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当年第一次遇见您,是在北京海淀的互联网金融博物馆,身处博物馆我当时特别意外:
第一,没有想过国内还有人做这样的事情,能看出来博物馆倾注了您和团队非常多的精力和资源;
第二,后来了解到金融博物馆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馆,觉得特别特别震撼。
提起创建博物馆大家都会认为是国家的事,是什么驱动您一直在做这个事情,而且不断的在各地开更多的金融博物馆呢?
A:
做金融博物馆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玩的事。
我觉得做金融几十年了,当时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参观了美国的金融博物馆,我觉得很震撼。
我觉得一个国家金融的历史能够在博物馆波澜壮阔的展示出来,让所有人能够看得到体验得到,感触得到金融的力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可是中国当时是没有金融博物馆,我们只有一些铜钱、纸币,这些远远看不到历史的脉络。
这样促使我学习西方经验,我参观了很多很多国家的金融博物馆,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010年6月9日,我们在天津创建了第一个“天津金融博物馆”,开馆之后,社会反响特别好以至于很多城市找到我们。
大家普遍认为金融领域的历史没有提炼的空间,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金融层面被大家认知度很低,大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层级是士、农、工、商。
商的地位最低,大家一提到商,基本上都是巧取豪夺,为富不仁,投机倒把等等都和金融相关。
但我们就是把金融历史和金融发展做到现在你看到的中国金融博物馆现在这样的规模。
从几千年的历史看来,大家对金融内心上追求,表面上抗拒。
这样的话,我想我有一种责任感,要把金融对社会、历史、文明正面的力量发掘出来、展示出来。
所以我在天津做出第一家金融博物馆以后,很多人带着好奇心来参观,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对金融有了新的看法。
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并且大家都在肯定我,我马上就“虚荣心”爆棚,于是就有了不同主题的第二家金融博物馆、第三家金融博物馆等等,一发不可收拾。
到现在为止,11个博物馆诞生,而且后边还有很多在筹备中的新的金融博物馆。
在这个过程一开始我并没有考虑到花多少钱,原来以为花点小钱就可以了。
后来发现不是,又要培养团队,还要不断更新,还要产生巨大的社会功能。
这个钱越投越多,我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投一部分初期的费用。
如果把金融博物馆变成事业的话,不是我一个人的能力。
于是我就请了很多很多地方政府的支持,很多商界的朋友,包括宜信也是最早支持我们的。
这样的支持是随着我们博物馆的活动,包括活动赞助等等,我们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多。
慢慢我发现金融博物馆一个全新的工艺行业,而且是一个可以市场化的行业,所以到现在为止,外界对我还是很好奇,因为在大家看来我们的11家金融博物馆从不收门票,全部是免费的,博物馆发展到现在,我们是和政府包括很业界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A:
我们是如何来维持经营呢?
最开始的前五六年当然是我自己在支撑、在维持,但是最近这些年来,应该差不多五年了,我们现金流可以正常运转是因为大量的朋友,越来越多的朋友在支持和赞助,包括政府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了。
从现在开始,最近这几年我觉得博物馆已经进入一个非常稳定的、平稳的发展平台,而且我和我的团队都很有成就感,因为做公益真的比赚钱难的多的多。
Q:
为什么?
难在哪儿?
A:
赚钱这件事儿大家看得很清楚,我们可以计算在经过多少年的艰苦奋斗之后能不能赚钱,各种比例也可以算出来。
公益是没有可计算性的,而且最难计算的是人的期待。
无论我做得多好,还有一大片不满,对我来说最沮丧的是,尽管我什么费用都不收,从来没有任何赚钱的目的,但还是所有人都认为我一定赚钱。
因为我过去曾经做过这么多“赚钱”的事情,把利益计算的很清楚,现在突然干这种事情,一定是别有居心。
Q:
是质疑您有商业意图?
A:
会认为我别有居心,一定会用金融博物馆搞房地产,或者拿它招摇撞骗。
所以这个东西我无法解释,越解释越复杂,那我只能说是天地良心。
抛开这些舆论,我就接着干,这一件事情,我坚持做了十年,慢慢慢慢朋友越来越多,理解我的人也越来越多。
虽然还会有人认为说王巍一定有别的意图,这没关系,因为最重要的是我只在意我自己想做什么。
简单来说,我觉得做的工作的过程很有意义,既调动了自己的乐趣和学习精神,而且“虚荣心”得到满足,这是第一重要的。
其次,我们的事业如果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家给予支持,有了社会效应,那是我意外的收获,这对我是一个加分项。
很多人建议我说能不能做国家级别的金融博物馆,我说我也特别希望是这样。
如果党和政府认为我们的事业有更重要的意义,那对我就是意外惊喜,我现在做出的一点点成绩如果能够对国家有一点点触动的话, 我会更加荣幸。
Q:
您很谦虚,您一直在说首先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A:
确实是这样,我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好玩,必须得好玩。
Q:
我们体会到您是有非常非常强的人生使命感,如果给您自己的这一辈子做一个博物馆,也不知道什么能放进去,可能是物件,可能是照片,可能是回忆,或者场景,您一定会放进这个博物馆的东西,如果至少的三件会是什么?
A:
我觉得我从小到大,接受更多的是批评,大家批评我什么呢?
批评我是个人英雄主义,从小到大都是。
Q:
小时候是怎么个人英雄的呢?
