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霏
成长树原创,公号转载请输入“授权”
最近网上有一段视频流传很广,视频标题为“师生课堂口角升级,互扇耳光后扭打”。这段视频引起了网友非常大的争议。
- 01 -
从视频里面得知,两人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老师:“你就是没有礼貌”
女生:“我要你管,你是我的谁啊”
老师:“我不管你是谁,你在我课堂上这样讲话就是不行”
……
老师:“你要是敢再对我讲这么不尊重的话,我就敢打你。”
听到这句话,女孩子站起来,指着自己的脸对着老师。
老师:“你说啊,你说啊,你再说啊”
女生:“你打呀”
老师:“你说,我看你说什么,你想在这里瞎闹是不行的”
女生:“你是谁啊,奇葩”
老师闻言,一边对学生说“你说我是奇葩是吧,我就是奇葩”,一边打了学生一个耳光。女生很快还手。两个人扭打在一起。
有网友认为,老师打人不对。也有网友认为,女学生太嚣张,就是很该打。
其实如果我们不从评判对错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会发现这段对话是一段很典型的负面暗示。
我想老师主观上一定是为了孩子好,不希望学生没有礼貌,但却通过不断的强化负面的暗示,让事态向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了。
这也是我们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 02 -
老师最初说的“你就是没礼貌”这句话,相信不少父母也一定跟自己的孩子说过。
比如在孩子乱翻别人东西的时候,当孩子见到长辈不叫人的时候,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孩子说:“你真没礼貌”。
还有一些类似的场景:
孩子做卷子总是做错,有不少父母在教了几遍无果之后,可能就会对孩子说“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说谎被我们发现了,有不少父母就会联想到孩子以前说谎的经历,对孩子说,“你嘴里就没有一句实话”。
孩子肯定是应该管束和教育的 ,但是在孩子看来,成年人说这样的话,攻击的不是这种行为,而是在直接攻击孩子本身,尽早的下了结论,并在给他贴各种各样的标签。
这样孩子往往容易变得破罐破摔,“你认为我没礼貌,我就没礼貌一个给你看看”,“你说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就不给你往好了学”,“你觉得我最里面没一句实话是吧,那我就能骗多少骗多少吧”……包括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后面,老师被学生说是奇葩,老师也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了句“那我就奇葩了”,然后动手打了学生。
我们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对孩子说“乱翻别人东西的这种行为是很没礼貌的,妈妈告诉你,想动别人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征求一下主人的意见”,“爸爸妈妈知道你也很想把这个类型的题目答对,你再细心一点,熟悉的多了肯定就会了”,“你在课堂上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老师希望你尊重课堂,也尊重在上课的同学们,有问题我们下课再沟通。”
这种表述就是告诉了孩子,我们对孩子本身是没有敌意和否定态度的,只是对他的行为提出了否定,并且告诉了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事情就容易就事论事的解决。
- 03 -
老师后来对学生说,“你要是敢再对我讲这么不尊重的话,我就敢打你。”
我们可以发现老师并不是真的想打学生,只是想吓唬一下学生或者震慑一下学生。没想到学生真的站起来伸出脸来让老师打。
这种情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不少。华裔教授“虎妈”蔡美儿曾提到过自己教育女儿时,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她对两个女儿要求都很严格,除了成绩要特别好,每天还要按照规定练琴。大女儿比较听话,但是小女儿就很叛逆。
有一次她要求小女儿练琴,小女儿不肯。她威胁女儿说,如果你不肯练琴,我就把你扔到外面去。
当时外面天气很冷,女儿穿的又很少,她以为这样做女儿一定会服软。但是没想到,女儿倔强的脾气上来,跟她杠上了,真的自己走出门去。
再严厉的母亲终究是母亲,蔡美儿不忍心看女儿受冻,只好主动跟女儿让步,“看来你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你回来吧”。
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招叫“吓唬”。类似于“你不听话就把你扔掉”,“你不好好吃饭,以后的饭也不许吃”,“再骂人的话,信不信我把你的嘴撕烂”,“再淘气,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这种教育方式,也许在短时间内是有效的。孩子出于对某种后果的恐惧,会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但是我们从长远来看,这种吓唬式的教育,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之前发生过很多起,孩子考试没考好或者因为其他错误担心受到父母惩罚,而离家出走或者自寻短见的案例。也有很多孩子成年之后,也无法原谅父母的做法,导致跟父母关系极度僵化、疏离。
- 04 -
我们做父母的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时候,千万不能比孩子还孩子气,一定要学会跟孩子从容的沟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避免给孩子的负面催眠
有少部分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不如平时,就会说“你考试就马虎,粗心大意”,看到孩子在吃糖,“再吃你的牙就坏了”,发现孩子看电视,就会说“你眼睛要不要了,再看就近视了”……
这些都是为孩子好,但是我们这么说的话,无意中是在给孩子一些很负面的催眠。让孩子自动把考试和粗心大意联系在一起,把吃糖与蛀牙联系在一起,把看电视和近视联系在一起。
结果就是孩子平时怎么好,考试都会马虎,也更加容易蛀牙和近视。
我们不如试试告诉孩子,“你好好写作业,足够细心的话,期末就会取得好成绩,小朋友也会对你刮目相看”。“恩,吃过糖就知道好好刷牙了,真棒,以后牙齿一定又白又漂亮”……
其实这个时候,用正面的话语去鼓励孩子,会明显比用挑剔的话语去批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效果也会更好。只有孩子接受了,他才会去认可和改变。
☞直接告诉孩子你的要求,不要反话正说
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反话正说”。
比如经常看到有些父母,明显不想让孩子哭,却在跟孩子说“你哭吧,哭个够”;明显孩子把汤洒了,却在告诉孩子“你看看你做的好事”,明显想让孩子不要再踩水了,却在告诉孩子“你再做一次试试”……
这跟正面管教完全是两回事。事实上,这样做只会起到更差的效果。
孩子在6岁之前,是很难分辨出这句话背后隐含的真正含义的。也就是说,他能从父母的态度和语气中感觉到哪里不对劲,但是他没有办法真正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可能会直接认为这是父母的命令和希望。
所以他会继续哭,也会继续“做好事”,还会真的“再做一次试试”。而父母往往会觉得这是挑衅,会发更大的火。
这些时候,父母最好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比如“你可以很难过,但是这里是公共场所,你可以记得这件事,然后到家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哭”,“你把汤弄洒了,那么你要跟爸爸妈妈一起把菜汤收拾干净”……
对于孩子来说,越简单越明确的指令,就越容易接受。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信息和干扰,不要有过多的附加条件和威胁恐吓。让他明白该明白的,承担该承担的就够了。
☞避免过度担忧,不要让孩子习得性无助
曾经有心理学家把一只狗放在会有电击的笼子里,最开始狗是挣扎的,但随后,心理学家即使打开了狗笼子,狗也放弃了抵抗和逃走,甚至在每次电击开始之前,就会倒在笼子里,产生抽搐。心理学上,后来把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