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全国广电系统有多位代表委员参会,他们来自广电战线各个岗位,带着各自的议案、提案为广电如何更好服务大局、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健康发展发光发热。
两会开幕前夕,本公众号对相关代表、委员进行了专访,了解他们的履职实践,倾听他们的见解思考。自3月5日起,本公众号陆续推送采访相关代表委员的稿件。
受访委员:吕涛,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用好全方位的资源技术力量开展好中华文化“出海”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国家广电智库”记者专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制片人吕涛。
谈到如何运用好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履职尽责,吕涛委员介绍,今年是他第二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一年来共履职38 次,基本每月都要参加双周论坛、专题调研等活动,重点思考的是平衡好自己全国政协委员所属的侨联界别还有北京市人大代表等一系列身份的定位,做到履职尽责、聚焦问题,提出更加具有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提案内容。
作为一名记者、制片人,吕涛委员做过许多很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观察、舆论监督专题,进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时,从早期的《华人世界》到现在的《深度国际》,加之侨胞的身份,还主导完成了一系列跨国的新闻行动,为其履职工作培育了丰厚的土壤。“脚踏实地深入生活,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他的宗旨,“尤其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工作,更要走出国门,深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今年,吕涛委员为政协撰写了很多报告内参,提案中也包含了许多有关社情民意的内容,都是在从事本职工作时生根发芽的,加上与海外侨胞深入交流、建立连接的各项工作,在多重身份的结合中,在多位一体的思考中,都为做好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侨胞的海外传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吕涛委员介绍,今年他带来了5项提案,涉及到企业出海、社会民生、文物回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多个方向,但总体上是与国际传播分不开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走访调研中,他发现了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社会问题和国际传播相关的切入点,比如提案中提到的“免除海外文物回流入境的部分税收,成立国际文物交易中心”这项内容,正是在海外采访拍摄过程中看到了许多海外爱国华人华侨在助力中国文物回家之路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这与文化交流、国际传播主题息息相关,因此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还有提案中关于“利用人工智能为国际传播提升效能服务”,也是因为近年来ChatGPT、Sora等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了他很多启发。他表示,如何运用好ChatGPT、Sora等生成式技术为新闻宣传、国际传播来赋能,是需要深度关注并努力践行的目标;如何以人工智能+核心价值观,或是加理论宣传、文化自信等专题宣传内容的应用,也正是广大广电从业者需要持续思考和奋力变革的重要方向。
在问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在文化出海方面如何发力时,吕涛委员阐释了几点思考。
一是媒体要着力打造好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吕涛委员表示,“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宝藏值得去挖掘。我最近看到一个年轻的网络博主,身穿中国的民族服饰在全世界的地标建筑前拍短视频,这就是一个让中国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的新模式,我觉得非常值得广电视听产品借鉴。比如说中国的‘龙’图腾,就是与外国的‘dragon’这个概念区分开的,这种对于图腾概念和印象的转变,正表明了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是利用好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普通人,尤其是侨胞和外国人,参与到对中华文化的正向传播中去。
吕涛委员表示,他曾经在著名的侨乡浙江青田做过一次名为“侨浙里,看青田”的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在端午节当天,把青田人在海外120多个国家,共300多年的华侨史一一道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了日常点滴之中,这个活动在海外影响力非常大,深深触动了许多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也让许多侨胞对故土的文化和风俗增进了解,产生兴趣,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现在,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也非常多,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与幸福,在文化碰撞交融的视角之下自身也成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最佳传播载体,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三是要拓宽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空间。
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长,亟待形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就迫切需要传播技术的提升与变革。一方面,要在深挖中国文化根脉的同时研究国际传播规律,以技术加持打造更多符合国际受众审美需求的视听精品;另一方面,要鼓励更多视听媒体平台加入到国际传播中去,以高新视听技术和算法做好精准传播、分众传播,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人工智能如ChatGPT、Sora这一类,确实给传统广电带来了很多挑战与震撼。但是他还是坚定地认为,内容为王是最重要的根本。新媒体技术对于媒体报道来说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情感的碰撞、血肉的充实才永远是广播电视打动人心的内核。
此外,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吕涛委员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培养途径过于单一。当前,国际传播这一部分的人才培养集中于外语专业、传媒专业的学生,很多非相关行业对这一部分不够重视。然而,中华文化“出海”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并不局限于媒体,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建立国际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的是更多社会力量的集中投入与共同努力,遵循国际传播的规律和导向,打造好融通中外的新表达,才能达到讲事实说服人,讲形象打动人,讲情感感染人,讲道理影响人的传播效果。
在谈到对于广电总局正在推进的“双治理”工作以及目前取得的良好成效有何感受时, 吕涛委员表示:“‘双治理’行动,是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宗旨的广电整治行动。在广电总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逐步地推进这项工作,让人民得到了切实的方便,我家老太太现在看电视已经体验到了,非常便捷。从这项整治中,我体会到的是广电战线一直以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以及自我革命的勇气。在‘双治理’行动的背后,广电总局在各个环节上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也付出了许多代价,对这些经验教训复盘反思和触类旁通,才能使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向上发展,永葆活力。广播电视从延安走来已有84年,在这段历程中,有无数先烈们用生命、用鲜血保护下来、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在视听技术飞速发展,广电业态瞬息万变的当下,我们依然要不忘初心,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精神内核,这也是‘双治理’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