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封面新闻  ·  铜梁龙马明日开跑!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孩子打人或被打,最好的解决方式是……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7-05 19:38

正文

当孩子打人或被打了,我们在处理的时候,有没有忽略孩子本身对这事的看法?

有没有询问他们当时为什么起冲突?

——鹿妈

文 | 小七老师

来源 | 小七育儿专栏(ID:xqyuer)

我们往往只能看见孩子的行为,却看不见孩子的内心 。

孩子打人了,你烦。

孩子被打了,你更烦。

孩子老抢别人东西,你烦。

孩子被人侵犯,不知道还手,你更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 “吃亏”。

我们一边说着吃亏是福,一边想着,反正我们家孩子不能吃亏。

很多家长说,孩子打别人不好,但是好像比较容易接受孩子打别人(有的甚至窃喜)。

但是老被别人家孩子打,那可就不行了,心理会有一种难言的隐痛。

在孩子的攻击性行为面前,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怎么合理、科学的对待孩子的种种“坏行为”,才能在维护孩子的权益的同时又做到培养孩子的正确社交技能?

我们要思考孩子行为发生的背后原因,而不是只想纠正孩子的“错误”。

为此,我精选了几个典型问题与大家分享。



1

2岁宝宝因为抢玩具打其他小朋友,怎么办?

孩子的2周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完成自我认知,也就是说孩子知道了自己是个独立完整的人,是个有别于他人的人。

所以,孩子的典型表现就是: 自私、粘人、脆弱,很多孩子出现发脾气、执拗的行为。

所以,孩子的所有这些表现,就是宝宝对全世界的“独立宣言”!

好多孩子的物权概念在此时,就表现为对物体、玩具、食品等等的维护和保护。 有时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所以,你在看待孩子的“错误行为(打人)”的时候,要先能明白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想法。

在宝宝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玩具、衣服、食物,甚至于周围环境中的每一个物品都是我的。

而平时在家里呢,我们的年轻父母并没有注意维护和区分物品的归属,没有做好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所以,孩子就本能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除了抢夺,或是叫喊,或是攻击别人。

请大家思考,你眼里的“抢东西”、“任性”的表现,其实是......?

所以你要理解,当孩子刚刚拥有自我认知能力和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之后,一个基本判定,就是全世界都是我的。

所以,孩子抢的,不是你眼里“别人的东西”、“公共财产”,而是他眼里“我的东西”。

记住,2岁到3岁之间这一年,是物权意识建立的关键阶段,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分享。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积极意义的问题。

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

而尊重别人的物品则是一种社会规则,尊重这个规则会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成功顺利地进行社会化。

除了要培养好孩子的物权意识,发生攻击性行为了,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先保证安全

不管是打人的还是被打的,先不要大声呵斥,先分开抱住孩子,确保安全。

2. 被打孩子一方的安抚

打人宝宝一方的家长应该先向被打宝宝的家长致歉和表示安抚。

可以说: “宝宝是想保护自己的玩具,不是想真的弄疼你家宝贝,真的对不起,真是抱歉,添麻烦了。

3. 情绪上接纳孩子,然后区分行为

和宝宝说这样的话: “宝宝,是不是因为别人抢你的玩具,所以你很生气啊?

“你希望他能还回来,是吗?

“妈妈知道你很生气,玩具被抢走是让人很生气。 可是,我们不能打人! 因为打人并不能让玩具还回来,对吗? 你想想怎么才能把玩具要回来呢?

如果孩子自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非常好,如果孩子想不出来你这样引导他: 那妈妈有一个好主意,你想听吗? 你试试拿个小火车去和他交换等等。 这样你在教会孩子自己学会去解决问题。

“我们有什么办法? 还有呢?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是物品交换,还是轮流玩耍? 尝试让孩子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们要先尝试去理解和回应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区分行为的对错,孩子才能接受。



2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对于被打孩子的家长来说,你们的心理已经不是像打人孩子的家长一样是一种烦恼,而是隐含着无助、自责、担忧甚至是隐痛,先给你们一个拥抱。

由中关村二小引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引爆了家长对于孩子攻击行为的强烈关注。

孩子被打后,家长到底该怎么办? 长期以来都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微信文章: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

这篇文章在微信上热传,说明这个观点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

如果你让孩子打回去,孩子就能打回去的话,我想这件事解决起来也就很容易了,也不需要我们在这里讨论了。

另外,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和谐相处才是目的。

孩子被打了家长需要掌握的原则是:

1. 家长不要预判,先了解孩子的内心

孩子被打了以后,往往第一个受不了的是家长。

尤其是那种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家长,会预先判断打人的孩子是要欺负自己家孩子,严重的会认为打人的孩子是恶意攻击,所以对于孩子被打后反应特别激烈,会流眼泪,也特别希望孩子有能力打回去。

如果孩子没有打回去,家长会非常担忧以后总是被欺负怎么办。

而往往孩子不会有被欺负的感觉,就像提问的妈妈说的那样,孩子不还手,也不哭,就是盯着看。

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在经历什么?

