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C114,作者蒋均牧,
感谢作者的付出和成果。
3月30日,华为发布了2017年年报,毫无悬念地再度交出一份好成绩。根据年报,其全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人民币6036亿元(C114注:按2017年期末汇率折算约合925.5亿美元),较2016年的5216亿元
增长15.7%
;净利润
475亿元
(73亿美元),同比大幅
增长28.1%
。
三十年间,不少ICT厂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或“被风吹雨打去”、或“泯然众人矣”。
而华为则从2万资本起步到年收入突破6000亿、从小型民企到跻身世界五百强、从跟随者到突入本行业的“无人区”,不仅以其独有的稳健而快速的步伐屡屡创出业绩新高,更是屹立潮头开始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面向未来,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更激荡的产业变革、更全球化更复杂的生态链……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变化的时代,各种机会与挑战以更快的速度扑面而来。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华为,将何以为?
“
作为智能社会的基石,ICT正由垂直行业变成平台型水平产业。华为定位于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使能者,不仅要把握技术创新与商业变革的趋势,更要关注客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挑战,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实现商业成功,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年报发布会上说道。
无论从业绩指标还是从市场表现角度来看,体量庞大的华为依然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其旗下三大BG和新成立的云BU在2017年亦表现抢眼。
在运营商业务
领域从
“投资驱动”走向“价值驱动”
,华为以创新解决方案助力运营商立足现实、挖掘潜能,抓住视频、IoT、云通信等机遇,实现销售收入2978亿元,同比增长2.5%。
在企业业
务
领域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园区、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推动在各行业广泛应用,基于“平台+生态”战略成为培育数字化转型的“黑土地”,实现销售收入
549亿元
,同比
增长35.1%
。
在消费者业务
领域打造“世界级智能终端品牌”,华为与荣耀双品牌并驾齐驱,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华为(含荣耀)智能手机全年发货1.53亿台,稳居全球前三,实现销售收入2372亿元,同比增长31.9%。
在云业务
领域构建开放可信的云平台,新成立云BU,上线14大类99个云服务及50多个解决方案,发布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业智能,发展云服务伙伴超过2000家。
“
2017年的净利润率增长了0.8(7.1%-7.9%),首先这受益于消费者业务和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规模效益,同时我们通过持续管理变革提升效率,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1%。
”
华为副董事长、集团CFO孟晚舟点评道。
从地域上看,华为中国市场受益于运营商4G网络建设、智能手机持续增长以及企业行业解决方案能力的增强,实现销售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29%;
欧洲中东非洲地区
(EMEA)受益于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加速和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提升,实现销售收入1638.5亿元,同比增长4.7%;
亚太地区
受益于企业业务数字化转型加速和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提升,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销售收入744亿元,同比增长10.3%;
美洲区域
受拉丁美洲运营商业务市场投资周期波动影响,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93亿元,同比下降10.9%。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研发创新上依然保持压强式投入并有所加强,继2016年研发费用首次超过100亿美元(人民币764亿元)之后,其2017年研发费用更是增至897亿元(1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4%——
体现了其一贯的厚积薄发风格
。
“
身处这个时代、身处这个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华为过去十年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940亿人民币(604亿美元),未来十年里会保持这样的投资强度,并且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同时吸引各类顶尖人才,来强化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更好地面对未来。
”
胡厚崑表示。
根据年报,华为聚焦全联接网络、智能计算、创新终端三大领域,在产品、技术、基础研究、工程能力、标准和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投入。
在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8万名,占比公司总人数45%;同时,它加入了360多个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和开源社区,担任300多个重要职位。
截至2017年底,华为累计获得专利授权7430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64091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48758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
