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意大利地缘格局 | 湮灭在历史中的罗马之梦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5-20 21:0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 175 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 意大利 的故事

文字:柳丁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达曾经指出, “意大利的历史与其地理特征紧密相关”。


亚平宁山脉 从头到脚将意大利分为两块,阿尔卑斯山则将它与欧洲其他部分相分隔,这些地理特征为意大利的历史发展设定了 特殊的限制 ,也决定了意大利地缘目标的 复杂性和摇摆性。


意大利与欧洲


意大利地缘基本情况

欧洲的 核心区 大体可以分为 四大部分 ,波罗的海沿岸、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以及内陆地带。


相比法国、西班牙等国家

意大利是个纯地中海国家

确实也局限了他的发展空间



历史上不同时期, 不同强权分别占据这些地带 ,如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占据过内陆地带,瑞典占据过波罗的海沿岸,英国控制过大西洋和地中海制海权, 罗马帝国 统治过整个地中海地区。


罗马帝国的极限值还是很强的



伟大属于罗马


意大利本土的主体 是自欧洲大 陆延伸入地中海的 亚平宁半岛 ,加上东南部的 西西里岛 (地中海第一大岛)和西部的 撒丁岛 (地中海第二大岛)。


亚平宁半岛 三面环海 ,东北方为 亚得里亚海 ,东南方的 伊奥尼亚海 ,西南方的 第勒尼安海 ,西北方为 利古里亚海 ,半岛北面为 阿尔卑斯山。


意大利与周边海域


整个半岛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宽度最宽处仅为 240 公里,南北长度约 960 公里。除北部地区外,众多大城市 均位于海边 ,例如首都 罗马、那不勒斯、塔兰托 ,这些城市面对袭击时将直接成为前线。


直面海洋的南部大城市



沿海的那不勒斯城

旁边便是维苏威火山


意大利 东部 面对 亚德里亚海 ,对岸的 巴尔干一侧 拥有破碎的海岸线以及众多岛屿掩护,历史上为 海盗藏匿的绝佳场所。


意大利一侧除了威尼斯便 无险可守 ,亚得里亚海狭长的特征使得意大利方面的防御面积过于庞大。


亚得里亚海两岸



威尼斯的条件却是很不错


自东往西 ,希腊人曾在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建立了诸多城邦,拜占庭帝国自达尔马提亚浮海而来攻打东哥特王国; 自西往东 有罗马渡海攻打马其顿的战争,墨索里尼发动的希腊战役等。


拜占庭帝国也曾向西收复了很多罗马失地



亚平宁半岛 西侧 不远处就是 法国的 土伦港和科西嘉岛,战时 直接威胁 意大利本土安全。


如此地形,如果没有强大海军的保护,基本上如同待宰的羔羊。


没有科西嘉的意大利


历史上, 撒丁王国 派遣军队渡海自西西里登陆开启统一战争, 诺曼人 自西渡海而来占据南意大利,都是如此。


其南部有 西西里岛,距离北非突尼斯、利比亚较近 。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在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罗马战胜后者,改写了日后欧洲发展的轨迹。


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西西里



同样, 北非海盗 多次 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沿海为基地侵袭意大 利,二战中盟 军从北非登陆西西里半岛直插意大利,都显示出 意大利南部的脆弱性。


从北非逆袭的汪达尔海盗

简直是第二代迦太基


1943年7月10日盟军登陆西西里地图



意大利北部的陆地边界 同样也是危机四伏,尽管有阿尔卑斯山的天险可倚,但意大利与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山界多难于防守, 邻国拥有更高的坡度。 一战中意大利仰攻奥匈帝国,遭遇惨败即是明例。


位于北部边境不远的 都灵—米兰—热那亚三角地区 拥有平坦广阔的土地以及丰沛的工业水源,也是全意境内少有的适宜大工业发展的地区。


一旦边境防线被突破,整个意大利便可能陷入瘫痪。


能否控制斯洛文尼亚至关重要

当年西哥特人就是从这个通道涌入半岛

而当意大利统一之时

斯洛文尼亚尚在奥匈帝国的势力之下


汉尼拔率领的非洲军团,凯撒率领的13军团,神圣罗马皇帝率领的德意志骑士,拿破仑率领的意大利军团 皆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南下意大利。


反之,除了罗马越过阿尔卑斯山战绩辉煌外,统一后的意大利王国 北上战绩糟糕。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远征罗马

参考地缘看世界


如果不是罗马屡败屡战打不死

我也不至于周旋多年而大业不成


此外, 资源匮乏 始终是意大利的软肋,意大利不产煤,也不产石油以及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过分依赖进口能源, 导致意大利相对德、英、法、俄等诸强工业条件处于劣势,因此意大利二战之前国家实力长期居于列强之末。

