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再好,父母心中也要有一杆“秤”,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不是专制,而是一种责任。
就像航行时舵盘必须掌握在船长手中一样,只有如此,才能引领着船只穿越风浪,安全到达目的地。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尊重呢?
先看下面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知乎网友的分享。
网友的女儿很爱吃鸡腿,所以家里每次做切块炒鸡的时候,都会给女儿特地留一个完整的鸡腿。
但是他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女儿认为家里最好的就应该给自己,而且对家里人说话都很不客气。
于是,他决定给女儿好好立规矩。
某天,家里又炒鸡时,他直接当着女儿的面,把鸡腿夹到了外婆碗里:
“今天做饭的外婆很辛苦,所以鸡腿应该给外婆。”
女儿见状号啕大哭,他便把女儿抱进了屋里,静静地陪着,直到女儿闹够,他才给女儿强调了三点:
我们很爱你,但家里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以你为先;
家人照顾你,你要尊重家人对你的好,知道别人的辛苦;
求人帮忙要说“请”。
从屋子里出来后,女儿就因之前说话太大声而向家人道歉了;之后,女儿逐渐变得懂事,不再自私任性。
理解、包容、安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绝不放纵其行为,这才是好的尊重。
尊重孩子有伤心、发脾气的权利,但孩子该承担的责任、该遵守的规则、该学会的品德,父母必须坚守。
有原则,有底线,尊重才不会过度。
第二个故事来自哈佛妈妈于巾帼。
她的女儿萧宇琪自幼就是学霸,自觉自律,懂事勤奋,16岁时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以优异成绩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
相比之下,她的儿子萧宇阳则特别不让人省心:
让他去练琴吧,不是钻空子不练,就是胡乱马虎练;
学习上更是一有机会偷懒就绝不放过,半点不自觉。
她尊重儿子的天性,接纳儿子的不足,从不拿他跟女儿比较,也不否定或指责他。
但她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想尽办法,耐心培养,用心教导。
为了督促儿子,她把餐桌当书桌用,一边做饭,一边盯着儿子做功课。
儿子不想练琴时,她各种“威逼利诱”:不练,就不能出去玩;少练,就减少看动画片时间;好好练,就增加娱乐活动。
最终,她成功把儿子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
谈及对孩子们的教育,于巾帼坦言:
“孩子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只是一个借口,家长太开明,反而害了孩子。”
是啊,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但绝不静待花开,这才是好的尊重。
在心态上可以保持松弛,在教育绝上不放弃管教,父母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