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GISer last
GISer last 公众号 主要以分享互联网数据资源为主。也分享过GIS、FME等技术教程方法。我个人对于大数据资源、可视化制作、地图制图等方面有很大兴趣,也会分享个人的一些应用和教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理想汽车  ·  雪景如画,一眼便是家的颜色 ·  2 天前  
理想汽车  ·  理想超充2025春节充电报告 ·  2 天前  
蔚来  ·  蔚来品牌1月智能驾驶运营报告出炉 ·  2 天前  
防骗大数据  ·  “孙子”的这一通电话,可把奶奶急坏了 ·  2 天前  
小鹏汽车  ·  新站上线|2025年第5周上线自营超充站13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GISer last

《地质通报》文章推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空间关系研究

GISer last  · 公众号  ·  · 2024-11-08 22:14

正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摘要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探究碳排放的分布规律、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政策、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碳排放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量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尺度,应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挖掘该区域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MGWR模型分析该区域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空间关系。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H-H(高-高)型集聚和L-L(低-低)型集聚;②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冷点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宣城市和安庆市,热点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及苏南地区;③GPP、道路密度、GDP、产业占比等在全局范围内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NDVI、人口密度、用电量在局部范围内对碳排放产生不同影响。道路密度、GDP、用电量越大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越大,第三产业占比越小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越大。提出通过优化交通路线、鼓励绿色出行、加强道路监管等减少高密度交通网带来的碳排放,通过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加快技术升级等减少因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通过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区域固态能力等减少碳排放。

图件及说明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聚类图

Figure 1. The cluster diagram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图 2 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冷热点分析结果

Figure 2. The cold and hot spots of carbon emiss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图 3 基于MGWR模型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

a—NDVI回归系数;b—GPP回归系数;c—道路密度回归系数;d—人口密度回归系数;e—GDP回归系数;f—用电量回归系数;g—第一产业占比回归系数;h—第二产业占比回归系数;i—第三产业占比回归系数

Figure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MGWR Model


结论及建议


本文综合运用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及MGWR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其主要表现为H-H(高-高)型集聚和L-L(低-低)型集聚,H-H(高-高)型集聚主要出现在上海市及江苏省南部大多数区县,L-L(低-低)型集聚主要出现在安徽省大部分区县。
(2)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冷点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宣城市和安庆市,热点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及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
(3)GPP、道路密度、GDP、第一产业占比、第二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在全局范围内对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产生影响。NDVI、人口密度及用电量在局部范围内对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产生影响。同时,道路密度、GDP、用电量对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第三产业占比对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产生负面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首先,建议对交通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在各区县内优化运输线路、推广新能源车辆、鼓励公共交通、加强道路监管等,从而减轻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其次,建议进一步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加快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有效遏制碳排放。要以城镇化为产业调整的契机,引导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适当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此外,建议相关部门注重规划人口密度,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缓解人口密集城市的压力。同时,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加强林业建设、改善区域生态,以及提升区域固碳能力等,这些政策都有利于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本文针对碳排放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关系研究仍存在不足,下一步将获取并整合不同年份的碳排放数据,全面探究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分析在时间维度下各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结果。同时将进一步扩充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选择,完善对各解释变量的空间溢出性研究,为长三角城市群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好的依据与支撑。






作者简介

朱一姝(1992-),女,硕士,工程师,从事GIS技术与应用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通讯作者

吴涵宇(1984-),男,高级工程师,从事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引用格式

朱一姝, 吴涵宇, 马明, 徐瑶瑶, 马灿璇. 202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空间关系研究. 地质通报, 43(7): 1233-1242. DOI: 10.12097/gbc.2023.07.036
Zhu Y S, Wu H Y, Ma M, Xu Y Y, Ma C X. Multi-scale 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24, 43(7): 1233−1242. DOI:  10.12097/gbc.2023.07.036

本文二维码

PDF/HTML全文访问:

1、长按并扫描上方二维码

2、本微信公众号“在线期刊”——“过刊浏览”栏目

3、地质通报网站:

http://dzhtb.cgs.cn/article/doi/10.12097/gbc.2023.07.036

4、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编辑:申 亮
审核:李瑞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