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化海锋云
化海锋云,为铸就化工强国而努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2 天前  
内蒙古政府办公厅  ·  内蒙古发布能源科技装备创新应用十大典型案例 ·  2 天前  
南方能源观察  ·  《南方能源观察》电子刊上线!订阅方式戳→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能源电力说  ·  河南微电网怎样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化海锋云

拥抱创新驱动新时代,关注饲料添加剂和新材料——基础化工行业2020年度投资策略

化海锋云  · 公众号  ·  · 2019-12-04 12:05

正文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中所涉及的证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证券石化化工研究团队编写,仅面向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证券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证券研究所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证券的客户。

投资聚焦

研究背景

年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内部经济新动能不足,下游需求一般,化工行业业绩大幅下滑。分子行业来看,粘胶、炭黑等上游原材料承受较大压力,而部分偏下游子行业如轮胎和改性塑料等受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出口退税等影响表现亮眼。展望未来,中信基础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折旧摊销已经开始回落,从供给端来看此轮化工行业的产能周期已经迎来尾声,但环保和安全核查对供给端的约束边际或将趋弱,而从需求端来看,金融周期已经向下,去杠杆未结束,需求端对库存拉动力度或将弱于以往,未来经济增长的“质”将远重于“量”。如果未来地产投资驱动的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那么近些年来依靠本土市场需求驱动成长的本土化工企业们在下一阶段将迈向何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我们区别于市场的观点

短期来看,国内通胀受非洲猪瘟影响依旧处于上升通道,高企的通胀制约了政策放松的空间,补库存拐点尚未开启,需求端拉动力度难言乐观。短期内猪肉和替代蛋白价格畸高,刺激生猪和禽类等出栏重量大幅增加,显著增加饲料需求,而近期国内可繁母猪存栏已经环比转正,猪料拐点的出现,叠加禽料快速增长,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需求进入加速回暖期。猪后周期时代建议关注添加剂的投资机会。

长期来看,全球化工行业的竞争已经全面转向专用化学品,未来中国本土化工企业必将迈入以研发和创新为驱动力的创新新时代。我们观察两个维度:一是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以万华化学为代表的一线龙头正在实现专用化学品领域的边界突破,通过多元化转型向海外巨头发起冲击;二是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的企业,即新材料行业的领军力量,随着面板显示、半导体、5G等下游应用场景向国内的产能转移,有望崛起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投资观点

1) 中国化工行业迈向创新驱动新时代,研发驱动成长的各子行业一线龙头将向专用化学品领域继续突破,建议关注中国制造的核心力量万华化学、国瓷材料和万润股份等;

2) 养殖后周期加大饲料添加剂布局,看好需求触底反转,供给格局优化的维生素E行业,建议关注浙江医药和新和成,看好有望受益于反倾销的蛋氨酸行业,建议关注安迪苏,其他关注兄弟科技、花园生物、梅花生物、阜丰集团、亿帆医药、金达威、圣达生物;

5G产业兴起,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加速,关注沃特股份、普利特和容大感光,湿电子化学品关注晶瑞股份和江化微等。

1

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

化工行业短期仍旧承压


2019年前三季度中信基础化工行业受产能增加和增值税率下调等影响实现营业收入10147.2亿元,同比增长 4.0%;归母净利润666.0 亿元,同比下降 17.5%,行业整体净利率为6.56%,同比下降 1.71pct。2019Q3 中信基础化工板块实现收入3553.6 亿元,同比增长6.1%,净利润为190.3亿元,同比下降22.2%,行业整体净利率为 5.35%,同比下降 1.95pct,环比 Q2 下滑 2.15pct。从全行业来看,2019年化工行业业绩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为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中美贸易摩擦,内部经济新动能不足,下游需求一般。而分子行业来看,粘胶、炭黑表现亏损,上游原材料整体表现一般,而部分偏下游子行业如轮胎和改性塑料等表现亮眼。


1.1、供给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趋稳,安全和环保仍是长期影响变量

2019年初至今,江苏和山东等省份化工行业安全事故频发。3月21日江苏响水县天嘉宜化工厂发生特大的爆炸事故之后,4月27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正式通知《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案》获审议通过。提出整治提升的总体目标在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综合运用法治化和市场化手段.依法依规推进,建设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循环发展和产业链完善的绿色安全、现代高端化工产业。后续随着环保税的推行,环保因素对化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将趋于制度化和常态化,而在安全生产整治方面,虽各地退城入园和园区的重新认定工作也一直在推进之中,未来安全将与环保同样成为影响未来化工行业供给端的常态变量。

2016年后国内化工行业剔除炼化和化纤行业之后的整体资产规模的净增长幅度相比2010-2015年大幅下降,且基本上全部为安全环保合规的上市公司所贡献。2019 年前三季度,中信基础化工板块合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801.5亿元,同比增长19.1%。但从包括非上市公司在内的全行业数据来看,化学纤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经过过去两年的持续增长之后开始大幅下滑,截至2019年10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18.60%,同比下滑56.0pct;橡胶和塑料制造业累计增速0.90%,同比下滑4.4pct;而投资规模最大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增速6.60%,同比上升3.8pct,但观察中信基础化工行业的资本开支/折旧摊销的比值开始回落,我们认为化工行业的产能投放周期开始拐点向下。