你想想,很可能孩子在想这是怎么回事啊? 他想干什么? 孩子是在观察,然后再思考接下来要干什么?

内心完全没有受欺负的感觉,所以家长不要在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正在经历什么的时候,预先把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孩子身上,你会误导孩子。

2. 帮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解决问题

你要先观察孩子的反应,问问孩子他是怎么想的? 他和你不一样。

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孩子觉得没什么,这很正常,没觉得自己被打,受欺负,那你就不要干涉了,让他们自己去玩。

孩子觉得委屈,觉得自己被打了:

那你首先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可以这么说: 宝宝觉得很委屈是吧? 每个人被打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委屈,妈妈理解你,来妈妈抱抱你。

其次要问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以这么问: 你觉得乐乐为什么打你呢? 让孩子说出他的想法。

再次要问孩子他自己想怎么办,他想怎么解决?

如果孩子觉得需要打回去,那你就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和孩子一起找到更好的办法,而不是支持孩子去攻击别人;

如果孩子自己不想打回去,那千万别逼着孩子打回去,而是安慰他,理解他,给孩子力量。

然后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不想打回去: 是安全感缺失导致孩子没有还击的力量? 亦或是孩子天性善良,能理解宽容别人?

否则你以为你在培养他的勇气,其实你是在扼杀他,你要是非逼着一个不能或者不愿打回去的孩子打回去,相当于在让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时间久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了,严重的会让孩子丧失自我。

看过强势的妈妈养出懦弱的儿子的文章吧,想想。

如果孩子自己想出了解决方法,那当然满心欢喜的鼓励孩子去自己解决。

3. 利用这个机会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常说: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 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他知道了。

我相信孩子都是天性善良的,打人等攻击性行为都是由于行为不当或者不会处理情绪导致的,我既不能教育孩子对别人的伤害要忍让,甚至要以德报怨; 也不能教育孩子处处打击报复,得理不饶人,这都不是正确的价值观。

因为被伤害后不反抗,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最初的好恶的判断,让伤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随意被伤害,其实就是一种本能,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会丧失这个本能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体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但也不让人受伤。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铠甲,让他们无处可攻。


4. 防止不被侵犯的两个小办法

告诉宝宝,如果真的遇到有人要来侵犯你,你可以这样做:

  1. 发出尖叫,吓退来者。 很多小朋友不是真正的敌意性攻击,对方的尖叫就能起到震慑作用。

  2. 推开别人,做到自我保护。 假如尖叫没有起作用,保护自己的另一个方案就是推开对方。 我们不去主动攻击别人,但是也要知道保护自己。



3

家有二孩,经常打架怎么办?

家里有了两个宝宝,平衡和调节两宝的亲密关系,是解决他们打架问题的核心。

那两个宝贝家庭该注意哪些基本原则和方法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呢?

  • 第一,养育两个宝宝的四项基本原则:

  1. 给大宝建立自豪感

  2. 规矩和爱并行

  3. 护大不护小

  4. 爱永远不会减少

  • 第二,呵护大宝的四个好方法:

  1. 留给大宝单独时间

  2. 体现大宝的优越感

  3. 让大宝参与孕育二宝

  4. 父母内心的平衡

如果父母能做到以上几点,两个宝宝之间就会非常亲密,偶尔出现一些小冲突也比较容易解决。

当两个宝贝出现冲突时父母需要掌握的两个原则是:

  • 第一、不轻易干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绝大多数情况下,两个宝宝都是能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的,你不需要去干涉,对来求助的宝宝表达理解和安慰,但不要陷入断官司的陷阱。

  • 第二、父母干涉时需要掌握的方法

1. 问孩子原因

和孩子们谈谈: “请你想想姐姐为什么打你? ”有些时候孩子是有特别原因的。

例如,因为自己之前被欺负过,所以要用欺负别人来保护自己,或者是希望引起爸妈或者其他人的关注。

对于被打的孩子,请父母关心孩子的心情。

如果父母发现一个宝宝欺负另一个宝宝是为了引起大人注意,请多给孩子其他方面的关心。

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帮上孩子的忙。

2. 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爸爸妈妈平时要多多引导孩子做换位思考。

平常跟孩子一起看动画、读绘本故事,或者是出去玩的时候,遇到一些情景都可以多问孩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