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 southernweekly )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各行各业争相闯进元宇宙赛道,一时间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等概念大热;两年后,看似横空出世实际上却积蓄已久的ChatGPT火遍全球,让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议话题。
与此同时,营销行业正被这场数字化、智能化引领的变革颠覆、重构。
在ChatGPT 4.0推出后的2023年4月,业内小有名气的营销代理公司蓝色光标(以下简称“蓝标”),被传将“无期限全面停止创意设计、方案撰写、文案撰写、短期雇员四类相关外包支出”,该消息很快得到证实。而一年后的2024年4月,蓝色光标CEO潘飞于《致投资人的一封信》中对外称其所在企业“‘人+AI’的工作模式已经100%实现全员覆盖”。
在潘飞看来,被生成式AI改变得最彻底的,正是营销。
“拿着一杯咖啡进入办公室开启一天的工作,在电脑上检查昨晚布置给AI的‘作业’,之后与同事讨论方案的调整,碰撞出富有想象力的idea(点子),紧接着给予AI更高指令,让它继续调优,如此循环。”这是他畅想未来人机交互的一种全新场景,也是“人+AI”工作模式的彻底践行。
潘飞自称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就读医学专业的他大学毕业后,刚好遇上营销行业的黄金时代,机缘巧合下选择了公关行业,一晃十七年。他想成为改变行业的人,他也认为自己在改变营销这个行业——这种改变包括创立一些新的生态,比如“出海”;也包括创造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把互联网行业和营销行业的基因两相结合。
但行业本身同样在发生巨变。身处智能化大行其道的趋势之中,潘飞提出了一种可能:这样的一家营销代理服务公司,未来能否借助生成式AI,不再背着服务或代理的沉重标签、包袱,变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营销科技公司?
南方周末“品牌风向标”(以下简称“品牌风向标”):
你曾提及“营销是被生成式AI改变得最彻底的”,为什么是营销领域?
潘飞:
首先,营销其实最引以为傲的底层逻辑,还是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我们都知道,生成式AI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它拥有智力,拥有创造力。所以这是第一个共同点,或者链接点和可被重塑的地方。
第二,我们都知道生成式AI和内容创造、内容生成息息相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工智能生成式内容的井喷?因为AI对文本、对自然语言、对图片、对视频的理解突飞猛进。同样地,营销行业每天核心的工作也和内容创造息息相关。
所以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内容创造上来讲,我觉得营销和生成式AI的重合度非常非常地高。
潘飞:
现在这种改变还比较早期。如果用1-10分为标准的话,现在的改变大概在3分。无论是生成式AI的技术迭代还是营销行业,我觉得相对都比较早,但是发展速度会比想象得快。
可能再过2-3年的时间,无论是AI还是营销,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业务场景、组织模式、商业模式上会有比较大的改变。甚至不能叫“改变”,“改变”这一词太小了,应该叫“颠覆”。
品牌风向标:
元宇宙、AIGC的兴起,对于营销行业是怎么样的时机?为什么?
潘飞:
这是一个摧毁重建的契机,会把过去的东西完全颠覆掉。
从AIGC的层面讲,一方面,生成式AI的核心是它和人一样拥有了智能。未来有两种演进方向:第一种是人机共生,像ChatGPT 4.0这样的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的新范式。这相当于大脑的延伸,可以完全把你的想法用自然语言交流,跟你有很好的互补。第二种是智能体。员工把指令给到AI,让AI去完成一部分工作,当它慢慢地比你做得还出色的时候,它就具备了一个智能体(的特征)。所以,无论是智能体还是大脑的延伸,都和智力服务相关。营销是做智力服务的,它天然地与AI连接在一起。
另一方面,AIGC的内容是生成式的。它之所以是生成式,就是用自然语言基于上下文逻辑的推理,可以创造像人一样的内容,或者比人更受欢迎的内容。这两点都决定了它对这个行业的颠覆性是很大的。
但为什么又说元宇宙是未来呢?未来的两大趋势已经非常明确,几乎所有科学家、所有主流企业家都秉持这个观点:第一个是人工智能,第二个是虚实交互。
其实我们最早的互联网交互也是虚实交互,文本、图像、视频的交互。现在人们每天看视频网站,就是一种视觉的延伸。至于未来的人机交互,它一定会走向更高级别的维度多一些,比如说戴上Vision Pro这样的头显设备(去体验虚实交互)。任何一个人,未来虚实交互的需求都会很大。
品牌风向标:
与数字化营销相比,智能化营销有哪些显著特点?