1.2、需求端:制造业数据仍旧承压

化学品与钢铁和有色金属相似,是制造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下游的主要终端应用领域为建筑材料、汽车、电子材料、家用器具、农业生产材料和能源领域等。大部分化学品全球流通定价,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品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化学品出口国,2019年逆全球化事件加剧,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加剧了全球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而国内化工行业的需求端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尽管上半年国内受益于社融大幅增加和财政支出节奏提前等因素,经济短期阶段性企稳;但从制造业数据来看,作为中上游的化工行业仍承受较大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PMI为49.3%,新订单指数为49.6%,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2%,从业人员指数为47.3%,均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从订货量、库存消耗和用工景气度来看仍处于较低景气区间。

此外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0151.0亿元,同比下降2.9%,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下降25.3%;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6.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滑,利润总额同比上升13.9%,化工行业盈利能力短期仍旧承压。

1.3、行业景气下行,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2018年四季度以来成本端油价高位回落,下游需求转弱叠加贸易摩擦带给出口端的不利影响,化工行业景气度回落,2019年至今多数化工产品价格同比下跌。化工在线发布的中国化工产品价格指数CCPI显示19年初化工品价格短期企稳之后,在二季度之后进入新一轮的下行通道。而在我们跟踪的149个主要化工产品中,仅有32个品种同比上涨;有115个品种同比下跌,且有36个品种下跌幅度超过20%。

而从行业库存来看,目前仍然处于去库存的阶段,以较具有代表性的PE和PP社会库存为例,2019年10月分别同比下滑19.4%和19.6%,环比下滑14.1%和9.6%,仍未出现拐点和补库存的迹象。

2

迈向创新驱动新时代


发展中国家化工企业赶超有两种途径: 第一,从大型的石化装置着手,做大自己,把企业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利润维持在数十亿元,从而有实力逐步往高精尖的特种材料方向发展;第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许多产业如面板、芯片和电动汽车等已经逐步向国内转移,相关产业环节上的企业,可以直接把特种化学品作为主业来追赶,尽管面临的挑战很大,但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目前随着以万华化学和民营大炼化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在石化领域实践成功之后,本土的化工龙头们也将具备与海外巨头相接近的收入体量。如果我国无法再维持地产投资驱动的高增长模式, 那么近些年来依靠本土市场需求驱动成长的本土化工企业们在下一阶段将迈向何方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中国化学品的产值早在2010年就已超过美国并成为全球最大,在2014年超过第二、三位的美国和日本加起来的总和。其中主要的逻辑在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驱动了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向国内的产能转移。而随着工程师红利的集中爆发和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逆袭,逆向开发之后的技术自主化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国内企业完成了对MDI、PC、氯化法钛白粉、蛋氨酸等众多大体量高壁垒品种的突破。但观察我国的贸易逆差,在2018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逆差仍然高达2832.5亿美元,除了资源禀赋导致的3059.6亿美元的油气进口之外,仍需要进口高达780.9亿美元的有机原料及中间体,749.0亿美元的合成材料,370.1亿美元的高端化学品和60.3亿美元的专用设备。一些关键材料领域的产业化规模、产品质量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根据2018年工信部对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结果显示,国内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依旧依赖进口。

从国内进口化学品的细分来看,780.9亿美元的有机原料进口主要是PX、丙烷、苯乙烯、煤炭和天然橡胶等,其中大部分和油气同样由资源禀赋所导致,而PX和苯乙烯等的进口空间将随着本土企业的发力逐渐萎缩;749亿美元的进口合成材料中,初级形态的聚烯烃和乙二醇等的进口同样源自中东和美国的资源外溢套利,此外仍有高达324亿美元的高性能合成树脂、96亿美元的合成橡胶和53亿的高性能合成纤维高度依赖进口。此外370.1亿美元的高端化学品是我国进口的另一个重要领域,这其中除了橡胶制品之外,主要是涂料、油墨、颜料,以及包括粘结剂、单晶硅切片和众多制剂在内的专用化学品。 从对进口的依赖度来看,高性能的合成材料和高端的专用化学品是国内化工行业的短板所在和未来的重点突破领域。

从研发投入现状看本土化工企业崛起的两个方向

坦率地讲,我国化工行业在通用化学品和材料领域也仅是达到美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聚合物革命时代的水平,从我国龙头企业近几年取得的突破来看,碳纤维、芳纶1414、PC、POM、PMMA、PPS这些行业仍处于学习和吸收的阶段,而从进口依赖来看,聚烯烃弹性体(POE)、茂金属聚乙烯(mPE)薄膜树脂、EVA树脂、聚苯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UPE)、尼龙12和氯丁橡胶等一大批关键材料尚未取得真正突破,关键领域的海外技术封锁未见放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本土大部分的化工企业仍将处在技术突破的产品型公司阶段。另一方面,随着海外半导体、显示、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向国内的不断转移,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专用化学品和新材料也亟待突破,这同样需要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巨额的研发投入为保障。中国在基础化学品领域凭借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工程师红利、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绝对的竞争优势,未来全球化工行业的竞争将全面进入专用化学品和终端商品市场的争夺,可以讲未来的竞争就是研发能力的沉淀和积累的竞争,就是研发投入的竞争。 如果我们从两个维度,即研发的绝对投入规模,以及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将那些排名比较靠前的国内上市化工企业列出的话,就会发现他们正是这些年来我们所积极拥抱的优秀公司。


