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近年来火爆的研学团现象,分析了其市场规模、热门话题和争议点。文章指出,研学团受到家长、孩子和路人的不同评价,存在诸如导游不专业、宣传和实际不符等问题。同时,研学团经济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别,但产品质量和价格引发关注。家长在选择研学团时面临内在压力和乱象,难以抉择。文章还提到研学团原本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但现在的研学团已经不仅仅是研学,还需要家长和孩子投入大量精力。最后,一位家长对于是否继续参加研学团表达了矛盾的心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研学团现象成为热点话题
近年来,研学团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暑假期间的热门活动。许多人参与其中,但对其评价不一。
关键观点2: 研学团市场规模庞大
据艾媒咨询数据,研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69亿元,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预计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
关键观点3: 研学团存在诸多问题
研学团存在导游不专业、宣传与实际不符等问题。同时,市场增长快导致许多机构缺乏经验和资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关键观点4: 家长在选择研学团时面临压力
家长在选择研学团时面临内在压力和乱象,既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要面对高价低质的选择困境。
关键观点5: 研学团的初衷与现实存在差异
研学团原本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交流平台,拓宽视野。但现在很多研学团已经偏离了这一初衷,成为了一种商业活动。
正文
虽然开学季近在眼前,但看到这行
研学团
标配的经典宣传文字,许多家长心中难免还是会“咯噔”一下。
这个暑假,不论线上线下,无数人都曾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成群结队的小学或者初中研学团,穿戴统一的衣服和帽子,浩浩荡荡出现在:各大高校、博物馆、名胜古迹、甚至互联网大厂等等地方……
和普通旅行团的主打旅行体验相比,研学团往往更主打
教育价值
,因此每逢假期总能吸引家长为孩子报名。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研学团尤其火爆,
大有一种席卷之势
。
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乃至企业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
据携程数据,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飞猪显示7月以来“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
研学相关抖音话题阅读量类达60亿+/图源:飞瓜数据
但当暑假过去,关于研学团,现实却是
第一批“暑期研学”特种兵,肠子都悔青了。
“研学团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并且想着打死也不来了。”
网上当下讨论研学团,
“避雷”“防坑”“慎重报名”
……等讨论帖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在众多分享中,导游不专业,
宣传和实际不符
是家长反馈的重灾区。
网友@倪小mom带孩子报名天文馆研学团:
天文馆很好,研学一言难尽。
先是说明上介绍是一天团,实际却下午才能进馆;好不容易进去了,研学团的讲解却一团乱,明明是天文馆,连陨石成分、前世今生等都讲不清楚。
孩子们更多感受到的只是敷衍的行程,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图源:小红书@倪小mom,已获授权
整个研学过程下来,几乎是不停的排队和清点人数,
如果不是对天体物理有过一些了解的高年级学生,体验感基本为0。
而在她暑期参与的研学团中,还有6岁和15岁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听同样的内容、孩子提问却发现老师功课没做足的情况。
另一位网友@小猪快跑在参与某品牌的暑期研学团后,留下的记忆也不算美好。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解过程冗长且枯燥,在场的都是学龄前的孩子,听完也只是一知半解。
好不容易到了小朋友们期盼的体验挤牛奶环节,几十个孩子才发现是“挤假牛的牛奶”,且现场只有一头“假牛”,一时间现场哭声一片。
去博物馆没有安排好的路线,去企业没有事先说好的大咖交流,去高校没有所谓的“学术熏陶”,去所谓的主题式体验,
只有主题,没有体验。
对于研学团这件事,
“连普通旅行团都不如”
,有人这样总结。
在网友分享的踩坑经历中,不乏在北京知名景点看到研学团,结果四十度的酷暑天里,舟车劳顿的学生们晒得蔫头耷脑的情况。
由于赶上暑期热门时段,加上游客众多,一些地方
检票可能就要排队至少2小时。
“
为了给家长交差,还要轮流打卡拍照,这样才能给家长交差,返程后有素材做总结。
”
同时在研学旅行后,不乏家长要求维权的情况:
研学团安排的餐食卫生品质堪忧,住宿条件差,近似大通铺。
一位家长在媒体采访中提到,研学团“50多名女生挤在3间宿舍里,每天洗澡都要排队1小时以上”。
如果只是食宿问题,或许有人还会评一句“太纠结食宿真不适合游学”“孩子没那么娇气,他们可能更在乎和朋友同学一起的经历”。
只是在食宿问题背后,更多家长更迫切想问出的一个问题是:
动辄几百上千,甚至几万块的研学团,就这?