潘飞:
数字化营销是基于算法推荐逻辑。比如说捕捉到你是什么职业、年龄多大、从什么学校毕业、是小清新还是其它风格,给你打完标签后,它就按照这个标签基于你的行为进行判断和预测,给你推荐。
它本质上是一个判断、预测、逻辑回归的过程。因为人是复杂多面的,有时候你只是出于好奇或者工作需要,点了某一个视频,但数字化营销就会以为你喜欢这类型视频,没完没了地向你推荐,你想逃脱也逃脱不了。
而生成式AI的智能体是实时交互的。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后,比如某个人长了一颗小囊肿,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生成式AI会实时根据人的需要,弹出最好的药品以及网友对此药品的评价,甚至在1-3秒之内帮你直接连接医院,生成新的商业交互和内容引导,让你感觉不到这是在做广告。简单来理解,AI的时代是千人亿面,有一千个人,它可以把每个人的很多面,通过实时推送的方式和每个人交互。
另外,过去数字化时代的营销交互方式是偏口语化的,过去的广告形式是讲专业、讲营销的Slogan(口号)等等,但现在 AI越来越倾向于自然语言交互。
品牌风向标:
智能化营销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为什么?
潘飞:
智能化营销时代还没有到来,只能说基于算法推荐的智能化时代到来了,甚至呈现过剩的状态。
第一,生成式AI大模型的基础土壤、基础生态还不够成熟,导致营销没有办法形成一个闭环。虽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工具介入营销行业的链条,比如工作方式的改变、创意效率的提升、内容的创造等等,但它不能形成一个闭环。
第二,人机交互的习惯需要养成。现在主流的营销形态是大量视频、音频,但视频多模态、视频模型的成熟度还不够。
第三,现在中国的人均AI使用时间还不够,使用AI大模型、行业模型的用户比较少,使用频率也比较低。
以上要素要全部集成,从基础AI生态逻辑转变为应用的逻辑,智能化营销时代才真正到来。我预测两三年内智能化营销会出现比较大的井喷,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式AI营销会大行其道。
品牌风向标:
蓝标的“营销智能化”发展战略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具体有哪些核心技术和应用?
潘飞:
在2013-2014年的时候,赵文权董事长提出“要更加坚决更加彻底地向数字化转型”,所以并购了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移动广告公司、技术公司。2016年,他把数字化战略进一步明确为“营销智能化”,并作为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
目前来看,蓝标有很多智能化的积累,比如数据和算法。蓝标有自己的程序化平台、UGC(用户生成内容)平台、用户增长平台、联盟营销平台,还有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重要的成果。现在将它们再一次升级,把这些平台上的数据按照AI的范式重新切割,投放到AI营销模型当中,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假设蓝标有10万个视频,每一个视频通过AI的解读,将各个元素逐一打上标签,然后根据标签对视频进行切片,这样10万个视频就可能被切片成100万个甚至更多的视频素材。用户只要通过输入标签,就可以得到无穷的视频作品。
这就是生成式AI语义训练最基础的原理,也是AI基础建设。当AI基础建设越强大的时候,蓝标就会离一个真正的AI公司越近。没有这些基础建设,我们吹得再厉害,那也不是一家AI公司。
品牌风向标:
蓝标从提出“ALL in AI”到“AI First”再到“AI Native”,个中转变是基于什么考量?
潘飞:
“ALL in AI”是决心,我们要无所不用其极,然后拥抱它。
“AI Native”是追求,就是AI原生。创造一个视频90%靠人工调优,这一定不是AI原生。AI原生的视频、内容、工作流、团队一定是大量摒弃了传统作业模式的范式,是一种新物种。
“AI First”则是一切以AI优先。2023年我们整个集团停了四类相关的外包支出,一是代表我们的决心,二是对于一些基础的文本类、图片类工作,AI确实可以替代。我们不是百分之百地拒绝外包。在发现AI怎么都不行的时候,恰好外面有公司做得好,我们又不具备这个能力,肯定会选择外包——但是要走一个流程。我想传达的一个理念是未来使用AI去创造,所有的流程都是一路绿灯,而如果要走一些传统的模式,就会很复杂、很困难,流程会很长。
潘飞:
我记得去年财报披露的是近一个亿投入,今年研发投入差不多会有30%-50%的增长,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用大量的钱去做AI的基础建设,在人才方面也会加强投入。
品牌风向标:
前不久,你在致投资人的信中提到,“人+AI”的工作模式已经在蓝标实现100%全员覆盖。一个应用了“人+AI”的人,典型的一天的工作是如何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