2.1、从研发投入的绝对规模关注本土化工巨头的突破

从研发的绝对投入规模来看 :排名前三十的企业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化工各子行业的一线龙头,这些企业以万华化学为代表,他们依赖本土市场在聚氨酯、染料、钛白粉、聚酯、农药、有机硅、氟化工、磷化工、煤化工、改性塑料、玻纤等一众领域已经构筑了自己的壁垒,通过做大规模,把周期的平均利润维持在数十亿元,才能够通过巨额的研发投入往专用化学品领域进行边界的突破。

以万华化学为例,公司已经在MDI行业奠定了自己的绝对核心竞争能力,而近些年除了在石化领域切入碳二和碳三业务,以完善自己的聚醚产业链之外,公司依靠研发在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品领域取得成就同样让人瞩目,不仅在HDI、TPU、改性MDI和TDI等领域基于异氰酸酯的积淀取得突破,更是潜心十余年,成功的完成了光气法PC、异丁烯法MMA、SAP等先进材料的工业化,此外IPDI、IPDA、聚醚胺、尼龙12和柠檬醛等众多自主研发的精细化工品也将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而万华化学仅是中国化工企业成功崛起的一个典范,未来我们将看到一大批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本土企业迈向世界舞台。


2.2、从下游应用场景向国内转移看中国化工行业隐形冠军的崛起

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排名前三十的企业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新材料行业中最优秀的一批企业,尽管后发国家一开始就从专用化学品领域取得突破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但是随着面板、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向中国的全面转移,这些处在产业链各个环节、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投入意愿的新材料企业有潜力凭借在细分领域的突破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超越海外竞争对手的隐形冠军。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近几年日本化工上市公司的整体营收增速持续放缓,而且从2013-2016年连续经历了四年的负增长,除了那些多元化发展的头部企业因全球经济周期而导致营收增速不尽如人意,那些排名靠后的中小企业的销售增速在2013年后也明显陷入停滞,我们统计了2018年营收排名31-169的这些中小日本化工企业,发现他们虽然作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2018年的整体营收也仅仅取得了6.8%的个位数增长。而如果我们观察他们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即那些以研发为导向的符合中国制造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市值化工上市公司,就会发现伴随这些日本中小企业增长停滞的是中国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企业的快速增长。尽管这些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中国企业并不是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代表,但是至少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海外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波及了产业链的纵深各个方向。

3

关注猪后周期带来的饲料添加剂投资机会


非洲猪瘟逐渐企稳,存活率上升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我国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疫情,2019年4月,海南省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仅8个月时间就蔓延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区市。随着各类防控手段稳步推进,目前,非洲猪瘟疫情逐渐平稳,北方部分猪场开始复养,规模企业已实现较高的存活率,有利于存栏量的回升。

国内可繁育母猪存栏量止跌回升,拐点已现

1)可繁育母猪存栏量止跌回升,拐点已现 :2018年4月国内可繁育母猪数量3369万头,随后开始持续下跌,至 2019年9月国内可繁育母猪数量1913万头,环比下跌2.8%;2019年10月,可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0.6%,这也是2018年4月份以来,可繁母猪存栏环比首次增长,拐点已现。

2)全国规模养猪场生产持续较快恢复: 10月份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5%;可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7%。规模猪场生猪存栏和可繁母猪存栏已连续两个月环比增长。

3)全国生猪存栏降幅进一步收窄: 2019年9月国内生猪存栏量1.92亿头,环比下跌3.0%, 2019年9月国内可繁育母猪数量1913万头,环比下跌2.8%;2019年10月,生猪存栏环比下降0.6%,与8月份、9月份相比,分别收窄了9.2和2.4个百分点。

4)全国生猪生产恢复面不断扩大 :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生猪恢复比较快,西南、华南地区产能下滑也趋缓。黑龙江、陕西、河南、吉林、山东、安徽等12个省份生猪存栏止降回升,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江西、湖北等17个省可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部分省份环比增幅超过10%。

此外,还有部分生猪养殖企业将三元母猪转为可繁母猪,母猪潜在产能快速增加。可繁母猪数量有望环比逐步改善,进而带动生猪存栏量逐步回升,对上游饲料需求形成支撑。

生猪价格畸高,刺激养殖热情,提升出栏重量,利好饲料消费

随着非洲猪瘟的蔓延,生猪存栏量下滑,供给偏紧,国内三元生猪价格从2019年年初的11.31元/公斤上涨至2019年10月底的36.41元/公斤,这一价格相比年初价格上涨超过220%,同比2018年同期价格上涨达到160%以上,生猪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猪粮比以及生猪养殖利润也在迅速增长,从年初至今,生猪养殖利润已从47元/头上涨至3080元/头,相比年初增长了64.5倍,猪粮比(生猪价格与玉米价格之比)也从6.91飙升至21.4,增长了2.1倍。价格、猪粮比和盈利历史高位,刺激养殖热情,各规模企业纷纷调高未来几年生猪养殖目标。由于生猪价格维持在历史高位,且由于乳猪需要5-6个月的养殖时间才能长成出栏,在生猪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情况下,单头生猪体重增加,农户收入减去饲料成本增加,出栏重量逐渐上升,将增加饲料需求。之前生猪出栏100公斤左右,目前体重逐步增加至150公斤左右,单头猪料增加接近60%。按照农村农业部公布数据,目前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约增加15公斤的肉产量。

