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读完马斯克全新个人传记,一整个热血沸腾! ·  18 小时前  
洞见  ·  除夕:归零,重启,更新 ·  3 天前  
周国平  ·  这类人更容易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不要太尊重你的孩子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5-01-31 11:57

正文

作者:枫子

来源:男孩派(ID:boy666dj)


前段时间发生了两件小事,让我对教育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第一件发生在接女儿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顺路去取了快递。因为快递有点多,路上掉了好几次。


女儿走在边上,看了却无动于衷。


甚至,当我叫她帮忙拿一两个快递时,她一口拒绝了:“不嘛!我都好累了。”


第二件是放假前,因为工作调动,我需要出差几天,无法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便想着让爸爸去参加。


结果女儿听后竟开始发脾气,闹着不让我上班,还冲我大喊大叫,说我说话不算数。


尽管我一再解释,她就是半点不体谅,无理取闹的样子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都说爱与尊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直以来,我都秉持着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经常倾听女儿的想法,征求她的意见,事事都跟她商量着来。


我想当然地认为,被尊重的孩子更强大,将来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然而,我无条件的尊重并没有让女儿往理想的方向成长,反而还被“反噬”了:


女儿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大人。


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番学习后,我这才发现:尊重本身没错,错的是我“用力过猛”,尊重过了度。


图/摄图网



过度尊重

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妄为


曾在游乐园看到这样一幕:


妈妈跟孩子商量好,只玩半小时就回家写作业。


但半小时后,孩子仍玩得不亦乐乎,不断央求妈妈让他再玩10分钟。


妈妈心软同意了,但10分钟后,男孩又开始祈求妈妈让他再玩一会儿。


最终,男孩足足玩了一个小时才回家。


相信类似的一幕,在很多家庭都发生过。


约定好了只能玩30分钟手机,但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时间逐渐变成了40分钟、一小时、两小时。


原本定下规矩,孩子必须承担家务,但听着孩子一句句喊累的话,父母心一软,一次次破例,孩子就越来越懒。


明明制定了作息时间表,但孩子总磨蹭着不遵守,父母不想自己显得太专制,于是一再让步,孩子便一直没有时间观念。


有句话说得好:爱的本质是克制,而非放肆。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常常会通过任性来试探父母,审视规则。


父母过度尊重孩子的意愿,一再放宽限制,迁就孩子,实际上是在“模糊边界”,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规则是可以随意打破的。


而一个没有规则感的孩子,不懂得行为的边界,必然会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图/摄图网



过度尊重

会喂出孩子的自私贪婪


博主@千语妈妈 曾自述,为了表示尊重,她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


儿子想吃榴梿,她咬牙每周买一次;


儿子想参加夏令营,她专门请长假陪儿子;


儿子说走路上学太辛苦,她就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来,绕一大圈骑车送他去学校……


她习惯性满足儿子,哪怕会让经济压力更大、生活更累,也甘之如饴。


但这背后的副作用却很明显:


无条件的付出,换来的是儿子理所当然的享受;过度的重视,换来的是儿子只顾及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儿子看上了一双2388元的鞋,她不想买,觉得学生没必要穿这么贵的鞋。


儿子立刻不高兴了:“我同学就穿这种鞋,别人爸妈都舍得买,你别太抠门了。”


她忍着脾气解释,告诉儿子家里是普通家庭,没办法负担2000多元一双的鞋子。


结果,儿子竟对着她咆哮,吼她“没本事,赚不到钱”,然后又跑去房间一阵打砸,书架上的书被扔得满地都是,书桌也被他踹翻在地。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儿子见到她就气冲冲的,还故意当着她的面跟朋友吐槽她不尊重他,连小要求都不满足。


其实,父母尊重孩子的喜好、重视孩子的感受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度的尊重和满足。


因为孩子的需求本身就是无底洞,父母不定好底线,那孩子的欲望只会一再膨胀。


这其实就是溺爱,会把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懂体恤的利己主义者。



过度尊重

会毁掉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电视剧《家有儿女》里,曾有这样一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刘星和小雨吐槽父母在自己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


