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不论是脑梗死还是心肌梗死,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CVD),通俗来说就是动脉血管斑块。葛均波院士提出的泛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是主要针对ASCVD这一共同病理生理学疾病群。目前,对于ASCVD我们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抗血小板+调脂,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阿司匹林+他汀。然而,近年来,抗炎治疗被纳入了抗ASCVD治疗的武器库中,但我们却罕有有效药物。秋水仙碱作为经典的抗炎药物在COLCOT、LODOCO2研究中获得了在ACS/CCS患者中的显著疗效,但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两个研究中(CHANCE 3和CONVINCE)均以失败告终,最新的CLEAR研究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未发现秋水仙碱抗炎治疗的显著获益。那么,炎症是否在ASCV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呢?抗炎治疗是否是对的呢?近期,Eur Heart J杂志发表了一项队列研究,也探讨了这一话题。
这是一项对斯德哥尔摩医疗数据中接受C反应蛋白检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成年人的观察性研究(2007-2021年)。在排除与急性疾病或存在影响C反应蛋白升高的药物/身体状况之后,系统性炎症在3个月窗口期内被评估。使用逻辑回归探索C反应蛋白≥2 mg/L的决定因素。通过Cox回归比较C反应蛋白类别在随后的医疗资源利用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住院和死亡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84,399名ASCVD成年人被纳入研究(46%为女性,平均年龄71岁,59%的C反应蛋白≥2 mg/L)。女性、年龄较大的人、肾功能较低、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和近期贫血与C反应蛋白≥2 mg/L的几率增高相关。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与较低几率相关。在平均6.4年的随访中,与C反应蛋白C<2 mg/L的患者相比,C反应蛋白≥2 mg/L的患者住院率、住院天数、门诊咨询和配药次数更高(所有P< .05)。他们还具有更高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率[风险比(HR)1.30;95%置信区间(CI)1.27-1.33]、心力衰竭(HR 1.24;95% CI 1.20-1.30)和死亡(HR 1.35;95% CI 1.31-1.39)。结果在亚组和细颗粒度C反应蛋白类别中一致,对极端C反应蛋白值或早期事件排除后的分析也是一致的。
本研究在8.4万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中发现,去除疾病等极端情况,大约有60%的ASCVD患者存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2mg/L,也就是所谓的系统性炎症水平升高。经过中期6.4年的随访,存在炎症水平升高的ASCVD患者其MACE发生率增加了30%,心衰发生率增加30%,全因死亡率增加了35%。结合不久前在ESC 2024和NEJM同期报导的美国女性30年随访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慢性炎症在ASCVD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中肯定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推测,抗炎治疗也应该是对的,可能是秋水仙碱不对。我们期待未来更多的抗炎制剂能应用在ASCVD患者中,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5/44/4719/7742419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2023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2024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