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慈怀读书会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一个人身体很健康的10个迹象 ·  2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放下自我”,是我们开始对话前的必修课 |专访林垚 ·  4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你们去荒野》:如果“脱落”是我们的命运 ·  1 周前  
壹读  ·  2025火的第一道菜,为什么是鸡蛋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慈怀读书会

没审美,比没知识还可怕

慈怀读书会  · 公众号  · 读书  · 2016-12-08 08:17

正文

作者:伊姐

来源: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审美”也是一种教育,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启蒙教育。



没有审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药

文 | 伊姐


我的助理叶子最近和家里人在带孩子的问题上又开撕了。这一次不是因为吃喝拉撒,而是为了穿衣打扮。


每个季度到来之前她都会给儿子买衣服。作为曾经的时尚杂志编辑,她自有对于衣着打扮的一套逻辑体系和审美标准。然而这标准放到孩子身上,却遭来家里人的质疑和不满: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啊,孩子小,长得快,买那么多衣服顶多穿一个季度就不能再穿了,不是浪费吗?


她儿子不到两岁就知道自己选衣服了,每次出门前都跑去打开衣柜琢磨着今儿要穿什么。她选好的衣服偶尔也会被儿子拒绝,自己去找另一件拿来穿。这时候家里人又放话了: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挑三拣四地臭美了,这长大以后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吗?


她终于拦不住从心里狂奔过无数次的“草泥马”,一字一句地说:“孩子是小,但是有一种东西叫做审美。这玩意儿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如同其他生活习惯一样需要从小教育培养,耳濡目染的。我并没有铺张浪费,都是按照家里情况适度消费给孩子添衣,我花钱买的不只是衣服,而是孩子一辈子的审美!”


别说省吃俭用大半辈子的上辈人了,很多父母现在其实也一直受“孩子穿百家衣”的观念影响,觉得反正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无所谓,更无所谓什么风格和颜色上的搭配。然而实际上,很有所谓。



美是一种浸染,是自我表达,

更是一种选择。


很多父母会舍得花钱供孩子吃喝,注意力放在身高体重的指标上,觉得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在养育孩子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却忽略了很多看不见的成长指标。比如审美,孩子小时候可能察觉不到,但是长大成人之后它的烙印会在孩子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上一目了然。


“审美”也是一种教育,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启蒙教育。


它需要来自父母的影响熏陶,需要父母创造环境和机会,让孩子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孩子小的时候这种审美可能只是衣服的选择,颜色的甄别,但是假以时日,这种审美就会涉及到生活的取舍和人生方向的选择。


有多少姑娘在小时候“爱臭美”的年纪被大人夸张喝止,把关注衣着打扮当作浪费时间,把关注时尚讯息当作不务正业,把“爱美”当作一件难以启齿的羞耻。然后长大之后,因为不懂化妆,不在意打扮,不会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衣着风格。


在未来审美导向的世界,在一个大家越发意识到“外在即内涵”的世界,不懂得美的风险巨大:在情场上败下阵,在职场上遭遇滑铁卢。



良好的审美

才是孩子未来的希望。


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提及当年留学欧洲,第一次去卢浮宫看到的一幕让他受到了极大震动。


那是上世纪80年代,他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圣殿。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他一起进去参观,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给我讲一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当时给徐庆平的震撼非常大,他深切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有缺陷的人。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记得有一次我带着儿子去摄影艺术馆参观的时候,迎面跑来一个小男孩,他牵住妈妈的手眼睛闪着光,兴奋得说:“妈妈,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兼职太美太棒了,原来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神奇的景观和现象,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全世界瞧一瞧!”  



没有审美

比没有知识更可怕。


审美的教育会影响孩子一生。没有审美的人,未来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才华和金钱都无法弥补的缺陷。


比如你会发现有的人的确不差钱,却并没有把自己的生活品质过成和自己的财富正相关,甚至还一团槽。比如有人买得起世界一线大品牌,却穿不出大牌与众不同的设计感,相反,只会把各种Logo挂在身上,只有堆砌而没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很多所谓社会的“精英人士”,在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唯独因为缺少审美,而无法应用各种形式充分准确地表达自我。


杨澜曾说过自己25岁时候在英国的一段经历。


她面试失败之后,披头散发地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去了咖啡厅。咖啡厅人多,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


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位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餐桌上的便签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


“以貌取人”有时候的确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一个人的长相是天生的,但是形象却是后天经营的。你的言谈举止,到衣着打扮,都是无形的自我介绍,都在清楚地告诉别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自重。


没有审美是孩子一生的毒药,且无药可救。比没有知识还要可怕。


*作者:伊姐,14岁出版小说集,18岁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30岁出版畅销书《心若宁静,便是幸福》。专访明星十余年,爱电影的妈妈,分享光影中的感悟,关于育儿、关于婚姻、关于爱。原创公众号“伊姐看电影”(ID:eemovie)。



因为善于发现美,

于是我们可以诗意的栖居于世,

拥有伟岸的博物观,

能用一颗净化与虔诚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快节奏的生活驱赶着我们去跟随潮流。

你问过自己,这是自己所喜欢的美吗?


难道这是生活的艺术吗?


17世纪的巴洛克

18世纪的洛可可

19世纪的古典主义

无不在展示世界的光怪陆离

我们从文艺复兴开始


慈怀读书会最新线上课程


如何欣赏一幅画、现代派艺术很难吗?


你也能听懂的艺术通识课  

让生活瞬间美好


专业的事情要找专业的人

2016年12月9日——12月12日


慈怀读书会联合知更社区为你请来了两位艺术专业的大牛,从文艺复兴开始到最难搞懂、最让人头疼的现代派。他们或从光影、技法、笔触,或从思想风格、历史环境等,哪怕你从没接触过艺术鉴赏,深入浅出,教你如何欣赏世界上最难懂的画。


课程讲师


鲁迅美院教师、清华博士:常雷


涉及作品


文艺复兴:《蒙娜丽莎》达芬奇 、《公使》 荷尔拜因

十七世纪:《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

十八世纪:《秋千》弗拉戈纳尔 

十九世纪:《薄暮下的国会大厦》莫奈 、《星月夜》梵高 、《呐喊》蒙克

二十世纪:《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舞蹈》马蒂斯  、《黄红蓝》 康定斯基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刘世洁


涉及作品


莫奈《日出》印象、梵高《星空》、蒙克《呐喊》、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马蒂斯《红色的和谐》、达利《内战的预感》《记忆的永恒》


重点讲解现代派艺术。


课程安排



一共四堂大咖的艺术鉴赏课

共60元

购买后可永久回听

真正的物有所值


上课形式


线上直播间:语音+文字+图片


课程购买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可直接购买课程


[主办:知更社区、慈怀读书会]


如需咨询

请扫描下图二维码添加慈怀微课助手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