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晨间科普 | 苏州园林,何以展现生态意境?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2-25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早晨,古老的苏州拙政园从淡淡雾霭中逐渐苏醒。穿过街巷,从苏州古城东北街上的门楼进园,一幅唯美的生态画作徐徐展开。 在这座深处繁华闹市的世界文化遗产园林之中,藏着一个神奇的生态世界。















如何让封闭的

静态水体 达到自净效果?




水是拙政园的灵魂。 拙政园面积78亩,水域面积占整座园子的1/3左右。整座园子以水为中心,水面和陆地交错相融,让整座园林灵动起来。然而, 眼前这一汪池水,却曾让拙政园的管理者们苦恼不已。


历史上拙政园园内水体一直都与外围河道水系相通。 但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干扰,园内水体与外界被完全隔绝, 成了一潭封闭的“死水”。






2018年,拙政园另辟蹊径,引入生态调控技术对水质进行“调理”,打造一片“水下森林”。通过采取水生植物配置和鱼类控制措施, 池塘水质明显改善,但随着水质治理工作不断推进,池塘水生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标偏低的问题逐渐显现, 水质自我修复的稳定性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 2020年,拙政园请来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 精挑细选植入的水草;将水生动物数量控制在安全阈值以内。清理底泥,植上新土,提高水草成活率;引入一定数量的食肉鱼,防止鱼类繁殖过快……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构建起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水下森林”。




如何留足生态空间

让游客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开发拙政园2020年底打造的“拙政问雅”夜游项目文旅产品时, 为了不破坏园林的文化意境和影响到园林的生态环境。项目方 选择可拆卸、可移动的装置设备,当天布置、当天拆卸,避免对文物和生态造成侵扰。 多年来,在拙政园,这样的生态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拙政园的中园是整个园林精华所在,这里有一座平地岛和两座高低不同的山岛,每个岛上建了一座亭子,构成“一池三岛”景观。然而, 此前由于游客在这一区域密集活动,岛上植被遭到人为破坏, 建园者所营造的生态意境也不复存在。


为了给岛上的花草树木留出足够生存空间, 2023年起,拙政园开始修复这一区域的植物景观,并实施“封育轮休”。 除了每年12月对外开放,其余时间都封闭起来。


有时候,为给一棵树“整形”, 园林里的老师傅得开会反复讨论,才拿出最终方案。


正是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历经数百年,拙政园这座古老的园林依然欣欣向荣,迸发蓬勃朝气。




如何让文化遗产

融入人们日常生活?




近年来, 苏州正在全力打造“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公园城市”, 拙政园、狮子林等各大古典园林里的盆景、假山、亭台楼榭等 园林要素不断“走出去”,来到老百姓家门口。


大街小巷中,一座座设计精巧、景观别致的 “园林式”口袋公园不断“冒出来”, 给苏州这座城市带来勃勃生机。使得 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走出“深闺”、走向大众。




来源 | 人民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欢迎订阅“《人民日报》·AI读”手机报。每日为您提供权威、及时的新闻资讯,通过AI技术语音播报,带领用户聆听品质新闻,随时随地了解时事动态。扫描图片二维码订阅手机报,获取《人民日报》每日热点新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