猪肉价格的迅速飙升,推动了其他蛋白产品的替代,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10月份,全国累计肉鸡出栏同比增长15.5%。与猪出栏体重增加的逻辑相同,禽类价格高企,单只体重增加有利于农户利润增加,从而增加饲料需求。此外猪肉价格畸高,同样利好水产、反刍动物消费。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工业饲料统计监测,2019年上半年禽、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产量分别为5149万吨、850万吨和509万吨,禽、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同比分别增长11.5%、4.4%和4.2%。农业部公布饲料数据,2019年9月份猪料环比增长10%,仔猪12.7%,母猪8.7%,育肥猪9.1%,饲料产量止跌回升,叠加禽、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增长,饲料添加剂行业需求端向好。

步入猪后周期,饲料添加剂行业同时具备量和价的高弹性

生猪价格畸高,无疑将推动养殖热情,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唐人神等多家上市企业上调未来几年生猪出栏量,大量资本开始布局规模化养殖,随着规模化养殖项目的逐步推进,可繁育母猪和生猪存栏环比止跌回升,行业最差的时间或已过去,存栏有望逐步回升。步入猪后周期,将带动饲养相关产业链需求上升。而添加量最小的饲料添加剂行业如维生素和氨基酸,配方用量相对固定,成本占比低,下游价格敏感度低,同时具备量和价的弹性。

饲料添加剂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能源化工、基础化工和农业,原料如异丁烯、乙炔、玉米等。产业链下游为养殖业,属于第一产业,需求相对刚性,但在非洲猪瘟等极端情况下,需求波动大。近期饲料添加剂供需关系的主要矛盾是非洲猪瘟带来的需求下滑,因此,可繁母猪存栏量的止跌回升有望改善饲料添加剂的需求低迷,随着生猪数量的止跌及未来仔猪的大规模增加,饲料添加剂行业有望向上发展。

存栏环比止跌回升,饲料产量止跌回升,饲料添加剂行业向上,建议关注维生素和氨基酸板块。建议关注浙江医药、新和成、安迪苏、兄弟科技、花园生物、梅花生物、阜丰集团、亿帆医药、金达威、圣达生物。

3.1 需求回暖叠加行业格局变革,维生素E价格进入上行趋势

维生素E在需求端回暖的同时,叠加供给端行业格局的变革,并受到关键中间体供应不足的影响,供给逐步收紧,看好后期维生素E价格。

维生素E行业格局变革

能特科技与DSM在2019年8月20日完成工商登记交割,将旗下维生素E生产公司益曼特健康产业75%股份转让给帝斯曼。2019年8月27日,DSM公告能特科技2019年9月起停产改造,改造时间将持续至2020年3季度。改造完成后,DSM将负责维生素E成品的销售,能特科技享受利润50%分成。全球维生素E格局转变为DSM-能特科技、BASF、浙江医药、新和成的寡头格局,能特科技从行业的搅局者,变成了行业格局的维护者,行业格局回到2008-2012年维生素E大牛市的起点,各家心态有望从价格战转变为行业协同,确保行业有较好的利润率。行业格局变动对行业供需关系影响尤为深远,影响持续时间长,此次行业整合对行业影响深远。

间甲酚供给不足,维生素E供给偏紧

目前维生素E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技术路线均是通过两个关键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发生环合反应生成。其中三甲基氢醌主要有间甲酚法、氧代异佛尔酮法以及对二甲苯法三条路线,维生素E各家企业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目前间甲酚供给偏紧,三甲基氢醌再次成为制约维生素E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间甲酚进口依存度较高,国际主要生产企业为欧盟朗盛、美国沙索和日本三井,国外产能占到全球产能的70%,国内生产厂家有安徽海华,东营海源和安徽时联等,国内间甲酚2018年产量7200吨,进口量6641吨,国内表观消费量在14000吨左右,安徽海华产能8000吨,另有10000吨产线即将投产,东营海源4000吨产能。

国内企业如安徽海华实现间甲酚国产化突破以后,间甲酚国内进口年度均价2013年以来下降明显,17年以来由于国内环保收紧,供给收缩,环保成本上升,国内间甲酚价格上涨后带动进口间甲酚价格上涨。19年以来,由于欧盟朗盛装置出现故障,产能受限,进口量下滑,进口价格大幅上升,据feedinfo报道,朗盛间甲酚工厂需要到2020年上半年才能回到正常状态。国内市场间甲酚快速上升,推动维生素E成本上升。

间甲酚供应紧张,对各家企业影响情况也是不一。DSM受到影响最大,DSM间甲酚主要来自欧洲的朗盛,受间甲酚供应不足的影响,DSM预计2020年一季度欧洲工厂维生素E产量将下降20-25%,并不排除影响至2020年二季度。国内企业,北沙制药因三甲基氢醌供应短缺而限产。浙江医药间甲酚主要来自安徽海华,少量进口,影响较小。新和成拥有三甲酚和氧代异佛尔酮两条路线,山东基地主要为氧代异佛尔酮路线,供给不受影响,且成本不变。

供需偏紧,维生素E价格有望上涨

影响维生素E价格的主要因素来自供需关系的变化,维生素E下游主要为饲料行业,属于第一产业,需求相对刚性稳定,但在非洲猪瘟等极端情况下,需求受到影响较大。过往的饲料添加剂行情大多来自供给的影响,今年三季度饲料添加剂供需关系的主要矛盾是非洲猪瘟带来的需求下滑,因而三季度维生素E价格出现回调。随着国内生猪和可繁育母猪存栏量止跌回升,出栏重量增加以及禽类等饲料的增长,带来饲料消费量的增加,利好维生素E消费,叠加供给端行业格局的变革,并受到关键中间体间甲酚供应不足的影响,DSM和北沙限产,供给收紧,偏向紧平衡,近期市场价格上涨,考虑能特科技停产时间较长,看好后期维生素E价格。

