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员工拼命工作,很多人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加薪方式和考评方法中体现员工的希望,或者让员工拥有股权等,尽管方法有无数种,越听让人越糊涂,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不打心眼儿里珍惜自己的员工,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家人,员工就不可能真正努力工作。——稻盛和夫
很多人在谈到企业经营时,会提到各种各样的战略或战术。但是,我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为人之道来经营企业”这一最为单纯的基准,走到了今天。
现今这个时代,产业界、政界和官界的丑闻不断发生。看到这一切,我痛切地感受到,大家正在忘却贯彻正确的为人之道。
正是因为由那些沉溺于方法策略的人来经营企业,所以才会发生很多丑闻。
再往前追溯一下,即使在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麦加”的美国,也有安然这种巨型能源企业,因为领导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破产。
还有,我创办第二电电时曾经视为模板,后来发展成美国顶尖通信公司的世界通信,也因经营者引发的丑闻导致破产重建,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局面。
以此事为契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了杜绝这种丑闻,建立了许许多多的规则。
因为大企业的领导者营私舞弊会导致企业在瞬间破产,让投资人、客户和员工陷入悲惨的状态,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在企业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方面考虑了很多方法。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将这种丑闻的发生解释为制度层面的不完善,所以他们制定了更严格的制度和规则,并对组织进行改造,以避免类似的造假事件再次发生。
但我认为,要真正避免这种丑闻的发生,实际上只需要贯彻“敬天”的思想,即“开展不让上天蒙羞的经营”,只需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了。
我认为,
越是在思想混迷的时代,就越应该重视“敬天”思想。
*摘自《心与活法》曹寓刚 译 曹岫云 审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创业后不久,我就把京瓷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确定为“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此后,我们较快地实现了在日本国内证交所的上市,还在纽约证交所也实现了上市。这样一来,自然就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一般的股东。
然而,京瓷的经营理念中却并未提及“股东”二字,一直到现在都保持不变。
只要能实现全员幸福,并持之以恒,只要公司能够持续发展,从结果而言,股东价值就会提升。
所以不应把股东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应把为公司工作的员工的幸福放在第一位
。
如果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员工能够真正心情舒畅地工作,那么股东也必然会因此受益。
这样的话,就根本没必要一开始就强调“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或“市值总额的最大化”等。
我认为,
最为关键的是,打造一家让员工欢喜、满意的公司,并且将这种状态永远持续下去。
我确信,我们之所以能让员工从内心赞同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之所以能打造一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企业,最大原因就在这里。
*摘自《经营之心》曹寓刚 曹岫云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凭利他之心难道就能搞好经营吗?没有利己心,不可能从事企业经营”,但事实并非如此。
佛教有云:“自利利他。”要想自己得利,首先必须利他。不肯伸手帮助别人的人,自己也绝对不会顺利。
在制订事业计划时,我们的出发点是自己赚钱,还是让身边参与计划的人们全都获得幸福,基于这两个出发点制订的计划的发展方向截然不同。
如果制订事业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大伙儿”,就能赢得他力的协助,事业也将顺利发展
;如果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一己私欲,那么无论计划做得多么周详、多么细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无法顺利推进。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即便在资本主义社会,“利他”也至为重要。
获取的食物不管多么微不足道,也要与这些共同创业的伙伴一起分享
在中小企业的大叔经营者中,有人觉得‘只自己好就行了’。有很多人虽然嘴上对员工说些漂亮话,内心想的是‘自己要当富翁’。
这种人如果获得食物,就会自己一个人独吃。他们不是用大脑思考,而是靠本能行事,也就是条件反射行事。
我们需要比这些靠条件反射行事的人更早地拿到馒头,而且,因为我们有不少伙伴,所以必须拿到更多馒头。
那么,应该怎样训练,才能更快、更多地拿到馒头呢?我们要思考这样的方法。
就是说,
获取的食物不管多么微不足道,也要与这些共同创业的伙伴一起分享,这是前提。
