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选美
《选·美》栏目致力于深度观察评析美国大选,通过追踪选举动态,触摸真实的美国政治肌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选美

林垚:有理由相信万事皆有理由?

选美  · 公众号  · 美国  · 2018-10-30 19:51

正文

欢迎点击上方“选美”,关注选·美公众号


这是选·美的第 1034 篇文章


文章 原载于公众号明白APP(ID:mingbaiAPP  )。


本周四(11月1日)晚八点,明白APP将邀请青年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 林垚做客直播间,为观众带来「美国政治:川普深陷危机还是大受欢迎?」


林垚(yáo),青年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他的名字不好认,于是他戏称自己「林三土」。熟悉他的人习惯地称他「三土老师」,或者直接干脆喊他「土师」。


在国内,人们对于林垚老师的认识大多来自于他的时评文章。这些文章逻辑严密,文风犀利,往往能直戳要点,并且呈现出多重的思考维度。


如果仔细阅读梳理他的文章,则会发现,在各种内容庞杂的现实批判背后,「自由」与「反思」始终是他论述的核心基调,成为了他内在的精神支撑。这一切,源自于他年少时家庭的困顿,与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塑造。


青年学者林垚


知交对面看年华


「月影稍摇乱暮鸦,霜风漫卷咽清笳。霓灯相照好还家。

席上红泥薰绿蚁,门前新雪沒残桠。知交对面看年华。——《浣溪沙》」


2017年3月,美国东部暴雪,林垚在他的个人公众号「林三土」上发布了这篇旧作,以此感怀。


1983年,林垚出生于福建霞浦,这里很少会有美国东部那样的严冬,幼时的林垚也没有更多的闲情逸致伤怀感念,他与父母总是在为生计而奔波。


林垚的母亲在结婚以前是深山里的一位民办教师,父亲曾在部队里当兵。1990年代初,商业大潮席卷而来,林垚的父母双双下岗。熟知林垚的好友北大飞在其文《人原来可以聪明到这个程度》中形容那时的林垚一家:「不得不在底层中寻找出路」。北大飞说,从中看到了:


「社会结构对人的压迫真实存在。」


贫困、压抑,对北大飞这样中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是难以真正想象的,而对于林垚来说却是幼时的家常便饭。林垚在其文《大妹和》一文中,集中爆发了他对于幼时压迫的愤慨。


那时林垚刚上小学一年级,到县城做插班生,和母亲租住在城郊。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妻,心心念念生男丁,却一连诞下五个女孩,三妹和四妹一出生就送人了,只剩下大妹、二妹和新生的五妹,与父母一起挣扎。这对中年夫妻日常活动之一便是暴打大妹,林垚母亲不忍,偷偷将这个孩子接到家里照顾。


林垚不理解大妹的父母,母亲对他说,大妹父母对其虐待,是另一种爱她的方式。彼时,林垚刚读完金庸的《飞狐外传》,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纠葛仍然不明就里。小说与现实,邻居大妹与袁紫衣,亲情与血缘,交织在年幼林垚的心中,久散不去。


多年以后,他再回顾这本小说及与它有关的经历时,他将之形容为一种背叛感。他说:


「原来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包括我最亲近的人,竟然可以如此坦然地扭曲近在眼前的事实,沉湎于共同编织温情脉脉的谎言以为安慰。」


不听话的学生


《飞狐外传》为幼年林垚撕开了生活的温情假面,以至于日后他将这本书罗列为对他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而阅读此书时,林垚才小学一年级,只有六岁。


家庭的困苦并没有阻止父母对林垚的厚望,他们总觉得林垚以后一定能上北大清华,并且为此做了一系列准备,比如训练普通话。福建号称「十里不同音」,村里孩子说话,镇上人都听不太懂。父母生怕林垚以后去了北大清华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于是从小在家里就用普通话与他交谈。为了让林垚受到相对较好的教育,还在小学时,父母便将他从镇上转到了县城读书。


2000年,林垚不负父母的期望,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学。


仅仅17岁的少年骄子令人艳羡,但是在这背后,林垚却为他的「独立之思想」差点付出惨重代价。


据北大飞在《人原来可以聪明到这个程度》一文中描述,当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本意是让考生赞美素质教育的,但林垚却针对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在作文中毫无顾忌地将其痛批一番。当时他的语文老师也参与了高考阅卷,从笔迹上认出了这篇作文,顿时扼腕痛惜,只怪林垚太不听话。