维生素E价格向好,有利于增厚相关公司利润。建议关注浙江医药和新和成,其中浙江医药拥有20000吨维生素E油产能,维生素E粉每上涨10元/千克,有望增厚利润3.01亿元;新和成公司拥有20000吨维生素E油产能,维生素E粉每上涨10元/千克,有望增厚利润3.01亿元。


3.2、反倾销影响国内行业格局,蛋氨酸价格有望上涨

寡头集中与激烈竞争并存的蛋氨酸行业

蛋氨酸行业集中度高,同时行业内企业高度竞争,具有寡头集中与激烈竞争并存的特点。蛋氨酸行业具有规模化和一体化的特点,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另一方面,蛋氨酸生产工艺的复杂性,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寡头真正全面掌握了成熟技术,较高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阻碍其他企业的进入,蛋氨酸行业成为巨人之间的游戏。

全球蛋氨酸行业有赢创、安迪苏、诺伟司、住友、紫光、希杰、伏尔加、新和成八家生产商, 2018年赢创、安迪苏、诺伟司和住友四大寡头拥有全球84%的产能。

近年行业出现韩国希杰、宁夏紫光、新和成等新进入者,新进入者产能相继释放,行业原有巨头希望通过产能扩张,打造规模优势,行业产能增长迅速,2017-2019年分别有5、16、20万吨产能投放,2020-2022年预计分别有10、18、15万吨产能投放。2018年全球蛋氨酸市场需求133.8万吨,蛋氨酸全球年需求增速5%-6%,年需求增量达到8万吨左右,能够消化10万吨左右的新近产能,近年产能增速大于需求增量。

国外蛋氨酸寡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部分蛋氨酸生产装置建成时间较长、装置老化,开工率不足,寡头企业扩产,一方面是调整全球布局,靠近新兴市场,另一方面是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原有工厂的开工率,实际有效产能低于理论产能,同时考虑到新进入产能的规模和速度,新增产能推迟生产或延期取消等不确定情况时有发生,进入速度通常慢于规划,2019年4月,诺伟司宣布取消12万吨产能建设计划,2019年10月日本住友宣布关停2万吨生产线,行业产能竞赛有望暂停,需求/产能比例未来几年处于持平状态,行业格局改善出现曙光。

赢创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长短影响短期蛋氨酸价格

目前蛋氨酸生产工艺有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韩国希杰是唯一使用发酵法生产蛋氨酸的公司。目前全球主要厂商均采取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按反应中间体的不同又可分为氰醇法和海因法。蛋氨酸工业生产使用的硫化氢 (恶臭)、氢氰酸 (易挥发、剧毒)、丙烯醛 (刺激性气味、有毒)以及产品液体蛋氨酸 (臭味)等属于易燃、易爆、剧毒、恶臭物质,其性质决定长距离运输困难、物流成本高,必然要求装置一体化,即要求园区内主、辅生产装置齐全,中间体基本自给。一体化对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某一环节装置出现故障后,会导致整个工厂停产情况发生。

2019年11月13日,赢创宣布其位于安特卫普的蛋氨酸工厂遭遇不可抗力。由于氢氰酸装置出现故障,赢创位于安特卫普的两家蛋氨酸工厂临时停产,两家工厂主要生产固体蛋氨酸和Met-Met虾蟹专用蛋氨酸,总产能为23万吨。赢创蛋氨酸装置分别位于安特卫普(比利时)、韦瑟灵/科隆(德国)、莫比尔(美国亚拉巴马州)和新加坡,总产能73万吨,其装置均为一体化配置,因而对全球其他装置没有影响。公司将尽快进行维修过程,短期主要通过库存来应对停产。受赢创宣布不可抗力的影响,国内蛋氨酸价格出现上涨。短期蛋氨酸价格仍取决于停产时间长短。

反倾销是近期蛋氨酸价格的重要影响项

蛋氨酸工业集中度高,产能集中在8家生产商的14家工厂,单个工厂产能占全球产能的3-10%以上。一旦某个工厂长时间检修或者突发性事件,极易造成短期内供需失衡,价格巨幅波动。2009年至今,固体蛋氨酸价格经历了2次较大的波动:第一次是在2009年,法国罢工等引发供应紧张,价格出现上涨。第三次是在 2014年-2015年初,紫光由于环保问题停产;美国蛋氨酸中间体工厂出现事故导致诺伟司停产;进口厂家对国内第二季度市场需求判断不乐观导致供应缩减,加上通关延迟,造成蛋氨酸供应紧张,导致蛋氨酸价格创历史新高,上涨至100元/千克,由于需求相对刚性,在100元/千克仍有一定的成交量。近年来,由于蛋氨酸产能持续投放,蛋氨酸新进入者均为国内企业,国内蛋氨酸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处于下跌趋势,价格跌至10年以来的价格低位。

从国内蛋氨酸市场看,1995 年至 2018年,中国蛋氨酸进口量增长 645.53%,年化增速为 9.12%。在2012-2018年国内蛋氨酸产能逐渐释放的背景下,国内蛋氨酸进口量增加,一方面是国内养殖业发展带来的需求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跨国企业希望加大进口量维持市场份额,国内供给过剩,国内成为全球蛋氨酸竞争最激烈的区域。

