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事记
新浪科技旗下高端专栏,犀利观点,欢迎投稿。
51好读  ›  专栏  ›  创事记

对微信的“短内容”做个预测

创事记  · 公众号  ·  · 2020-01-10 16:30

正文



文/刘言飞语

来源: 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


如果你还没看微信公开课 Pro 上张小龙的录像演讲,那先看一看: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 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他讲的对信息的思考,真的值得多看几遍。 其中提到了“短内容”,我想就着我自己的理解,做一些想法分享。


1 信息工具的进化之路


微信最初的 1.0 版本只有最基础的功能,甚至把楼层式对话这样的基础交互作为主打亮点。


哪怕只有这样的功能,对于移动 QQ 来说,也是极大的优化:


微信通过取消在线状态,实际是击穿了时间,让聊天从同步变成异步,这样不用“双方都在线才能沟通”,也不用“在线时看到消息就有回复的压力”,大大提升了聊天的体验,也间接提高了效率。 (这也是微信中问“在吗? ”会被嘲笑的原因)


接下来,微信在 1.1 版本就提供了多人会话,后来进化为群聊。 这是常规操作,与 QQ 群并无大区别。 实现了点对多的信息沟通。


再后来,微信的 4.0 版本,提供了相册和朋友圈的功能。



从信息沟通上,也是一次大的变化:


信息匹配的主动权,由创作者转移给了获取者。

创作者不需要再承担“打扰对方”的社交压力,这对于大量的非即时性的、不适合单点沟通的信息,有了释放的空间。


比如,自己工作的调动、近况的变化; 自己对某些热点的评价、某些事情的观点; 自己听到好的歌、看到好的电影想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通过开放第三方接口、内置浏览器,几乎可以打开全网的任意网页,让信息分享的能力变得空前强大。


同时,获取者自行去寻找关心的人的动态、发布的信息。


这是从单聊和群聊之后,微信又多承载了一种信息匹配的模式,进而多承载了大量的熟人社交信息。



同年的 4 个月后,微信发布了公众号,这次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正式转向媒体平台的第一次尝试。


这相当于张小龙自己说的“听到远方的声音”的范畴。




之所以说是媒体平台,指的是作者创作的内容是公开的。 内容通过三种方式与读者匹配: 订阅、朋友圈和聊天转发。


公众号大获成功,跟微博分庭抗礼。 马化腾说,微信出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被公众号和微博搞死的纸媒尸横遍野,记者纷纷转行。


在  5.4 版本,微信增强了搜索功能,可以搜索聊天记录、公众号文章和收藏。 后来又有几个版本持续强化搜索能力。



以上是微信作为信息平台的主要历史迭代功能。


2 微信信息的获取和创作


上面提到的虽说都是信息功能,但像搜索就是获取信息的功能,而朋友圈、聊天和公众号,就是都兼具了获取和创作的功能。


从获取和创作的维度拆开来看,会是这样的: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私聊/群聊、订阅/关注、朋友圈和看一看来获取信息。


微信在这方面异常节制,可以看到,在微信里获取内容,要么是有主动行为的(搜索、订阅/关注),要么是被动但要通过好友推荐完成的(私聊/群聊,朋友圈,看一看)。


创作者有三种方式制造信息:


  • 在聊天页,是纯粹的社交场景,媒体属性比较弱。 仅有很偶尔的信息或者观点会被截图或转发。
  • 在朋友圈,则是属于私域(好友之间)的社交媒体。 已经有了部分媒体属性,但也有强烈的社交属性。
  • 在公众号,是属于公域(面向全网)的社交媒体,对于创作者来说几乎没有社交属性。

由于微信功能设计(早期公众号只能在 PC/Web 上创作,这点张小龙今天也提到了)和信息本身属性的原因,导致公众号是长文为主,其它两种信息形式下,各种类型都有。

不同平台创作的信息,以比较灵活的方式通过不同的信息获取节点传播。 (虚线指的是间接传播,比如截图。




3 “短内容”怎么发力?

前面都算是导言,接下来说说我对“短内容”该怎么发力的思考。

要让传播更加有效,如何让“短内容”带着作者信息在微信里四处传播,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像跟现在公众号文章卡片一样,在下面附上作者信息、点击进入公众号主页,是个可选方案。


但是对于许多文字信息,读者想要传播的话,复制粘贴的成本是很低的。 这就要求转发时提供额外的互动信息才能产生用户价值,像赞同、评论等。 这就跟微博很类似了。

现在公众号的内容,只有长文才算是比较“功能健全”的 ,有阅读量、有评论、有“在看”、有赞赏,等等。 短文在传播时,只能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


微信其实之前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次优化: 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会自动生成一个类似长文的网页,有相对完整的功能。 如下图所示。



这可能会是各种“短内容”进化的方向。

你会发现,这个页面内容假如是短文字的话,可不就是一个升级版的朋友圈消息吗?

其实我认为“短内容”不光跟公众号,跟朋友圈也要结合。 张小龙也提到了,他们在考虑如何匹配长尾内容。 再加上微信团队长期以来对生态建设的节制,我觉得一定不会贸然让公众号承载更强大的功能——毕竟现在的公众号已经是形成明显的马太效应了,头部的都是工作室为主,他们不是做短内容最想要的创作者。

回到刚才的图,我觉得朋友圈和公众号中间,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形态(暂且叫做个人小站),是个人公域的社交媒体。 从朋友圈来说,会让更多“普通人”,把日常的私域内容,分享出来,变成公域内容; 从公众号来说,会让很多个人创作者,转向成本更低的创作方式,把更高门槛的公众号留给组织。

朋友圈现在有的海量“短内容”,不管是有趣的碎片思考、好看的照片还是小视频,都有机会转变成公域内容; 公众号来说,不少个人创作者,也能用更灵活的内容载体来做创作。 这是最好的冷启动方法。 不然让大家都去开公众号,用另一套新产品,这个门槛又会过滤掉大量普通用户。


4 具体会有哪些变化?

上面算是我比较严肃的思考结论。 接下来,就是比较放飞自我的瞎扯了。 我来拍脑袋设计一个可能的产品方案,毕竟画飞机稿我还是擅长的。

首先,刚刚说了,我觉得朋友圈内做转化是最合理的,所以在某个版本后,我们发照片或者文字时,可能会出现一个选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