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袭明居士
【驻云飞•曲八】
妄想虚头,蒲团坐破观空修。闭目捏两手,盘膝紧闭口,只说是寂静神气收,谁知道木撅终朽。真修行,那怕风雷吼。劝学人你把这打坐参禅一笔勾。
真修行,那怕风雷吼(资料图)
《驻云飞》告诉我们,丹道修真的方法,跟那些有意识排遣欲望,或者一打坐就用一种意识去想虚空、清净的修真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丹道修真的本质是修心,而修心的本质,是协调修真者的大脑功能。
简单地讲,丹道的修心,就是道者怎样拿到开启大脑先天功能的金钥匙。
去开启先天本心活动(资料图)
丹道从易学的结构体系,总结出人类的大脑也是一种阴阳体。
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太极阴阳属性,故《悟真篇》说:“草木阴阳亦两齐,若还缺一不芳菲;初开缘叶阳先唱,次发红花阴后随。常道只斯为日用,真源返此有谁知;报言学道诸君子,不识阴阳莫乱为。”
对于大脑来讲,除了能够完成我们的日常思维、思考的后天意识活动外,还有与生俱来的无意识智慧领域以及有待修真者去开启的先天本心活动。
人心这两方面的功能,按照传统易道文化分类,那些思考解决问题、分析判断能力、情绪感官反应等等,属于
人类后天阴性范畴。
那些与生俱来、不假思维、智慧本能,属于
人类先天阳性范畴。
道家丹道的真人,是指那些能够实现对大脑阴性和阳性功能的把控者。他们特有的修真方法,就叫做修心、修太极的金丹文化。
道家所谓的修真与炼金丹,其本质就是修真者怎样用一定的技巧,去回归本真,开启大脑的先天功能。
回归本真
(资料图)
根据《易经》对宇宙万物的构造来讲,阴阳之间是一种太极模型。
存在此进彼退、此消彼长的一种常态。即人类的后天意识活动一旦增强,则先天智慧功能会逐渐隐退与减少。
《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一种太极互根模型的表达。
一般的读书做学问,随着知识的增长,大脑会向阴性功能方面增长增强。而丹道的修道修心,随着意识向深层次的淡化,阴性功能渐渐减弱,则大脑会向阳性功能方面增长增强。
丹道把修真者大脑的这个复归无极的修炼过程,叫做
“修太极”,又叫“返还功”
。丹道把修真者出现的这个现象,叫做
“小还丹”
。
先天为大,
后天为小
(资料图)
道家把通过修真开启的与生俱来的大脑先天功能,又叫做
道心、真心、真神、本心。
并派生了很多丹道近义词,如
真意、真息、阳生、活子时、玄关窍开
等。凡是属于表达先天功能名词,张三丰祖师说:“都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此时的修真者,已经进入到阴阳互动的界面了。
先天为大,属于阳性,故叫“大智慧”。后天为小,属于阴性,这种聪明能力,又叫“小聪明”。
大智慧和小聪明,不含有褒贬之意。这是源于《易经》的传统文化思维,是道家文化源于对立与统一思想的一种表达习惯。
修道者修什么?就丹道而言,是用特定的技巧或方法去控制大脑后天的阴性功能,以开启大脑先天的阳性功能。
实际上,修真的过程是在走“此消彼长”的太极轨迹。
太极(资料图)
所以,吕祖才会说:“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
我们该怎样去清空大脑的一切意识活动,让先天的真心正常回来呢?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意念安置一个关注点,或者说给意念设立一个焦点,好让意识安静下来,再渐渐去凝神调息,去学习“钻杳冥”的技巧,不断地反复澄澈内心的思维与判断。
意识会渐渐进入到杳杳冥冥当中,突然会出现“不觉恍然阳生,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张三丰《道言浅近说》)的
得“玄关”
现象。
人们一直以为丹道最为隐秘的“玄关”,是历代祖师不愿意明说的话题。其实,像张三丰这样的真师们,总是在苦口婆心地给世人讲授这些道学奥秘。
只是大家囿于“误听邪师道短长”的困惑,后天的意识思维太浮躁复杂了,心已经固化了,
甚至长期执迷那些容易导致修真者执相的二流丹道,以运气脉的练习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很难摆脱那样的魔罗。
起心着净,即生净相
(资料图)
《悟真篇》早就发现了这些道法对修真者产生的危害,说这些道法容易导致修真者出现“误他永劫在迷津”的情状而不觉。
也就是说,修真者一旦学习了某种对自己不适宜的方法,就会对已有的、习惯的、熟悉的方法产生特有的依赖。若不得到真师的点醒,一辈子也走不出那种僵化了的思维模式。
人类脑细胞总是在不停地工作,有接受感官刺激的功能。修真者又怎样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控制这些思维活动,让脑细胞功能健康有序的运行,并逐渐复归先天本能。这个修真方法或者控制方法,早在《易经》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大脑的这些后天的阴性活动,是不能用意识去强制控制的。哪怕是修真者的意识上,出现一丁点的去意想安静、干净、空虚之境的念头存在,这些修真方法,丹道用“头上安头”的比喻,来形容修真出现这一错误现象。
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起心着净,即生净相。”
《悟真篇》说:“休泥丹灶费工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须柴炭及吹嘘。”
《悟真篇》用诗词的形式,为我们高度总结了修真的那些具体方法与技巧。它告诉修真者,只有放弃那些劳神费力的泥水丹法,学习用天然的药材,也就是丹道的“偃月炉”或者“金公”,才能真正去修真。
这个修真的心理活动,完全不能有丝毫的勉强。而大量的丹道修真者,总是违背了真人们这样的劝诫,堕入了“妄想虚头”的道法而不觉。
和光同尘
(资料图)
《驻云飞》告诉我们,人们总是执著于有形有意的道法修炼,如果老是这样走不出去,就是苦苦打坐,尽管是“蒲团坐破”,也终究不过是一个容易腐烂的系牛死木桩,阴阳之间总是活络不了。
有人说:“久坐必有禅。”这跟道家打坐在于用特定的方法,去迅速获得“金公”的方法相左。
丹道认为那种思空、思静、观空、结手印、盘膝苦坐的道术,都是不能实现对大脑先天功能的开启法门。故丹道把这些道法,统统归属于“孤修”的方法。
也就是说,这些修真的方法是一辈子也不能行走于太极轨迹,是有阴无阳的孤立运行状态。
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
(资料图)
张三丰祖师说:“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然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道言浅近说》)
张三丰祖师说修真是“以暇以整”的一种生活方式,靠和光同尘的日常功课去炼己,以便去掉内心对滚滚红尘的依恋。
朴素师告诉大家:“真修行,不怕风雷吼。”强调一个修真者,如果一味地依赖安静的环境去修真,这首先在认识上,就是极其错误的。
(编辑:玄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