2019年4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宁夏紫光申请对原产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日本的蛋氨酸反倾销调查,2018年中国进口三国的蛋氨酸占总进口量的76%,主要涉及赢创位于新加坡、住友在日本以及希杰在马来西亚的蛋氨酸生产基地。国家商务部在2019年10月10日召开蛋氨酸反倾销听证会,预计在2019年12月初有望宣布初裁决定。

蛋氨酸价格从9月起逐渐止跌回升,现阶段价格涨至20270元/吨,相比九月初17090元/吨价格上涨18.6%,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厚蛋氨酸企业下半年利润,后期价格走势需进一步关注蛋氨酸反倾销初裁结果,若反倾销初裁成立,利好蛋氨酸价格的同时,也会加速蛋氨酸的进口替代,利好国内蛋氨酸生产厂商。建议关注安迪苏和新和成,其中安迪苏为全球第二大蛋氨酸企业,拥有蛋氨酸产能48万吨,价格每上涨1000元/吨,有望增加净利润3.27亿元;新和成拥有蛋氨酸产能5万吨,10万吨蛋氨酸产能有望20年上半年投产,价格每上涨1000元/吨,有望增加净利润0.38亿元。

4

新材料:5G兴起、国产替代加速


4.1、5G商用,Low Dk/Df材料需求大增

5G通信采用更高频率的信号,比4G通信有更高的带宽和传输速度,目前美日韩等国采用频率更高(24250-52600MHz)的毫米波来实现5G通信,而中国等国家采用450-6000MHZ的频率来实现5G通信,正因为信号的频率比4G更高,5G通信有低延时、高速度的主要特点,从4G向5G进化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和有线互联网的彻底融合。

在5G的商用化方面,以华为为首的中国科技企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商用元年,走在世界前列。5G通信的频率比4G高,其波长比4G信号短,穿越障碍物的能力更弱,在信号的接受、传输当中,需要更多的Low Dk(介电常数)/Df(损耗因子)材料以此来降低信号的损耗。5G信号的传输距离短,意味着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才能保证5G信号的传输,据估计5G通信的基站数量将是4G基站的2倍以上,Low Dk/Df新材料的市场规模据估计将突破万亿。

5G相关新材料的分类:基站端和手机端

基站端涉及的新材料主要有天线用PTFE、天线振子用LCP等,芯片端的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碳化硅等,PCB高频覆铜板用PTFE,滤波器用陶瓷,等等。

手机端首先是外部手机背壳,需要让5G信号有更好的通过性,因此去金属化将是大势所趋,从目前来看有三种解决方案,都可以实现国产化:玻璃、陶瓷、塑料复合材料(PC+PMMA),需要综合考虑美观度(视觉和手感)、耐磨性能、抗摔性能、散热性能、介电常数、电磁屏蔽效应(5G信号通透性)等参数,塑料复合材料的弱点在于耐磨性能和散热性能比较差,美观度(尤其是手感、质感)也很难与其它两种材料媲美;玻璃总体上看具有比较好的综合性能,也是苹果(apple)手机选择的解决方案,只有抗摔性能需要改进,散热性能一般;纳米氧化锆陶瓷,综合性能最优,6个性能指标表现都比较好。

其次5G手机内部主要是软板的大量使用。为了实现Massive 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及信号高频高速的传输,5G手机内部将不止一个天线,这就要求内部有更高的小型化和整合度,天线、射频器件、扬声器、摄像头等等器件都将直接与软板整合在一起,然后与主板相连,因此5G手机内部将更多的运用软板。传统的FPC电路板基材主要是聚酰亚胺(PI),而5G通信用软板需要适用于高频信号的传输,目前的解决方案指向LCP材料。LCP(液晶聚合物材料)优点如下:低损耗(频率为 60GHz 时,损耗角正切值 0.002-0.004),灵活性,密封性(吸水率小于 0.004%)。正是基于以上优点, LCP 材料非常适合用于制造高频器件。

目前国内企业在LCP、PTFE薄膜、5G感光油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随着5G通信的兴起,这些材料的需求有望爆发。

LCP:超级工程塑料,5G领域领用广泛

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是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相态存在的高分子,与其他高分子相比,它有液晶相所特有的分子取向序和位置序,与其他液晶化合物相比,它又有高分子量和高分子化合物特性。这些特征赋予高分子液晶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低膨胀系数、低成型收缩率、低密度、良好的介电性、阻燃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等一系列优异的综合性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塑料,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光通信、汽车、机械、化工等等领域。

LCP按着介晶基元所在的位置可以分为主链型和侧链型,介晶基元大多由芳环(苯环)构成,主链型LCP有聚酰胺类、聚酯类、聚醚类、聚噻唑、聚唑咪等,侧链型LCP典型的有聚异氰酸酯类、聚偶氮类、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丙烯酸酯类等。按着液晶态形成方式,LCP分为溶致型LCP(LLCP)和热致型LCP(TLCP),作为工程塑料用途的LCP基本是TLCP,生产企业一般按着变形温度将TLCP分为三型:I型的热变形温度在300摄氏度以上,II型的变形温度在240-280摄氏度,III型的变形温度在210摄氏度以下。I型TLCP的基本结构主要为对羟基苯甲酸(HBA)、联苯二酚(BP)及不同比例的对苯二甲酸(TA)/间苯二甲酸(IA)引出的单元,代表产品有索尔维的Xydar和住友的SimikaSuper;II型TLCP主要结构为HBA和6-羟基-2-苯甲酸(HNA)引出的单元,代表产品有泰科纳的Vectra;III型主要为HBA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引出的单元,代表产品为尤尼奇卡的Rodrun。

