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晚安,灯火里的中国!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习语|“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  5 天前  
新华社  ·  征途向未来! ·  1 周前  
新华社  ·  夜读|三句话,让生活豁然开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毕业生"慢就业" ,先锻炼能力还是先丰富阅历?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7 10:41

正文



虽然2016年毕业季已经远去,但仍有一些毕业生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旅游、在家陪父母以及继续等待机会自主创业等。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毕业生选择“慢就业”引发争议。解析“慢就业”现象,放着小编来。




慢就业: 

指的是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有调查显示,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2016年7月,腾讯最新发布了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




毕业生为什么选择“慢就业”呢?

第一

有些资质并不好的大学院校出来的学生没有找到好工作的,导致就业延迟,或者是有的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第二

学生就业观念发生转变。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计划,如准备创业、准备公务员考试、参加技能培训,所以他们不是急于就业而是在进行一番沉淀。




第三

有的大学生没有搞清楚毕业后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慢就业给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缓冲期,让他们预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轨迹。


关于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经济学家胡星斗认为不存在大学毕业生过剩的问题。“中小企业和农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但多数年轻人宁愿没事做,也不想干这些。”


关于就业观念的变化,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大学生群体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尊重员工”、“良好的收入前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完善的福利待遇”、“吸引人的企业文化”、“与员工贡献匹配的薪酬回报”。值得关注的是,“尊重员工”要素超越了“良好的收入前景”。




有人说:提倡“慢就业”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再提倡“慢就业”,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要么是懒,要么是啃老!” 持此观点者认为,这部分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也有人说: “慢就业”,对于充实个人能力或经历大有好处,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了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慢就业”虽然看上去“慢”,但由于未来人生走得稳健,某种程度是更“快”。社会应对选择“慢就业”的学生给予更多理解与宽容。




对于“慢就业”现象,专家的建议是↓

建议毕业生:

根据个人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定。如果有条件,但是没这个暂缓就业的需求,不需要再考虑职业规划,就没必要“慢就业”。而如果你既无条件也没有需求,那当然不能选择“慢就业”。两者兼备方可“慢就业”


尽早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这样未来的发展之路才会更加顺畅。大学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

建议高校:

积极肯定毕业生灵活的就业模式,不以“就业率”论英雄,形成新的共识,理性客观看待毕业生的“慢就业”。也不给学生施压。


针对“慢就业”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备考的和出国深造的学生,积极提供支持、帮助。对找工作缺乏自信、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积极引导。针对找不到工作的同学,要多组织一些招聘活动,尽可能多提供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




毕业不止眼前和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间隔年”。就业季,为数不少的95后毕业生却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腾讯发布的“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除就业(52%),学习深造(21.43%),创业(15.31%)外,“间隔年”已成功跻身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TOP5排行榜,且达到4.8%的占比。


就业,慢些无所谓,但是,啃老不可取。



来源:新华网甘肃频道综合扬子晚报、新商报、新京报、环球时报、新民晚报、央广网、长江网、四川在线、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静 王婷(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