罗马时代

罗马 本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邦,依靠当时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先进的制度,逐渐在中意大利崛起,成长为一个 强国 ,此后 击败了迦太基与马其顿,占领了北非、西班牙和希腊半岛。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示意图

绿色是约公元前二世纪时的版图

黄色是其后一世纪所扩张的版图

当罗马击败迦太基

地中海便再无对手可匹敌


共和国末年,又通过长期战争兼并了 高卢、不列颠、小亚细亚、中东以及埃及。 屋大维结束内战时,罗马已经成为一个 超级帝国。 在图拉真皇帝时期,帝国版图达到极盛。


图拉真时期的帝国疆域



很多人称我为澡堂老板

因为我不止开疆拓土,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图拉真宣


2世纪末, 随着禁卫军权扩张、中央权威动摇、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被削弱、 罗马人数过少以及蛮族入侵 等多重因素叠加,帝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虽经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雄主一度中兴,但是最终陷于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开始长达一千多年的 分裂时期。


建立在罗马帝国废墟上的哥特人王国


从罗马扩张轨迹我们可以看出,自意大利 往北一旦突破阿尔卑斯山,防御范围和压力将数倍的增加。


向西要面对整个 法兰西平原 ,向北要面对 德意志 广阔腹地,向东北要面对破碎的 多瑙河谷地带 以及匈牙利大平原 ,整个防线地形复杂,防守难度大。



罗马为了保障边疆安全,不断向北扩张,承载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直到极限。一旦支撑这个 漫长边境线 的动力削弱,防线就容易出现松动。


事实证明,罗马的崩溃,始于 北部边疆的崩溃。 当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蛮族像雪崩一样涌向漫长的边境线时,帝国无法阻止蛮族大量内迁, 军队也逐渐蛮族化 ,最后崩溃。


入主罗马城的本应是我



分裂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意大 利先后被 东哥特王国、拜占庭帝国、伦巴第王国 统治。 查理曼帝国 曾经将北部和中部意大利纳入帝国范围。


将意大利中北部收入囊中的查理曼帝国


帝国分解为三个法兰克王国后,最终在东法兰克王国基础上建立的 神圣罗马帝国 对意大利拥有主权。但是神罗的一体化进程本身阻力重重,逐渐沦为 松散的联盟 。在此背景下,对意大利的控制力逐渐削弱。


虽然看着很辽阔

但其实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随后,北部意大利城市如 威尼斯、比萨、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 等迎来发展黄金时期,中部基本上被 教廷 统治, 南部则被诺曼人征服,发展较北部为慢。


陷入分裂的意大利

北部诸城邦+中部教廷+南部两西西里王国


威尼斯、热那亚 等城市共和国利用处于阿尔卑斯以北地区与东地中海路线的中间位置, 控制了地中海的贸易 ,甚至摧毁了同样信仰上帝的拜占庭帝国, 藉此积累了大量财富。 教廷依靠在各国抽取的捐税以及超然的地位, 也积累了不菲的财富。


即使城市国家威尼斯

也拥有着与其本土规模不成比例的势力范围


资本主义的萌芽,为文艺复兴培植了土壤。


此时的意大利较欧洲其他部分远为发达, 遗憾的是,这 些城市共和国并没有将意大利统一视为己任, 只顾自己贪婪的积累财富, 甚至彼此之间为了争夺贸易控制权爆发战争。


当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哈布斯堡 强权逐步完成集权, 奥斯曼帝国统治了东地中海以及北非,以及 新航路 开辟后,它们不仅丧失了自己的财富地位,本身也沦为法、西、哈布斯堡等列强的板上鱼肉。


新航线打破了中东国家和意大利商人

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


统一时期

拿破仑战争后 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仍然处于分裂之中。 奥地利控制了北意大利 的绝大部分地区。此时本土有两个相对较大的政权,一个是西北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亚王国 (简 称撒丁王国 ),一个是南部的 两西西里王国。


但是前者较为富裕发达,后者封建落后。


兴起于意大利西北部的

皮埃蒙特—撒丁尼亚王国

控制了最发达的

都灵-米兰-热那亚三角


19世纪中期 欧洲风云变幻,撒丁王国借助法国击败奥利地,派加里波第从海路消灭两西西里王国,同时巧妙借助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机会,分别收回威尼斯和罗马, 终于在1870年完成了意大利统一。


意大利的逐步统一(动得有点慢)



其后意大利连续参加一战、二战,直到1943年战败投降。


意大利的统一过程借助大国力量尝到甜头,统一后仍然在列强之间充当 砝码站队。 不幸的是,意大利的战略目标 与其自身实力相差过大, 以至于 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殖民埃塞俄比亚失败。