LCP的合成方法有缩聚反应、均聚反应、接枝反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缩聚反应。TLCP由于是硬棒状刚性分子,溶解度小、熔点高,合成的困难较大,特别是对于高相对分子质量的 TLCP,必须采用两步反应:第一步是均相的溶液聚合或熔融聚合,得到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酯,第二步是在所在聚酯熔点以下的温度进行固相缩聚。

LCP的工业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70年代,杜邦(Duponnt)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高分子液晶进行了研发,1959年推出了低分子量的芳香族酰胺液晶,1963年又合成了全芳香聚酰胺,并制成阻燃纤维Nomex,1972年研制出强度优于玻璃纤维的超高强、高模量的Kevlar纤维。到此为止,工业化的LCP都是溶致型LCP,从此之后,高分子液晶的研究从溶致型转向热致型,目前全球TLCP的主要生产者有美国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比利时索尔维(Solvay)、日本宝理塑料、日本住友化学等,这四家公司占据了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

TLCP在电子电气、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数据和预测,2014年全球的TLCP需求量为5万吨,其中中国的需求占全球的46.1%,不考虑5G通信的带动,预计2020年全球TLCP的需求量为8.2万吨,市场空间达到13亿美元左右。在TLCP的下游消费结构中,电子电气领域的高速连接器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占市场总额的81.5%

5G通信兴起后,由于其良好的介电性能,LCP在5G中的应用场景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站天线核心器件天线振子,目前主要是PPS;手机以及基站服务器中的高速连接器,目前主要是LCP和尼龙;手机软板天线,目前主要是MPI和LCP。前两者对LCP的需求我们估计在万吨量级,软板天线对LCP的需求我们估计在百吨量级,但附加值极高,IphoneX的单根LCP软板天线价值为4-5美元,5G通信的MIMO技术要求增加手机中的天线数目,5G手机中的软板天线价值将更大。

PTFE薄膜:塑料之王,介电性能最佳

聚四氟乙烯(PTFE)是最常用的氟聚合物,在国内它占到氟聚合物的70%以上的市场规模,在全球它也占到整个氟聚合物市场45%的份额。它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强密封性、高润滑不沾性、电绝缘性、抗老化、耐温优异等性能,被称为“塑料王”,在化工、机械、电子、电器、竣工、航天等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PTFE很早就实现了国产化,并实现净出口,早在2015年我国的PTFE产能就超过了10万吨达到10.8万吨/年,产量达到8.7万吨,主要生产企业为山东东岳、中昊晨光、大金氟化工、巨化集团、江苏梅兰、江西理文等企业。目前我国PTFE产能结构性过剩,低端牌号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而高端牌号还是较为缺少,需要进口。

PTFE是典型的Low Dk/Df材料,其介电常数Dk为2.1、损耗因子Df为0.0004,全面低于环氧树脂、PPO等材料,甚至低于LCP。在5G中的应用场景主要有同轴线缆的绝缘层和PCB高频基材。印制电路板(P C B)的主要性质由其基材决定,目前普遍使用的PCB基材是聚四氟乙烯(PTFE)及碳氢化合物树脂,聚苯醚改性环氧树脂、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也有部分应用。聚四氟乙烯板一般用聚四氟乙烯树脂常温压压模成型,再经烧结、冷却工艺制成,其技术难点在于致密度、均匀性。

感光油墨:5G通信要求使用低损耗感光阻焊油墨

PCB感光油墨是指用来将电子线路图案转移到PCB板上或者保护PCB板上线路防止其被刻蚀的成膜物质,按着其用途可以分为感光线路油墨和感光阻焊油墨。随着PCB板持续向高精密、高集成、轻薄化方向发展,对感光油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到了5G通信,要求PCB板采用高频覆铜板,同样地,现有PCB阻焊油墨在高频段的损耗也无法满足要求,为此需要开发5G高频段下低损耗感光阻焊油墨。

感光油墨的下游行业是PCB板行业,其需求直接受下游PCB板行业发展的影响。目前全球主要PCB制造区域有中国、日本、台湾、韩国、美洲、欧洲等,其中中国大陆是全球最重要的PCB市场,早在2012年中国的PCB产量就已经超过全球60%的占比。目前中国PCB的产值估计已经超过300亿美元,感光油墨的产值大约为PCB行业的3%,因此国内感光油墨的产值在9亿美元左右。

感光油墨还处于进口替代的进程当中,国内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全球PCB油墨市场的主要生产商有日本太阳油墨、TAMURA制作所、容大感光、广信材料等公司,《国产印制电路油墨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国内PCB油墨市场上外资企业约占市场的36%,外商、港商及台资企业约占18%,国内私营企业约占42%,研究型企业约占4%,国内企业占据份额已经将近50%。