A:
我现在都已经忘了。
首先我是个性很强的人,从小不听话,不听组织的话,所以大家老是批评我,从小学就说我是个人英雄主义。
现在变成一辈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我可能是比较早的学会了90后个性化生存,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是好事。
如果放进博物馆里面,我希望坚持个性的自由,即便在当今社会被大家认为是不合群。
我想我们的社会如果步调都一致,那这个社会就太军事化了。
我希望中国的社会未来是个性非常丰富、自由的社会,这是我愿意放的第一个,个性。
第二个东西,是好奇。
我永远都会尝试新的东西。
我当年插队的时候,也在农村发明各种机械,希望做得轻松一点。
然后到银行里,包括在政府里,我永远是别出心裁,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好奇、探索、学习。
我希望用新的东西来改变,接触新事物,所以头脑非常开放。
今天做金融博物馆也是这样,博物馆本身没有结论只有事实,也不会告诉你到博物馆应该学什么,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到了博物馆之后,可以感受到还有这么多我从来不知道的问题,你回去之后可以去百度搜索这是最主要的。
所以金融博物馆是开放平台,我觉得人生也是开放的,是要有不断的好奇心的。
要放进博物馆第二个东西,我希望是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开放的心态,这是第二。
第三个,就是坚持。
我觉得一旦做了一个承诺以后,我会付出一切努力,接着走下去,绝不产生烂尾,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坚持做下去。
例如我做的并购的事情,二十多年前我把并购这个词创造出来,当时中国还没有并购这个词,原来是叫兼并。
所以,并购是我创造出来的词,当时所有人都抨击我,但我坚持把这个词编成教材,编成行业协会,现在中国并购公会已经上万人了,而且今天并购成为了大的产业。
再例如博物馆也是这样,一开始大家觉得你是骗子,忽悠,但今天看,博物馆已经成立并成型,很重要的是你得坚定的走下去,坚持走下去,不怕任何打击,受任何挫折,熬到底。
内心只要有信念就一定能熬得住一定能成功。
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四十年前,文化革命的时候经济几乎崩溃,一代代领袖,一代代人都有坚定的信念,今后中国一定会走向世界,一定能致力于全球,经过四十年的努力,今天中国已经非常非常强大了。
今天大家对现在的生活还有很多很多不满,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来讲相当的满足,不仅仅是一种满足而是骄傲。
我们这代人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我想核心就是我们的坚持。
总之,就是我希望个性,我希望好奇,我希望坚持。
有些事情我自己会感觉很成功,别人的评价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感觉成功了。
Q:
听了之后我感觉非常震撼。
我看您的材料里面说,您当年是改革开放中国第一批的大学生,后来您到人民银行深造,到各大金融机构就职,也到国外工作,如果回看整个金融历史的话,把您的经历做一个自己对金融理解的博物馆,可以是对您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最震撼的事件,最难忘的时刻等等,您会想起哪些呢?
A:
对我来说,今天中国经济很伟大。
比如中国今天的金融已经进入全球前十,无论是Fintech,阿里巴巴,包括工行、建行,都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大鳄,但是如果让我从正规金融角度来评价的话,我还是持有非常强的反叛态度。
我算是改革后的根红苗壮一代,77届上大学,然后就到了人民银行总行读研究生,今天叫五道口,在中国银行很多都做过,而且我自己参与了这么多的金融业态,我几乎所有业态包括基金、证券、信托、银行,全部干过,我现在还担任很多公司的独董和顾问。
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金融是一个野蛮成长的金融,不是真正的金融,我们目前处于改革开放的形态下,为了追赶全球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一些自上而下的手段,动员所有资源,强制性的再造了一个计划经济体系的金融。
虽然最近十年加入了市场业态,但是核心的微观基础仍然是计划。
包括现在中国做的人事任免,价格制定,包括渠道,还是相当非市场化。
这是我非常遗憾的事情,同时我想这也是下一代需要努力的重点。
我认为今天我们学的金融包括主流学校、大学和现在大学学的金融仍然不是真正的金融。
我们几百万人学的金融,都是学如何在党和国家的立场来监管金融,这是目前所有大学跟研究生学的金融,这只是中国目前需要几十万个人监管,对我来说首先应该学另外三个特性。
我们今天谈金融一般谈三个特性,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这三性剖析来看是解决什么问题呢?
是解决社会安定问题,是解决整个体系运行问题和我们个人无关。
第一,是个人的金融安全,学会如何提升自己的金融安全。
第二,提升个人的理财能力和创造财富能力,第三,去让我们个人快乐生活,这是真正的金融。
我觉得像宜信今天做的金融比较靠谱,是市场化的金融,不是监管的金融,所以我认为对于过去几十年,包括今天,我认为我们的金融企业还是刚刚开始,我们做的很多金融是赶超金融,是计划经济金融,是政府的监管金融,但是老百姓的金融,让我们个人安全幸福快乐的金融还没开始,现在刚刚开始,我觉得是非常有期待。
博物馆也希望做这件事情,也希望一大批客户更多的关心自己,把自己生活解决明白了,把自己的财富做大了,把自己的幸福家庭、幸福人生做好了,这个国家自然就阳光灿烂,否则大家把所有钱集中起来,送到一个体系里,这是巨大风险,这就是为什么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金融风险,我认为最大风险是金融非市场化的风险,非个人化的风险。
这是我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