的降低,并且患者也会面临系统性栓塞、心力衰竭和早期死亡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


已有证据表明,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房重构且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进行消融治疗,从而控制症状、预防心房重构以及预防心房颤动从阵发性进展为持续性,成为这一领域逐渐达成的共识。然而,在许多地区,即使是急迫的患者,也常常难以及时完成消融治疗。

图1.心房颤动患者最佳消融时机选择


早期消融

对于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尤其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国际共识和2023年ACC/AHA指南强烈推荐尽早进行消融治疗,特别是年轻且病史较轻的患者。早期消融可显著减少心房颤动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并减少药物使用和医疗费用。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声明明确指出,消融治疗的指征是为了管理心房颤动症状和负担,以及预防心房颤动的进展。


迄今为止,并没有推荐心房颤动消融治疗用于改善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除非患者同时患有心力衰竭。EAST-AFNET 4试验显示,在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少于12个月的患者中,早期节律控制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结局(包括心血管死亡、中风、心力衰竭住院或急性冠脉综合症),但大多数患者依然是通过药物治疗进行节律控制。


对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早期消融能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2023年ACC/AHA指南推荐尽早进行消融治疗以降低死亡率。然而,对于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超过12个月)的患者,消融治疗成功率较低,通常需要多次手术,早期消融的指征仍需进一步验证。


房颤自然演变:向持续性房颤进展是否不可避免且不可逆?

房颤被认为是进展性疾病,但其是否不可避免、进展速度如何尚无定论。最近一项荟萃分析涵盖47项研究、27,266名患者,发现阵发性房颤进展到非阵发性房颤的年进展率为7.1%,但不同研究间差异很大(0.8%-35.6%)。多数研究的进展率集中在7%-8%之间,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进展率下降。房颤进展受年龄、高血压等因素影响,且并非线性过程。晚期转诊患者的进展率较高。


房颤进展与MACE相关,但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且研究通常缺乏房颤负担的详细描述。最近的植入式循环记录仪研究发现,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未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的情况下,消融治疗组的进展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1.9% vs 7.4%)。这表明在房颤自然演变早期,消融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进展,但并非必需。


另外,观察性研究显示大多数阵发性房颤患者在2-3年内无明显进展,进展的预测因素包括男性、左房增大、收缩功能下降等。这些研究表明,通过识别高风险患者,可提前进行干预。已有多种评分系统(如HATCH评分)用于预测房颤进展和消融效果,高风险患者应进行密切随访和早期干预。

图2.进展点与消融时机。房颤进展时间过程示意图。部分患者在进展之前有多年良性病程,而其他患者则从一开始就迅速进展。上图:示意一名患者在多年内没有进展。由于房颤负担较低,房颤引起的重塑可能很小。中图:示意一名患者早期进展为高负担房颤,需尽早进行消融干预。如果不进行消融治疗以实现有效的节律控制,房颤引起的心房重塑可能会随着高负担房颤的持续而进展。下图:示意一名患者在长时间内没有负担或症状进展,并且在此期间可能没有房颤引起的进展性心房重塑。然后,该患者达到“进展点”,之后症状和负担迅速进展,需要进行消融干预。在这三种情况中,心房重塑也可能受风险因素驱动,且风险因素管理(RFM)在整个过程中都非常重要。


“一线”消融并不等于“首次”消融

对六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纳入标准、房颤病程和房颤负担的分析表明,这些试验中的患者房颤病程普遍超过了6个月,且已存在反复发作的房颤证据。尽管各个试验中的房颤频率和负担的呈现方式不同,但通常情况下,负担较重。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曾接受过心脏复律。这些研究并未包括首次房颤发作后的患者。


诊断-消融时间(DAT)与早期消融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房颤(AF)患者诊断-消融(DAT)越长,消融治疗的成功率越低。多项回顾性研究发现,DAT延长超过1年会导致房颤复发风险增加27%。然而,患者群体差异较大,较长的DAT通常伴随更高的合并症和年龄,这可能影响结果。


一些研究显示,DAT在首次诊断后的3年内对消融效果影响最大。与此同时,其他大型数据库分析发现,DAT每延长1年,房颤复发的调整风险增加20%,且未见明显的阈值效应。丹麦研究表明,DAT延长对结果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第一年。超过1年后,房颤进展对消融效果的影响不再显著。


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DAT对消融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每延迟一年,消融疗效降低约2.5%。这项研究表明,尽管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同,大多数患者在房颤进展时具有相似的消融效果,因此延迟消融并非必然导致失败。


尽管回顾性研究可能未能准确反映首次房颤发作的时机,它们依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表明延迟消融对高负担、持续房颤患者有不利影响。一个小规模的随机试验则显示,延迟12个月进行消融对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前提是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推迟消融治疗是理想选择,尤其对于那些需要尽早干预的患者。


来源: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timing: where is the sweet spot?. Eur Heart J.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 2025. doi:10.1093/eurheartj/ehae892


往期回顾

进展 | Eur Heart J:地中海饮食评估—适度饮用葡萄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PREDIMED试验

进展 | JACC:门诊出现心衰恶化的ATTR-CM患者预后更差,但vutrisiran可有效改善心衰进展

观点 | Europace:聚焦2024年ESC/EACTS房颤管理指南:10个新关键(三)

进展 | JAMA子刊:一篇文章读懂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适应症及指导建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