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原理
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原理

已知寿命最短的超重原子核

原理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1-16 20:55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超重元素原子核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超重核的寿命和合成方式的探讨。文章提到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超重核面临分裂风险,且一般会在极短时间内衰变。研究人员通过测量𬬻-252同位素的半衰期发现了其激发态的存在,使得探索短寿命的原子核成为可能。新的研究发现刷新了已知超重核寿命的下限,并为改进理论模型和预测富含中子的超重核裂变半衰期提供了重要数据。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超重元素原子核的构成和挑战

文章介绍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超重元素面临分裂风险,且一般会在极短时间内衰变。

关键观点2: 𬬻-252同位素的特殊性质

研究人员通过测量𬬻-252同位素的半衰期发现了其激发态的存在,这一特性使得探索短寿命的原子核成为可能。

关键观点3: 新的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影响

新的研究发现刷新了已知超重核寿命的下限,为改进理论模型和预测富含中子的超重核裂变半衰期提供了重要数据。此外,该研究还为研究同核异能态、反向裂变稳定性以及超重核同位素边界奠定了新基准。

关键观点4: 研究方法和过程

物理学家使用GSI/FAIR UNILAC加速器生成钛-50离子束,并通过成钛离子束轰击铅靶材来合成超重核。随后,这些核素和其他反应产物被引入反冲分离器中进行分离和测量。

关键观点5: 未来展望

研究团队计划探索下一元素𬭳的反向裂变稳定性,并合成寿命更短的𬭳同位素。


正文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和中子在强力的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一起。然而,当质子数量过多时,原子核会因质子间的电磁斥力而面临分裂的风险,超重元素的形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般说来,超重核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百万分之一秒以内)衰变,这使得研究人员很难通过实验直接测量寿命更短的核素。不过,有一个“技巧”或许可以在有的情况下被借用:某些受量子效应稳定的激发态,即所谓的处于同核异能态的核素,往往具有更长的寿命。事实上,这些同核异能素在形状变形的超重核中广泛存在,为探索这些短寿命的原子核提供了可能性。


在一项新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一种名为𬬻-252(Rf-252)同位素的半衰期仅为60纳秒(1纳秒 = 1×10⁻⁹秒)这是目前已知寿命最短的超重原子核



  合成与测量  


在新的研究中,物理学家使用GSI/FAIR UNILAC加速器生成钛-50(Ti)离子束,并利用成钛-50离子束轰击由铅-204(Pb)制成的靶材。他们通过调节四种不同能量的离子束,诱导𬬻-254的聚变:通过发射一个中子形成𬬻-253,或通过发射两个中子形成𬬻-252


随后,这些核素和其他反应产物被引入一个充满气体的反冲分离器中。在这个装置中,磁体通过动量电荷比,将目标核素与其他不需要的产物分开。一旦完成分离,𬬻同位素就会在0.6微秒(1微秒 = 1×10⁻⁶秒)的飞行时间里,沿着装置内的通道移动约3.5米,最后被植入硅探测器中进行测量。


研究表明,在最大束流能量下,𬬻-252的产量最为显著。最终,研究团队共观测到27个𬬻-252离子,其表观半衰期为13微秒。通过先进的检测和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人员发现13微秒的寿命主要归因于𬬻-252的激发态(同核异能态)而基态仅在60纳秒内就发生自发裂变



  意义与展望  


这一结果刷新了已知超重核寿命的下限,比此前记录短了近两个数量级。研究团队指出,正是由于𬬻-252的激发态存在较长的寿命,才使得其基态的短寿命得以被观测和测量。


𬬻-252是最缺乏中子的𬬻同位素。这一发现为改进𬬻裂变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重要数据,同时也为预测富含中子的超重核裂变半衰期提供了参考。这些核素与著名的r过程密切相关,这一核合成过程产生了超过半数比铁重的元素。然而,迄今为止,r过程的超重核仍未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


可以说,这一结果为研究同核异能态、反向裂变稳定性(激发态比基态更稳定)以及超重核同位素边界奠定了新的基准。未来,研究团队计划探索下一元素𬭳(Sg,106号元素)的反向裂变稳定性,进一步合成寿命低于1微秒的𬭳同位素。


#参考来源:

https://phys.org/news/2025-01-rf-shortest-superheavy-nucleus-subsequent.html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8

#图片来源:

封面图&首图:AI-generated image, Pavol Mosat and Khuyagbaatar Jadam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