4.2、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加速

集成电路是与原油并列的最大进口产品,本土扶持政策发力。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品贸易逆差连续三年超过1600亿美元,进口额达到2601亿美元,已经连续5年超过2000亿美元。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一系列促进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得到颁布,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成立专项国家产业基金,之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募集了超过1300亿资金来扶持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已经投资的公司包括紫光集团、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艾派克等半导体产业链公司,现在二期基金也已经于2019年10月份正式成立。而在《中国制造2025》中则明确制定了目标到2020年我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到2025年自给率要达到50%。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无疑给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带来巨大机遇。

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断壮大,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行业。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总额达到3609.8亿元,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产业的销售额分别为1302亿元、883亿元、1394亿元,产业结构更趋平衡。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激励下,2015年众多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企业实力角度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海思半导体已经成长为全球第6大设计企业,紫光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后,企业规模快速壮大,成为全球第10大设计企业。

中国成为未来12吋晶圆厂新增产能主要建设地。据ICInsights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球量产的12吋(300mm)晶圆厂总共是95座,已经占据全球晶圆产能的63.1%,预测到2020年将增加至68%。中国在国内产业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投入集成电路产业的资金大量增加,未来几年一直到2020年中国将是12吋晶圆厂新增产能的主要投放地,在目前已经确定兴建的19座晶圆厂中就有12座在中国,可以说晶圆制造产业正在向国内转移。

国内晶圆制造的发展必然将促进相关上游电子化学品的国产化进程。芯片的制造包括前期硅片的制造、硅片的清洗、光刻、离子注入、蚀刻、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物理机械研磨(CMP)、后续的封装等,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包括固态(如硅片、靶材、抛光垫等)、湿电子化学品(各种高纯试剂、光刻胶、抛光液等)、高纯气体(通用气体和特种气体,完成离子注入、CVD、蚀刻等)。虽然8英吋及以上晶圆制造用电子化学品大部分还是被国外企业垄断,但随着国内晶圆制造厂的兴起,国内半导体晶圆制造用电子化学品还是取得了不少突破,未来突破还将继续,比如上海新晟等企业在单晶硅片领域取得突破,江丰电子等在金属靶材领域取得了突破,晶瑞股份等在湿电子化学品G5等级的双氧水、氨水、硫酸取得了突破,安集科技在抛光液取得了突破,等等。

湿电子化学品:纯度要求高,G5等级双氧水、硫酸取得突破

湿电子化学品主要包括通用的超净高纯试剂和复配功能性化学品。超净高纯试剂是控制颗粒和杂质含量的电子工业用化学试剂,按照性质可划分为酸类、碱类、有机溶剂类和其它类;复配型化学品有混酸、显影液、剥离液、清洗液、刻蚀液等。

湿电子化学品主要用于半导体、光伏太阳能电池、LED 和平板显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清洗、蚀刻等工艺环节。通用型的超净高纯试剂在应用时要求纯度高:半导体中集成电路用超净高纯试剂的纯度要求最高,基本集中在SEMI G3、G4 水平;分立器件对超净高纯试剂纯度的要求要低于集成电路,基本集中在SEMI G2 级水平;平板显示和LED领域对于超净高纯试剂的等级要求为SEMI G2、G3水平;光伏太阳能电池领域一般只需要SEMI G1 级水平。

复配型的功能性产品是满足制造中特殊工艺需求的配方类化学品,是在单一的高纯试剂基础上,加入水、有机溶剂、螯合剂、表面活性剂等混合而成的化学品,主要包括显影液、剥离液、蚀刻液、稀释剂和清洗液等,对产品功能性要求较高,需要有较高水平的配方工艺。

湿电子化学品的工业生产,核心技术包括提纯、配方和检测分析技术,其中配方主要针对复配型产品(功能性产品) :提纯技术主要有精馏、蒸馏、亚沸蒸馏、等温蒸馏、减压蒸馏、升华、气体吸收、树脂交换、膜处理等,不同的提纯技术适应于不同产品的提纯工艺;配方需要企业有丰富的经验,通过不断的调配、试验、试制及测试才能完成,甚至还需要对客户的技术工艺进行实地调研,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功能性产品的研发;检测分析技术是湿电子化学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可分为颗粒分析测试技术、金属杂质分析测试技术、非金属杂质分析测试技术等。

国内技术整体上还落后于国际,但本土化已成为趋势 。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当今世界集成电路水平已由微米级(1.0μm)、亚微米级(1.0~0.35μm)、深亚微米级(0.35μm 以下)进入到纳米级(32~22 nm, 16~14nm,甚至是12~10nm)阶段,目前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技术研发已进入7nm 阶段。为了匹配集成电路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大超净高纯试剂领先企业也在技术工艺上不断实现突破,国际上制备G1到G4 级各种不同等级湿电子化学品的技术已经走向成熟,目前已开始向更高技术等级的产品发展。

目前我国1μm工艺技术用的化学品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实现了国产化;0.35μm 技术用化学品也实现了规模生产;0.18μm 技术用化学品已经完成了研究工作。目前为止,国内技术领先湿电子化学品企业的部分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G3 标准,并已开展G4 标准的研发工作。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湿电子化学品技术水平要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仅有少数部分技术领先的企业具有技术突破的经验和能力,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快速增长,本土化配套已成为重要趋势。

双氧水和硫酸是晶圆厂湿电子化学品消耗量最大的两个品种,据估计每万片12吋晶圆消耗的双氧水量在80吨左右,初步统计到2019年国内12吋晶圆的月产能将新增93.5万片/月,总产能达到160万片/月,高纯双氧水的总需求将超过15万吨/年,高纯硫酸的需求也将超过15万吨/年。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