“三十而立”,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于华为这样的领先企业,更要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正如胡厚崑所言,
“
我们有能力、有机会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
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进入到一个以“
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
”为特征的智能时代。而ICT正在从一个垂直行业演变成全社会的平台性产业,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在华为看来,新时代背景下的ICT产业朝气蓬勃,仍然具备数万亿美元的产值空间。
2017年,华为提出了新的愿景与使命,立志“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作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间的桥梁,
通过数字技术的突破
,带给客户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把数字世界带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
通过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
,提供一块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黑土地”,让各个伙伴的内容、应用、云在上面生长,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户;
把数字世界带入客户
,通过技术创新使能和满足需求与体验,同时也牵引和催生新的需求与体验,和客户一起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上升螺旋中,走向未来的智能世界。
基于这样的愿景与使命,华为的战略是聚焦ICT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让联接无处不在、用宽带创造更好的体验和应用、打造开放可信的云平台、构建极致体验的入口,使能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进程。
一直以来,华为倡议的建设更美好的全联接世界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联接已经成为人类的基本权利、企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国家经济的基础驱动力。但是联接的普及率和宽带的体验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资回报率是制约市场发展的根因。
华为持续致力于帮助运营商的网络承载更多人、家庭和行业的连接,为用户提供“零”时延的超宽带体验,令通信网络成为整个社会共享的通用联接手段。
用宽带创造更好的体验和应用:
视频正在成为信息的基本载体,涵盖生活、工作、管理、决策、安全等各个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视频来开展业务,而不是继续靠过去的语音和数据。
视频已经成为管道中信息流的绝大部分,发展好视频,就能促进宽带业务的发展。华为通过构建最佳视频体验的网络和ICT基础设施,推动视频成为运营商的基础业务,引领视频驱动的行业数字化。
打造开放可信的云平台:
面向未来,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云服务成为基本的商业模式;面向客户提供云服务,并帮助客户和伙伴以云服务的方式实现商业成功,是华为的必然选择。
华为在2017年正式成立了云BU,坚决投入,构建云服务核心能力和生态,并恪守自己的业务边界。主动推进ICT基础设施全面云化演进,以开放的混合云架构引领行业云化,以开放可信的公有云服务成为企业“上云”的首选伙伴。
构建极致体验的入口:
个人终端创新正在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工艺、技术不断推陈出新,AI的引入更带来了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革命变革。
华为正围绕人、车、家、办公跨场景拉通,以手机为中心向全场景延伸,带来高品质的场景化体验;通过芯片、终端和云数据中心的协同优势构筑云服务生态,成为未来数字服务的主平台和提供者;以AI推动智能手机演变为智慧手机,使之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
“
自己造的狗粮自己先吃,自己生产的降落伞自己先跳。
”
秉持这样的理念,在为各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同时,华为也致力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积极探索和践行数字化之道,帮助客户取得成功。
“
我们在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时提出了ROADS体验的目标,即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全在线(All-online)、个性化自助(DIY)和社区化交流和分享(Social),华为内部同样以此为牵引。
”
胡厚崑介绍说。
他表示,数字化华为的建设,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业务运营效率两个关注点为主要脉络展开,从而避免陷入“就技术而谈技术”的陷阱:“关注个人体验,是因为所有的数字化方案最终都通过人来操作,个人体验改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投资价值;关注企业业务效率提升,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企业数字化投入能够带来怎样的产出和回报。”
根据华为在其2017年全球分析师大会上提出的计划,要在3-5年打造成一个数字化华为,树立行业标杆。如今,这家公司已在研发、销售、供应、交付等9大业务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
以研发上云和全球协同办公为例,依托“研发云”,华为通过代码上云、作业上云,重构研发模式,实现了全球8万多研发人员的协同研发,过去“烟囱式”实验室环境导致准备周期可能要1个月甚至更长,现在准备时间降低到以天为单位。
同样的例子还来自交付领域,华为每年交付百万站点,每个站点上百个检查项,如果全部使用人工审核成本居高不下、质量亦无法得到保障。为此,华为开发了一站式服务交付平台,集成化管理,实现一线交付作业在线、实时、可视、高效。
对站点交付的质量检查按场景实现机器自动审核,机器实时检查时间小于1分钟。在某个运营商项目中,通过该平台,实现交付进度提高30%,单站成本下降13%。
数字世界、智能世界的构建与落地需要整个生态的共同努力,三大生态与产业发展核心理念亦已成为华为不懈践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