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茶店”的火爆也超出了饿了么的预期,“第一天我们没有做限制,销售出近650杯,营业额为11182元。我们综合考虑了安全、制作时长和集中订单涌入等问题,后续三天就限量每天500杯,1人限购2杯”,邬宋钱告诉品途商业评论。
自这次运营成功后,饿了么将开快闪店列为常态,像与知乎联手在三里屯开的“知食堂”仅存在三天(9月22日~9月24日),活动期间,知乎上就有超 2000 万人次交流和分享与“吃”有关的知识。邬宋钱总结,“作为一个外卖线上平台,固定化的餐厅或者店铺对饿了么并非一种必须品。而办几天就撤、还能玩出不同特色的快闪店既帮饿了么宣传了品牌文化,还节省了一大笔钱。”
同为互联网公司,大众点评开过线下消费节、京东也做过线下啤酒节、小米则直接将名称起作“小米快闪店”。“全国有约1万家购物中心,小米不可能都去开店,也没有必要”,铺天地联合创始人易宗元告诉品途商业评论,“时代在变,消费者需求也在变,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推动渠道的转型升级”。
过去,消费者的诉求在于廉价和便捷,电商大行其道;微店的出现,则是情感诉求提升的体现;现在,消费者走到线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消费主权时代到来”。
有关这一趋势,商务部专家陈丽芬则向品途商业评论分析:“消费升级背景下,购买力提升以及消费主体更加个性化等,让消费的‘羊群效应’逐渐消失,排浪式消费基本宣告终结。与之对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大规模兴起,形成主流。”
据了解,小米的快闪店是与铺天地进行合作,这个过程中,小米方面在铺天地的平台(APP)上寻找相关购物中心的信息,例如购物中心的选址、消费者的人群画像、哪些购物中心有空闲的场地,这些场地在哪里等等……这些数据让小米方面决定在哪里开快闪店,以及怎样针对不同场地铺货等。“北京SKP的消费者与石景山万达的消费群体截然不同,结合大数据分析,这让每一个快闪店的面貌都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过去,互联网企业一直以线上运营为主,随着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变化以及线上流量成本的增加,互联网公司也随之走到线下,像今年,小米之家的加速开店计划后,联想也于10月28日也开设了3C线下体验店。
但在易宗元的观察中,一些季节性、需要时效的品牌也对快闪店存在刚需,“鲜花的售卖高峰一般会在情人节、38妇女节、春节……,这时候再去开店,让品牌商免于承受淡季的房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还提高了销售额运营数据也相当好看”,易宗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