连我都打不过,居然还自称殖民帝国

埃塞皇帝海尔塞拉西宣


一战中意大利转换门庭倒向 协约国阵营 ,攻打孱弱的奥匈却 连番大败 。二战中意大利不自量力,进攻法国而不胜,进攻弱小的希腊在德国帮助下才险胜,在北非战役中则遭遇大败,逼得德国不得不进入北非。


意大利战绩如此之糟糕 ,一方面在于其 较弱的工业实力 ,另一方面也在于 中央政府 的权威与执行力不高,军队的征兵、动员效率低下。


意大利的 “罗马情节”受制于其孱弱的国力、易攻难守的地形以及对进口资源的极度依赖, 使得其打算投机大国之间角逐,以少量投入换取巨额收益的算盘彻底打空。


一方面是工业能力堪忧

一方面也有我的战略失误

以至于分散了意大利的力量

新罗马帝国这个目标还是不太现实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实力,国家的行为若是脱离了实力的考量,终究是不现实的,意大利的国家实力决定了它没有承担这种代价的能力。


战后时期

二战后,意大利成为 美苏对峙的前沿 苏联控制了意大利的邻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并且与诸大国分割占领奥地利。 在苏联支持下,意大利共产党势力迅速壮大,引起美国等的严重不安。


南斯拉夫的政策独立

以及奥地利的回归西方

以及意大利加入北约

遏制了苏联在南欧方向的势力扩张


美国认为,意大利落人意共之手“将对整个西欧、地中海和中东产生一种挫败影响,将大大便利共产党渗透到法国、西班牙和北非。苏联使用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的基地也对地中海交通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出于此种考虑,美国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天民党获得1948年大选胜利。


战后的意大利奉行 “亲美联欧” 战略,军事上加入 北约 ,政治和经济上积极融入欧洲,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定支持者,也是 欧共体六个创始国之一。


一副宣传马歇尔计划的海报



以上战略,使得意大利成为 形式上的大国 ,在1951—1973年间,意大利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 212% ,人均国民收入增长 171%。


冷战以后的意大利, 对外政策在左与右之间摇摆(欧美之间)。 左派执政,政策倾向于与欧盟保持多边互动。右派上台,则拥抱美国,冷淡欧盟。


意大利的地缘目标

一、充当西方与伊斯兰世界、欧洲与西亚、北非地区、甚至欧盟和北约新老成员国之间的 “桥梁”。


这是意大利一贯的目标,也是发挥其 “大国”作用 的指导思想。 表现为试图 在利比亚危机和黎以冲突 中发挥作用,积极接纳欧盟新成员国 对冲法德 影响等对外措施上。


二、保持欧盟的统一和稳定。


2016年12月, 意大利脱欧公投失败,暂时止住了英国脱欧后欧盟风雨飘摇的危机。 随着马克龙上台,德、法、意三大国如今留在欧洲,对于欧盟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意大利而言, 留在欧盟,比离开欧盟收益更大,战后70余年的历史已经证明。


三、借助北约体系,继续保持与美国坚定的盟友关系。


意大利追随美国脚步,先后参与海湾战争、巴尔干冲突、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阿拉伯之春”、北约军事打击南联盟和利比亚等行动以及仍在延续的叙利亚内战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安全事件。跟随美国老大哥,是其对外重要以及一贯目标。


四、保持在地中海的影响力。


大利海军的主要任务是 保卫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之间的 地中海交通线 ,掩护北约南翼的安全,提高反潜作战和防空作战能力,以期有效应对 中东和北非乱局。 当然,这离不开美国地中海第六舰队的支持。


五、保持与俄罗斯的关系。


尽管意大利追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但是意大利缺乏能源, 受制于外。 2009年,意大利共进口各类能源1.49亿油当量吨,占供应总量的82.4%。其中:固体能源的94%依赖进口;天然气的88.6%依赖进口;石油产品的93.1%依赖进口。显然,意大利对于 俄罗斯巨大的能源储备 不可能视而不见。


六、遏制管理非传统威胁。


如今意大利面临外来大规模军事入侵的威胁基本消失,但是随着阿拉伯之春、利比亚危机、叙利亚危机、伊斯兰国的崛起等,愈演愈烈的非法移民、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活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地中海大国意大利而言不可能视而不见。

意大利的地缘目标


END


扩展阅读


我局更多观察文章,戳下面

国家: 美国 | 日本 | 英国 | 法国 | 俄国

省区: 河南 | 山西 | 甘肃 | 西藏 | 东北

城市: 南京 | 徐州 | 长春 | 大连 | 楼兰


下期预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