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出现改变了过去两年TMT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这也是推动TMT原有成交额占比被突破的重要原因。
从产业趋势演进来看,23年至今的AI产业周期,可以类比09-10年和13-15年,从智能手机产业周期到移动互联科技产业周期的演绎、从硬件端到应用端的切换。
09年随着iPhone 4的问世,智能手机出货量进入快速爆发阶段,以消费电子、元件为代表的硬件端表现出较强的超额收益;而进入到13年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至70%以上,应用端开始走出更强的走势。
而从过去两年来看,市场表现主要还是围绕海外(英伟达)资本开支受益的硬件、算力端,典型的就是在过去两年中,代表性个股中际旭创,不断走出新高,并明显与TMT整个板块的走势及拥挤度脱敏。
而在当下,产业周期开始转向应用端,对应端侧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密集催化期,资本开支的方向也海外转向国内的重要互联网平台,而应用端的爆发也加大了对算力的需求,形成基本面预期改善的螺旋支撑。
虽然相比于上一轮13-15年应用端大爆发区间,载体或者说产品的渗透率尚不如13年(在13年年初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就达到70%附近,这也是当时应用端爆发的重要前提),但考虑到科技的可能更多偏点状而非线性,就如同DeepSeek出现前投资者也无法预测一样,未来极有可能随着某项技术和产品的出现而引发应用端的全面爆发,尤其是当下重要互联网平台开始接入并加大资本开支的背景下。而在基本面预期持续改善的背景下,TMT板块拥挤度可能持续位于高位并伴随着风格的趋势性占优。
需要注意的是,基本面预期的改善可能并非要等到业绩释放,比如13年移动游戏规模的放量、20年新能源车销量的提升,这些都会给予投资者较强的基本面预期改善的信心。因此,后续对于应用端数量、产品渗透率和销量、订单等指标跟踪与验证较为关键。
DeepSeek打破传统叙事,有望引导全球阶段性重估中国科技。中期而言,要关注科技成长风格从主题驱动转为基本面预期驱动,有进入趋势性占优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TMT成交额占A股成交额比重超过40%”可能就不再是压制因素。
如何看25年春季躁动的持续性?
过去十五年,【春节至两会】区间内,申万小盘指数的上涨概率是100%。从春节后小盘指数的上涨持续性来看,过去15年,小盘指数平均在春节后可以上涨31个交易日,中位数是32个交易日。
2025年,申万小盘指数的涨势基本沿着历史区间的上沿进行,目前持续性为13个交易日。
过往来看,风险偏好最高的阶段是春节到两会。
3月下旬到4月下旬,开始交易一季报预期,股票出现分化,风险偏好略有下降。
因此,春节后的30个交易日,整体中小盘风格都不错。但是,4月中旬以后,整体风险偏好明显下移(不排除抢跑)。4月以后,有少部分板块可能走出基本面趋势,即所谓的“四月决断”。
后续对于科技行业的参与思路,可以继续沿着“低位成长分支”以及“25年有业绩兑现”两条线索展开。
首先, 低位成长中,除了春节后有所反应的低空经济、半导体设备、光伏以外,还可以关注军工、文化出海、卫星、医疗设备、AI教育等。其次,找25H1有较大概率出现即期基本面兑现的机构容量票,目前在科技领域当中有望看到AI订单/销量等业绩兑现的,主要在端侧硬件、机器人/智驾、推理侧算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