但是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个「不听话的学生」,反而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好学生」。如果一个学生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我们便称之为「好学生」,那么像林垚这种具有强烈批判意识,同时又能取得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我们只能称其为好学生中的「天才」了。


林垚的天才潜质并非只止于此,进入北大后的他更是一路「高歌猛进」。2004年本科毕业后,林垚又继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哲学方向)攻读了哲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关于「形而上学与心智哲学」)。


2007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他接着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政治学系学习政治理论,获得哥大政治学系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之际,林垚进入了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工作,于2014年至2016年间在耶鲁大学国际与区域研究中心担任「全球正义」( Global Justice )项目研究员一职,之后又在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做过一年客座研究员。


2017年,林垚为了照顾当时还在耶鲁大学读书的妻子与小女儿,便从香港离职回到了美国,选择在耶鲁大学攻读一个法律博士学位(JD)。


林垚女儿的画作《我们一家》

图片来源:林垚老师微信公众号「林三土」

关于攻读耶鲁大学法律博士(JD)学位,我们在与林垚老师的交谈中他是这样表述的:


「去年离职回耶鲁照顾孩子,觉得比较无聊,所以顺便到耶鲁法学院再读一个法学博士(JD)。」


在美国,由于律师的专业化程度极高,所以对攻读法律博士学位的要求也是极为苛刻与严格。因此法律博士(JD)与医学博士(MD)一样,均被认为是美国最为昂贵和含金量最高的两个学位。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及其夫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也都在耶鲁大学获得过法律博士(JD)学位。


但是就对于这样一个攻读难度极高的学位,在林垚眼中看来,也只是「无聊」之后的「顺便」读读罢了。


Nuke Option


林垚目前的身份一般被写作「青年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但其在学界被很多人视为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高手。从生物学、哲学、政治理论,再到现在的法学,每个领域都能做到融会贯通。


北大飞在《人原来可以聪明到这个程度》中说:一篇理论评论文章的最高水平,在于是否能够「横扫」一个话题。在他看来,林垚的文章,无疑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北大飞将林垚的文章对于某一领域的意义称为「nuke option」。


在美国政治传统中,「nuke option」可翻译为「核选择」。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这个词最初来源于196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战略选择,表达了一种简单粗暴的选择方式。


直到2003年,美国参议院开始考虑如何打破「阻挠议事法」的僵局时,「nuke option」正式成为一项议会程序。当多数党领导人提出一个程序问题,即只需要一个简单多数来完成对某些事项的辩论时,就会援引这一选择。


2013年,林垚在其新浪博客上发表的《同性婚姻的滑坡》一文,在整个同志圈子,就被当做「nuke option」来使用。在这篇文章中,林垚先从逻辑概念拆解了「同性婚姻的道德困境」,而后从宗教、传统和人类自然需求等几个方面一一批驳了反同人士的观点。


林垚的批判时评,并非为了与人呛声,或是显示自己的才能。更多还是来自于他对世界的反思,以及对于「扭曲价值观」的痛心疾首。


正如他6岁时,母亲的话语与大妹的遭遇,让他思考变态的血缘与亲情的关系。也正如他今天在《上帝与罪恶的关系》一文中,思考上帝全知全能的悲悯与人性恶性循环的矛盾。他说:


「他们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荒谬的信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缺乏,或者拒绝,充分的反思。」


在林垚反思之后,他发现「有理由相信万事皆有理由」背后的毒素之深。大妹的母亲是因为爱她所以虐待她,反同人士是因为「卫道」责任而攻击同志,袁紫衣拯救凤天南是因为他是她的父亲......


因此,他每抛出一个「nuke option」,首先就是要破除「有理由」的迷信。如果我们相信的「有理由」本身无法参透,或者难以被证明,经不起反复思量,那么这个「理由」还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是传统、道德、情谊还是其他诸如此类的人性辩护词,本身就已经陷入自我辩论的循环中,那么它们又如何能够成为人类行为的「理由」呢?


真正应该做的远不止于此


如今,林垚长期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他的思考也更多落脚于美国的现实问题。


2015年,他在国内出版了第一本翻译著作《自由主义与荣誉》(Liberalism with Honor)。此书为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政治科学系教授莎伦·R.克劳斯(Sharon R. Claus)所著,于2002年出版。这本书主要讨论了当代自由主义宪政体制下「荣誉」的含义,强调了「荣誉」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作用。


《自由主义与荣誉》

作者:[美]莎伦·R.克劳斯

译者:林垚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