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萧秋水
有书有剑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这是一位知识管理研究者,分享学习方法、成长工具,也分享摄影、电影、阅读、运动等生活美学相关内容,在这里,你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人生样本、多样化的生活可能。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萧秋水

明知危险仍要行进:在晴隆,女赛车手谢思雯和抗战志士们告诉我的道理

萧秋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8-17 23:46

正文




1




为期两天的晴隆汽车拉力赛结束,2000cc组冠军获得者是 贵州紫运车队的沈有江、谢思雯。


登台领奖的谢思雯,带点羞涩的样子,尤其是获奖者们手拿香槟向四周喷洒时,她笑着快速地躲过一边,看上去,不像是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样子。


我掩盖不了好奇心。


颁奖仪式结束后,我瞅准机会,上去采访她。



时间紧迫,单刀直入,直接问:

“为什么要选择赛车呢?”

她回答:“因为喜欢啊。”


我:“可是赛车是非常危险的运动,在选择赛车的时候,对于将要面临的危险,有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呢?”

她说当然有了,拉力车赛和有固定赛道的比赛不同,通常是在野外,什么路况都有,什么天气都有,就像今天,大雨,有雾,她说翻过多次车,掉进过河里,翻也曾经翻到悬崖下面,经历过了很多翻法。

听上去就让人胆战心惊了。我说:“冒昧地问一下,当你遭遇这些的时候,你有没有后悔?”

她笑着说不会啊,第一次遇到的时候,没觉得害怕,反而觉得挺刺激。

她接着解释:“其实赛车很安全。”

我有点傻了。安全?

她继续解释说,赛车其实就像是把人放在牢固的铁笼子里,虽然外表看上去会翻车,会掉落,但是车里面会牢牢地把人给保护住,所以通常来说,人并不会受伤。

我后来看到赛车里面的情况,明白了她所说,不过在那个过程中,也是挺惊险的吧,她有次还遇到起火,好在并没出什么大事。


看上去那么文静的女孩子,选择了这样刺激的赛车运动,感觉反差非常大。后来也了解到,她的母亲是驾校教练,所以她从小就习惯了在车上,也培养了对车的热爱,这也是她后来走上赛车生涯的重要原因。

她不认为安稳有多重要,这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她喜欢那种速度和激情,成为专业赛手已经10多年。

我问沈有江,他们合作了多久,沈有江说,一年。

我又有点诧异,在他们这组中,沈有江驾驶,谢思雯是领航员,才一年的时间,两人竟然有这样的默契。


我问谢思雯,在她看来,要想成为赛车手,最重要的是什么?

她说,是心理素质吧,毕竟赛车会遇到很多意外情况,如果因为遇上一次就害怕了、退缩了,这肯定不行。

赛车是非常烧钱的运动,在最开始的几年,她也是烧钱厉害,后来成为签约车手才好起来。对她来说,每场赛事都是训练,从中获得磨练和乐趣。


和她握手道别,感谢她给予我的时间和回答,对于赛车,我以前了解很少,这次,有机会和一位冠军对话,了解她的历程,让我也很受感染。




2




头顶骄阳似火,在颁奖仪式进行时,我席地坐在颁奖台前,等待仪式开始、以便拍照。


在那样的时刻,我的身份是摄影师。


早晨大雾、大雨,我们到达观景台后,眼前一片昏盲,什么都看不清,沿着山路,一直往下,去往下面的地点,途中,雾散去一点,对面的二十四道拐才略微显现,山顶都被云雾包围,视线非常受限。


在这样的环境中,赛车手们的比赛难度系数加大不少。


路上有水,特别滑。比赛开始后,我们在半山腰的观景台上看到,赛道上的赛车,驶过弯道时,有几辆非常明显地打滑。而身为摄影师的我们,一路行进,寻找适合的拍摄地点。


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家都是相当地拼。


要想做好一件事,很难轻轻松松地达到,尤其是摄影,要登高爬低,起早贪黑,为了抢到好的照片,也不能顾及形象。火把节那晚,我本来被安排坐在第二排,但是那个位置,仍然不是很好拍照,后来就索性到前面去,也是席地坐在砾石地面上,这样既可以拍到舞台,也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观看。所以,通常有拍摄任务的时候,就是穿长裤、运动鞋,为的就是行动方便。


太顾惜自己、娇生惯养的人,很难有所成就。


因为在事情达成的路上,往往铺满荆棘,通过后才有鲜花。


很多人,在荆棘前面,却步不前。


有些人,不怕荆棘,即使被荆棘刺到鲜血淋漓。谢思雯,不光是赛车,摩托车、冲浪、单板滑雪,凡是跟极限运动沾边儿她都玩,对于她来说,不危险的真没什么兴趣。




3



作为比赛赛道之一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其实是抗战遗址。


据史料记载,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关于抗战时期的历史,有很多人并不清楚,也没兴趣了解,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远远不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王者荣耀吸引人。他们会在意虚拟游戏里面的英雄,但对现实中的英雄视而不见。


下午,当我们重又回到观景台上,望着对面的二十四道拐,阳光仍然炽烈,二十四道拐一半笼罩在阴影里,一半在阳光中,那样曲折雄奇险峻的路线,当年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今天在人们眼中壮丽的风景,当初有多少人是冒着死亡危险穿梭其上?



我想起谢思雯的话,她是喜欢冒险,所以选择了赛车。


而当初,奔波在二十四道拐上的机工们,顶受着重重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他们来说,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把战略物资运送进内地。“1940年,曲靖到贵阳公路每月运送物资12000吨,自1939年2月至1941年12月,由滇缅公路共运入外援物资221567吨,占同期全国公路货运总量422788吨的1/2强。据统计,中印公路自通车之日起到抗战结束止,先后向中国运进新汽车1万余辆,8万余吨各类物资。”




修缮和保卫公路的美国军人、国民党军人、奔波在路上的机工……都是可敬的。我们在晴隆,其实也是有些诧异的,在不少地方,由于顾忌到盲目的爱国主义,对于国民党、美国军人在抗战中的作用,是鲜少提及的,而这里并不避讳,在当地政府眼里,这也是二战历史的一部分,并不需要避讳,流过血捐过躯的人们,理应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缅怀。



遗忘,反而是可耻的。


假如二十四道拐只作为风景而存在,失却了历史的一面,反而显得单薄。


(丁启阵老师站在观景台二战历史资料墙前)




4




我知道很多人只关心风景,美不美,在这里拍照好不好看,东西好不好吃。

我知道很多人只关心冠军的荣耀,而淡漠于背后的艰辛。

我知道这类文章的阅读量不会高,但我还是想写,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哪怕只有一个人来到晴隆的时候,看到二十四道拐,行过那段路,想起过往的历史,我都觉得值得。


我们今日的确是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因为当年,有人以铁血换来我们的今天。


当有人说,看了《建军伟业》后,如果不是因为里面的小鲜肉们,完全没兴趣去了解那些建军英豪,我是痛心的。


但是,应该止于无奈吗?


今日,我来到这片山水,既沉重也欢笑,既深思也轻扬,我愿意为了避免历史被遗忘而做一点什么,即使微末。


(感谢老鼠皇帝摄影)


活着,总要有点意义。

志气昂扬的赛车手们、盘旋曲折的公路、历史的烟尘、秀丽的河山,来到这里,受到感染,分享感受,也是我此行的意义所在。


人生始终还是战场,不要畏惧,反正畏惧也没有用,顶着炮火,微笑行进吧!



愿有一天,你来到晴隆。也许你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黄沙百战穿金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