如果想要和员工齐心协力,共同经营好企业,就必须进入这样的状态。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伙伴关系。
为了让员工拼命工作,很多人提出了各种方法,例如在加薪方式和考评方法中体现员工的希望,或者让员工拥有股权等,尽管方法有无数种,越听让人越糊涂,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不打心眼儿里珍惜自己的员工,将他们视作自己的家人,员工就不可能真正努力工作,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摘自《经营之心》曹寓刚 曹岫云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自己是否具备值得同事和部下信任的心灵,这一点非常重要
发展事业需要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且人心有极不可靠的一面。即使在曾经相互信任的朋友之间,背叛、欺骗等行为也司空见惯。
虽然人心易变,人心难测,但是一旦心心相连,又没有任何东西能像人心一样可靠,在任何逆境中都牢不可破。
我想以这种可靠的、牢不可破的人心作为基础,经营我们的事业。
确定了这个“以心为本”的经营方针后,我就思考:“既有靠不住的人心,又有值得依靠的人心,那么这种差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当时,我27岁,还很年轻。
但是,“从今天开始,我必须站在领导人的岗位上指导大家的工作,必须关照大家的生活”。因为我感觉到责任重大,所以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思考得到的结论是:
“如果要求他人具备美好的心灵,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美好的心灵,否则哪怕是具备美好心灵的人,也不会向我靠拢。”
也就是说,自己是否具备值得同事和部下信任的心灵,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经营者自己不能培育一颗足以让员工信赖的心灵,就无法顺利拓展事业。
*摘自《赌在技术开发上》曹寓刚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要想企业经营长久繁盛不衰,成为真正的“和谐企业”,唯有走“德治”之道。
要想让员工尊敬经营者,经营者就必须以“德”为本经营企业,“德治”是创立“和谐企业”最有效、最务实的道路。
欧美多数企业以霸道即“力”来治理企业。例如,运用资本的逻辑任意决定人事权、任命权,或者通过金钱刺激来驱使和支配员工。
以“力”统治企业的象征,是经营者与员工之间极为悬殊的收入差异。
欧美企业的经营者,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收入,与普通员工相比,往往高得离谱。美国大企业的经营者,年薪高达数十亿日元的屡见不鲜。
经营者再优秀,单凭其制定的战略,不可能使企业发挥机能,顺利运转。
大企业动辄有数万名员工,企业营业额和利润都是每个员工在各个岗位上日夜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员工汗水的结晶。
因此,经营者个人获得超出普通员工或骨干员工数百倍的高额报酬就显得不合情理。但往往能力越优秀的经营者,越倾向于采取“力治”的方法。
然而,以权力压制人,以金钱勾起人的欲望,是不可能建立起“和谐企业”的。
这样的经营方式即使能收获一时之功,也终将招致员工背叛而破产。
企业必须追求永远的繁荣兴盛,要做到这一点,我相信,除了以“德”为本的经营,没有别的办法。
要求员工与我建立家人般的关系,首先,我自己对待员工就要持有对家人般的关爱。片面要求员工“守护我”,员工不可能照做。
我自己如果不能以对待父母兄弟的态度对待员工,员工当然不可能以相同的态度对待我。
为此,我呼吁大家“因为是大家团结一致,为实现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才创办的公司,所以为了这个集团的全体成员,我将以必死的决心拼命努力。因此,为了这个集体,也请大家以必死的决心拼命努力。”
与此同时,我自己率先垂范,拼命努力,推进工作。
仅仅拼命努力还不够,我还要思考如何与员工沟通。就像夫妇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沟通不畅,关系就会无法和谐。
这是因为如果相互之间缺乏交流,那么即便想要互相理解也理解不了。因此,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既希望员工能理解我,也希望我能理解员工,为此,我营造各种机会,创造各种契机,努力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摘自《经营之心》曹寓刚 曹岫云 译 东方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产生劳资对立?
一方面劳动者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往往不愿意去理解经营者的痛苦和烦恼;另一方面,经营者也不愿理解劳动者的痛苦,不注意保护他们的权利。
或许还有其他许多社会原因。总之,劳资双方只是强调自我一方,执着于追求自身的利益,缺乏对对方的同情体谅之心,我想这是最大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那么要消除劳资对立,经营者就要认真理解劳动者的立场,尊重他们的权利。同时,必须把劳动者的意识提高到与经营者相同的水平。
如果经营者和劳动者具备相同的思维方式、相同的观点,那么劳资对立就一定能消除。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当时,在我头脑中浮现的是“大家族主义”的想法。
就是说,公司形态各式各样,但如果存在“全体员工都是经营者”这样的公司,我认为那就是最强大的公司。
如果公司能像一个大家族,共同经营,那么劳资的对立就能化解,经营必能顺利展开。
*摘自《企业经营的真谛》曹岫云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