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游戏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在众多大IP产品、3A大作中,可以让玩家持续投入的游戏越来越少。剥离掉华丽的画面,酷炫的玩法,和热闹的推广后,能支持一款游戏生命力的,最终还是其本质:好玩。
但在市场面前,更多的是用华丽的包装制造一个短暂火爆的产品,也制造出热闹的市场。不过在众多的游戏平台中,也有平台是以游戏性为判断标准来衡量游戏的价值。
如何评价一款成功的游戏?好玩或许不是唯一的标准,用户量、占有率、收入……现在有许多维度在影响它是否成为普世意义上的“成功”游戏,这是商业市场化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背景下,好玩的权重越来越低。
这在于整个游戏市场的变化,不管端游、手游、或者单机游戏,都面临游戏市场人口红利日趋消失,竞争激烈的态势。对头部厂商来说,“大作”开发周期长,费用贵,试错成本高,资本和市场的压力使得他们会选择保守的开发方式,也是市场既有成功案例,或者是系列IP续作。所以我们会发现,Square Enix把《最终幻想》系列开发到了第15代,Rockstar Games也在准备《GTA6》。
如果说KPI的压力限制住大厂的活力,中小游戏开发者面临的环境更加直接,在缺少资金、资源的情况下,要么用短、平、快的产品去跟风,去占领市场,短时间内收回成本,要么挤压出局。但反过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开发方式,又缩短了游戏的生命周期,而大量低劣的游戏充斥市场,使得用户更加倾向大厂同质化的产品,恶性循环下,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市场化没有错,每个人都在追求利润,首先要活下去,再谈游戏本质。但良性的市场里,优质的产品是基础,只有足够游戏的产品,才能吸引优质的用户;优质的用户会反推产品的进化,让其生命周期更长,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而所有人都在追求利润的市场,必然产业结构会出现问题,如现在游戏市场,同质化严重,视觉惊人玩法匮乏的“空洞大作”风行,很大程度限制了市场活力。
当我们在讨论游戏产业结构失衡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人发现这个市场弊端,但限于体量、资源、资金,很难做出根本性调整。事实上,想改变游戏产业的现状,需要整个行业来进行升级。
在之前腾讯的UP 2017上,腾讯推出了WeGame平台,我们发现,WeGame的公布,是建立在腾讯对用户、开发者需求的判断上。首先架构上,平台面向全球的开发者和玩家,双方都能获得立体式服务。而最大的升级也体现在服务上。
对游戏平台来说,提供产品是基础服务,但中国的玩家往往受限于没有本土平台,产品、资讯以及一些个性化的需求长期被忽视。从曝光的消息来看,WeGame提供了一站式的游戏资讯、购买、下载、助手、直播和社区功能,国内的玩家能获得更多本地化的内容,包括优质的汉化、稳定的国服。
不过WeGame方面表示,用户并不只是想要简单汉化这样的本地化需求,更多是多产品形态、游戏体验的更深层次需求。而这恰好也是腾讯的优势,如今TGP的玩家已突破2亿,在这个体量上的用户数据和用户观察,使WeGame对用户在游戏追求、场景、产品体验上的需求有着比较精准的判断。目前来看,WeGame已经提供了一些游戏以外的增值服务,如社交互动,以及多元化的娱乐形式。
而对开发者来说,WeGame服务涵盖了连接玩家、研发支持、发行、销售、汉化以及直播等从生产运营到内容产出的一条龙服务。更重要的是,此次,WeGame把服务中小厂商,独立游戏开发者当成重点。腾讯方面表示,国产游戏和独立游戏是需要环境的支持,包括资源,如用户流量,或者技术上的一些支持。而这也是WeGame提供的服务。考虑到目前游戏开发市场的现况,可视为腾讯为培育游戏多样性而做出的前期努力。
腾讯把WeGame定位为全球游戏玩家和厂商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定位是否真的能贯彻,还需要时间来考验。但目前来看,WeGame的无硬性量化指标要求,无收入指标要求,无用户活跃要求,在没有商业压力的逼迫下,WeGame给国内游戏市场,特别是单机游戏市场,带来的更多是生态上的变化。
对接触Steam的单机活跃玩家来说,WeGame让他们又多了一个获取游戏和服务的渠道,同时竞争性也能保持市场的活跃度;而在国内的市场上,鲜少接触单机的网游/手游用户数量依然很庞大,这些用户需要的是转化的途径和契机。
对开发者来说,WeGame的服务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产品本身,进行更丰富的创新。在WeGame的前身TGP上我们也能看到,TGP也着力引进和推广如《星露谷物语》这样的独立游戏,发售一周突破13万套,平台好评94%,这也证明了独立游戏的潜力。
玩家的迭代和市场的饱和,将会带来行业的升级,从这个角度看,WeGame算是先行者,而在WeGame的推动下,国内是否会逐渐回归到 “内容为王”的游戏生态中或许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关注微信公众号“游戏葡萄”,每天获取最前瞻的游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