“如果从小培养我,我也会弹钢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号……”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为傲的妈妈刘梅很委屈地辩解: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刘星立马反驳道:


“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逼着我学呀……”



寥寥几句话,却字字诛心,妈妈刘梅无言以对。


是啊,刘星的话虽直白,却不无道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们只关注当下,他们想不了那么多,也看不了那么远,难免依着性子行事。


但一个特长的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成绩的取得,往往需要付出长期的练习、忍耐、坚持,孩子难免心生懒散、退缩。


过度尊重孩子的选择,任由孩子轻易放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


好的尊重,不仅要民主,更要智慧地引导,让孩子走一条更长远的路。




尊重再好,父母心中也要有一杆“秤”,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不是专制,而是一种责任。


就像航行时舵盘必须掌握在船长手中一样,只有如此,才能引领着船只穿越风浪,安全到达目的地。


那么,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尊重呢?


先看下面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知乎网友的分享。


网友的女儿很爱吃鸡腿,所以家里每次做切块炒鸡的时候,都会给女儿特地留一个完整的鸡腿。


但是他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女儿认为家里最好的就应该给自己,而且对家里人说话都很不客气。


于是,他决定给女儿好好立规矩。


某天,家里又炒鸡时,他直接当着女儿的面,把鸡腿夹到了外婆碗里:


“今天做饭的外婆很辛苦,所以鸡腿应该给外婆。”


女儿见状号啕大哭,他便把女儿抱进了屋里,静静地陪着,直到女儿闹够,他才给女儿强调了三点:


我们很爱你,但家里不是什么东西都必须以你为先;


家人照顾你,你要尊重家人对你的好,知道别人的辛苦;


求人帮忙要说“请”。


从屋子里出来后,女儿就因之前说话太大声而向家人道歉了;之后,女儿逐渐变得懂事,不再自私任性。


理解、包容、安抚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但绝不放纵其行为,这才是好的尊重。


尊重孩子有伤心、发脾气的权利,但孩子该承担的责任、该遵守的规则、该学会的品德,父母必须坚守。


有原则,有底线,尊重才不会过度。


第二个故事来自哈佛妈妈于巾帼。


她的女儿萧宇琪自幼就是学霸,自觉自律,懂事勤奋,16岁时获得了加拿大总督奖,以优异成绩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


相比之下,她的儿子萧宇阳则特别不让人省心:


让他去练琴吧,不是钻空子不练,就是胡乱马虎练;


学习上更是一有机会偷懒就绝不放过,半点不自觉。


她尊重儿子的天性,接纳儿子的不足,从不拿他跟女儿比较,也不否定或指责他。


但她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想尽办法,耐心培养,用心教导。


为了督促儿子,她把餐桌当书桌用,一边做饭,一边盯着儿子做功课。


儿子不想练琴时,她各种“威逼利诱”:不练,就不能出去玩;少练,就减少看动画片时间;好好练,就增加娱乐活动。


最终,她成功把儿子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


谈及对孩子们的教育,于巾帼坦言:


“孩子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只是一个借口,家长太开明,反而害了孩子。”


是啊,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但绝不静待花开,这才是好的尊重。


在心态上可以保持松弛,在教育绝上不放弃管教,父母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图/摄图网




有段话说得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栽培小树苗成长一样。如果任由树苗肆意生长,必然枝杈横生,主干歪斜。只有既给予树苗阳光、水和养分,又进行适当修剪,它才能茁壮长高长大。


孩子的天性中难免有自私、任性、贪心、懒惰的部分。


因此,唯有爱与规范并行,有尺度地尊重,有原则地处事,有智慧地引导,孩子才能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优秀的人。


点亮“推荐”,愿父母们都能跳出尊重的“陷阱”,让孩子的成长少走弯路,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言之有“礼”,天天赠刊】小编将从本文选取1则走心留言,赠送2025年第4期《青年文摘》杂志1本~

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boy666dj),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欢迎关注男孩派。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