有在海外的网友到大英博物馆参观,正常进度来说,一天甚至都逛不完一个区域。
“但
研学团的娃娃们,一上午就把博物馆转完了,下午再继续飞奔到另一个场所。
”
在国外,亦不乏网友分享,暑假期间英国国家艺术馆,已经被某研学团占领了。/图源:小红书@查尔斯王子,已获授权
在某景点看到游学团,导游甚至没安排讲解员,只是硬蹭景点志愿者,请求让孩子们跟在后面,和游客一起听讲解。
如此种种问题不算完,甚至还有一些研学团,为了“丰富研学内容”,设置出离谱的参观环节。
比如传说中的感受北京上海“通勤文化”,亲身体会超一线城市的交通流量,其实就是带着一群孩子赶上下班高峰挤地铁;
比如“揭秘商业王国”,沉浸式考察当下知名商圈商业模式,其实只是带孩子们去商场。
以至于一趟暑期研学回来,不仅孩子和家长不满意,连路人都要对研学团狂倒苦水。
由于研学团
涌入
各大博物馆、高校和企业,使许多人觉得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秩序被打扰。
“普通游客好不容易去旅个游,结果发现面前全是研学团。
”
“不是不让孩子研学,参观个三星堆博物馆,结果也没有老师维持秩序,馆内吵翻天,展品前面也爬满小学生。”
暑假在高校中躲清静的学生也纷纷表示,现在的校园里根本没有清净。
因为人流量大,垃圾遍地,不文明行为难以避免;人员经常进出教学场所,打扰学习;
甚至吃饭时间,食堂中都抢不到饭。
图书馆中的人,觉得自己“
被参观
”;大厂员工,在网上震惊于研学团挤到了工位;赶到各大景点的游客,分不清自己是出来游玩,还是出来看学生
……
“研学团几乎是全方位踩中了所有人的雷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本事。”
家长心疼,孩子喊累,路人不满……所以,研学团为什么还这么火?
对于研学,
家长的焦灼感,在暑假还没开始时,其实就已经开始了。
要抢着报,毕竟有学校已经将研学纳入自身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学还关乎孩子的综合评价。
有时候还不能仅仅报一两个,有关学习内容的,拓展课外知识的,增长眼界见识的……
在那句孩子总是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及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助推下,近年来
研学团已成为“刚需”产品。
在关于研学团的最新讨论中,研学经济的发展势头,已经可以用
“恐怖”
二字来形容。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研学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469亿元,2024年则有望达到1791亿元。
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可能会被提升至3000亿。
而热度的水涨船高,和关于研学团引发的争论并不冲突。
对比同类型普通旅行团,研学团的溢价程度往往要更高。
有记者
曾
对市面上的研学机构展开调查,发现有机构的6日5晚苏州研学团,价格高达8999元。
对比之下,全程入住五星级酒店的普通旅行团或私家团,售价为仅为4800元至5100元。
至于一些国外研学团,一两周时间动辄费用大几万,一些海外高端研学营价格则已经突破10万。
有人调侃,
“月薪1万,还不够孩子出国研学一周”。
就在8月底,还有一条新闻登上热搜
“半个月6万元的研学团,孩子坐在路边玩手机”。
许多家长报名时,总不舍得选择相对低价的研学团:
因为
低价可能代表着低质。
可随着研学的进行,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往往与价格,乃至研学团的Title无关。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研学相关企业越有3.5万家,并且每年增长近3000家。
成立速度快、成立时间短,很多机构都是在近几年的研学热潮中成立起来的。
主办方可能是旅行社、教培机构、文旅集团、网红老师、个人机构……有无经验和相关资质,家长往往难以考察。
产品质量到底如何,研学之旅能不能真正和企业、景区、高校负责人对接上,有时也要画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