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漳视新闻  ·  晚上9点半停止写作业!福建一地最新通知 ·  2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今晚报  ·  天津又一所“实验小学”,即将投用! ·  3 天前  
霸州消费广场红  ·  高考时间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这3类孩子都是“假聪明”,将来很难有出息,家长不要沾沾自喜

父母志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2-07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现的三种问题,包括只会说不会做的“纸上谈兵”型、遇到挫折就崩溃的“玻璃心”型以及专注力不足的“假聪明”型。文章指出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和成长,并给出了父母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

文章提到了三种可能的问题:只会说不会做的“纸上谈兵”型、遇到挫折就崩溃的“玻璃心”型和专注力不足的“假聪明”型。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和成长。

关键观点2: 父母应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

文章给出了父母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方法,包括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不过度保护孩子也不肆意打压、在孩子学习时除掉不必要的干扰项等。

关键观点3: 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

文章强调了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一流的父母懂得用优秀的榜样和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正文

青春期是孩子变为大人的转型期,

是孩子变优秀的关键期

也可能是鸡飞狗跳的叛逆期,

青春期的烦恼怎么安抚,

亲子矛盾加剧了怎么办?


12月9日8:3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家庭教育专家金琰老师给家长们支招

▽▽▽


作者 | 主创团·翘翘妈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一位在学校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朋友,这么感慨:


“别以为孩子机灵、聪明,长大后就一定有出息。在我看来,有些孩子再聪明,长大也未必有出息。


特别这3类孩子,多半是‘假聪明’,父母们一定要足够警惕。”


“纸上谈兵”型:

只会说,却不会做


认识一个孩子,说起道理一套套的,有些事情讲得比大人还好。

问他为什么放假不出去玩,他说“学渣和学霸之间只隔着一个暑假”,自己要利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实现弯道超车;


问他喜不喜欢游戏,平时娱乐什么,他摇了摇头,声称自己不刷手机,“沉迷网络只是浪费生命”;


再问他假期有什么打算,他列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一天24小时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


正准备夸他是“学霸体质”,生活如此自律,身边的姐姐却一针见血指出:


“讲这么多有什么用,又不见得他做。”


原来,他宁可在家睡懒觉,也不愿出去晒太阳;不看各类电子产品,却整天和电视作伴,无聊就在沙发上葛优瘫;行程表写得再好,基本也是没完成过。


难怪这孩子成绩常常吊车尾,摆明了就是“光说不做”型。


如今有不少孩子,明明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却败在一个“懒”字。


说话头头是道,逻辑清晰,可一要他动起来,却要三催四请,行动力差到不行。


想起法国著名画家柯罗的一段经历。


有一次,他指出一位年轻画家的作品问题后,对方听完连连附和,却说“这建议特别好,我明天全部改”。


柯罗一听就来气,抬高音量训斥道:“为什么要等到明天?说了就得去做,不要拖拉找借口。”


这也是对无数“行动的矮子”的一番提醒和劝诫。


一个孩子,如果只会“纸上谈兵”,养成了光说不做的坏习惯 ,明明有清晰的目标,却只会嘴巴上说说,不会把想法付诸行动。


等过去十年、二十年……无论到什么时候,他注定不会有大出息,更不可能如父母想象的那样成才。



“玻璃心”型:

一点点困难,就被打趴


常听说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稍微一点打击就受不了,甚至逃避、绝望。


学习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少。


杭州一位13岁的女学霸,从小到大成绩名列前茅,初中也顺利考上了全市的重点。


然而,刚开学不久的单元测试,她考了全班第五。


距离第一不过只相差几分,却让她无法接受。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只有第一名,没试过考这么差。


从那一次开始,她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斗志,开始变得厌学,只想躲在家里。


父母见她颓丧,忍不住多骂了她几句,结果她干脆拿起美工刀割伤手,嚷嚷“我不活了”。


后来经过心理专家的诊断,确定孩子得了抑郁症,有严重的焦虑厌学情绪。


专家表示,孩子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没时间交朋友,也不和父母交流。长时间在学习的高压下,心情越来越压抑,单元测试的失败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越来越多的孩子有这些问题。


表面上看,他们个个聪明能干,智商过人,但却经不起事,哪怕是一点点打击受挫,随时都有可能把他们打趴在地。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提出过一个“ 蛋壳心理说 ”: 某些孩子心理防线薄弱,和蛋壳一样易碎。


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不允许自己“输”,喜欢和别人竞争做比较;


面对挫折失败,只懂得依赖父母和别人的帮助,无法独立解决问题。


即便小时候问题表现不够明显,但一旦长大后,很难有胆量去尝试新东西。


甚至会在关键时候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缺乏足够的自信,难以担大任扛大梁。



“专注力不足”型:

玩很起劲,一看书就泄气


后台有不少父母问过这些问题:


现在的孩子吃东西营养丰富,要什么有什么,学习条件和环境又好,可为什么长得人高马大的,就是学习状态提不上去。


的确,每每看到青春气息肆意发散的孩子们,不禁羡慕他们的阳光、睿智、聪明。


但说起学习,有时却不如以前的父辈。


说到底,就是“专注力”出了问题。


“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专注力。80%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专注力上面。”


中国心理学研究所调查显示,我国660所大中城市中,20%~60%的孩子经常走神,不能坚持听课30分钟以上。

上体育课最积极活跃,只要坐在教室里,不是发呆就是看着窗外,听不进老师在说什么内容;


明明能解答出不少高难度的奥数题,却喜欢一边做一边玩,心思无法集中到作业上;


边学习边和别人说话打岔,结果连最简单的题都做错,聊天也很不尽兴。


这些孩子并不愚笨,他们接触最新最前沿的资讯,拥有最完善的知识体系,却因为缺乏足够的专注力,影响学习力的提升。


曾亲眼看过一个孩子,玩纸牌游戏玩得比别人都厉害,几乎全胜。


可一翻开书做作业,整个人的状态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无精打采。


一会吃着妈妈准备好的糕点水果,一会拿着手机上厕所进进出出,再一会就是在纸上画画。


看他这三心二意的模样,不免替他的未来担心。


专注力,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如果孩子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写作业的时候一会玩手,一会玩笔,很难专注在某件事情上,那他再高的天赋和智商,也只是装饰,发挥不出任何作用。


他注定很难在长大后有什么更厉害的出息。



孩子的“假聪明”变“真本领”,

关键在父母指引


《俗物与天才》里有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三种“假聪明”的情况,父母要足够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慢慢引导孩子学会“真本领”。


1.父母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孩子是从父母的身上学到该有的行为规范,想要孩子说到做到,父母总要垂范,言出必行。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的爸爸马皓文决定帮助儿子马飞提升成绩时,不是说说而已。


而是详细做了计划,严格督促。


为了鼓励马飞,他不仅拿出尺子丈量马飞的课本,还偷偷卖血换了一台电脑,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甚至亲自带儿子去空旷的田野,感受花草树木;去看航展;浏览名胜古迹。


看到他努力认真的样子,儿子学习状态渐渐好起来,效仿他的模样在学习上不断探索、冲刺,后来成了优秀毕业生,备受瞩目的宇航员。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么说,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父母对,孩子就对。


在孩子面前,示范如何说到做到、言出必行,胜过10000句大道理。


2.不过度保护孩子,也不要肆意打压。


父母的高参与、高期待,看似是对孩子的鼓励和刺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