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差评
了不得了,日本的一家公司表示研发出了新型固态电池。
哥们第一反应是,
这怕不是又是什么假新闻吧
。
要知道,这些年固态电池可以说是车企、手机厂商的终极梦想。
在大家的描绘中,固态电池便宜、安全和超长续航,只要谁先研发出量产的固态电池,谁就能成为新时代的雷电法王。
于是,我们隔三差五就能看到一些实验室、研究院或者电池厂商,跳出来说自己攻克了固态电池关键节点啥的.
可一问啥时候能用上,答案都是 “ 在不久的将来 ” 。。。
甚至还出现了,固态电池上车,结果却是半固态电池,这种白马是马的喜剧事件。
所以 TDK 这次是真搞出了个大新闻吗?
我们简单研究了下,发现
他们还真搞出了固态电池,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型固态电池
。
原来, TDK 开发出的固态电池名叫 CeraCharge ,的确是使用了锂合金负极和氧化物基这种固态电解质,从而把能量密度提升到了 1000Wh/L 。
作为下一代 CeraCharge 的材料而开发的固态电池单芯
与之对比的,目前市面上一些活在实验室里、或者小范围应用在部分电子产品里的小型固态电池,它们的能量密度普遍只有 50 Wh/L ,而在电车里常用的传统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也只有 400 Wh/L 。
所以,就连 TDK 自己都说, CeraCharge 达到了自家最强小型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的 100 倍
。
而且,用了固态材料后,电池的安全性还能再上一个档,重量也能再减轻,甚至充电速度都能变快。
这么多优点听着很香,那为啥不能往手机、往车上放呢?
因为 CeraCharge 有一个问题,它用了不少陶瓷材料,这就意味着电池很脆。
所以, TDK 自己也清楚地表示, CeraCharge
更适合在各种蓝牙耳机、手表里面用
,未来恐怕也很难进化到手机或者汽车里。
不过说实话,光是
能让手表、小电子产品续航拉满
,就已经能改变很多行业格局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身边好几个朋友,就因为续航问题,一直没入 Apple Watch 。
如果 Apple Watch 能换上 TDK 最新的固态电池,都不算体积变小能放更大电池这些因素了,光是按照 100 倍能量密度的提升,用新电池的 Apple Watch 的使用体验,将会彻底碾压老款。
再加上没了续航焦虑,苹果还能往手表里塞入更多、更强的功能,我只能说,
搞快点。
不过,这次 TDK 的新型固态电池,实际上还是个期货,他们计划从明年开始给客户提供新电池原型的样品,然后再大规模生产。
那为什么 TDK 这次能吸引这么多关注度呢?
我们又仔细扒了下发现,相比于固态电池的大饼,
TDK 这家公司也特有意思
。
你不知道的是, TDK 的儿子时代新能源 ATL ,在巅峰期掌握了全球一半手机电池市场份额。
而 TDK 的孙子,正是如今喘口气,都能让新能源车市场抖三抖的宁德时代。
虽然 TDK 在大家眼里名气不大,可成立于 1935 年的他着实是个老大哥。
TDK 最早是研究磁性材料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把铁氧体商业化的公司,如今依旧是全球领先的磁性材料商。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TDK 又进一步成长为全球顶级盒式磁带品牌。
有多顶级呢?
就这么说吧,
1969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用来记录登月谈话的录音带,就是 TDK 家生产的
。
时至今日, TDK 还是全球总销量第二的磁带厂家。
不断发展的 TDK 各种扩张业务、收购公司。
在 1986 年时,他们就在中国香港收购了一家名为香港新科实业有限公司,当时目的主要是用来制造硬盘磁头。
这次收购在当时的 TDK 看来估计也就是,有钱之后的一次大手一挥罢了。
但大家万万没想到,就是凭借新科实业公司,
TDK 先后孵化出宁德新能源和宁德时代
,他俩很快就成长为了手机电池和电车动力电池两大巨头。
外界甚至为此感叹: “ 比起投资一个市场,不如直接买一个正确的公司 ” 。
原因就是这个香港新科实业有限公司有 3 个特殊的人,执行总裁梁少康、研发总监曾毓群、以及曾毓群的直属上司陈棠华。
这三个人一直在 TDK 搭档了十几年,很稳定但也很平静。
时光到了 1999 年,在这个世纪交接的节点,人类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颠覆着,梁少康敏锐地意识到手机等便携电器将在全世界风靡,他大胆预测:聚合物锂电池未来一定会大卖。
曾毓群和陈棠华在公司年会上表演节目
经过一番思考和工作,梁少康给母公司 TDK 提交了份计划:
教练,我不想做磁带了,我要做锂电池!
然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TDK 拒绝了梁少康的计划。
于是,梁少康决定自己干,而在走之前,他还努力说服了陈棠华和曾毓群一起组队。
就这样, “ 新科三剑客 ” 在中国香港成立了一家名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也就是后来的宁德新能源 )
,英文名则是 ATL
(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 )
。
严格来说 ATL 的创业故事,并不像小说里的主角,总需要经历各种磨炼才能苦尽甘来,相反, ATL 一路发展都相当顺利,并在 2004 年成功挤进果链开始为 iPod 供货。
有了这种合作关系,几年后
ATL 也顺理成章成为了 iPhone 的供应商
。
这样的成绩一下子就奠定了 ATL 的江湖地位,当然也变相说明了 ATL 的产品质量。
有苹果的背书, ATL 在手机电池行业所向披靡,相继成为三星、华为和 OPPO 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
凭着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产品,早在 2012 年,宁德新能源便成为聚合物锂电池的
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
一度掌控了世界一半的手机电池
。
时至今日, ATL 仍旧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之一,所以说 ATL 才是初代 “ 宁王 ” 。
可能你会说,既然这么牛逼,为啥怎么我们平时从来没听过这个公司名呢?
那当然是因为人家低调啦,而且他们的产品、技术,你也肯定没少听说。
比如当年 oppo 那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词 “ 充电五分钟、通话 2 小时 ” ,最先用到的快充技术,就是宁德新能源家的。
除了市场上走得顺顺利利,
ATL 的公司发展却有些幽默
。
经过几年发展,
ATL 兜兜转转在 2005 年又重归母公司 TDK 怀抱
,并逐渐成长成了 TDK 最粗的大腿。
但你不要以为 TDK 和 ATL 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既然都讲到了 ATL 和曾毓群,大家肯定也能联想到,这两年火到爆的 “ 二代宁王 ” CATL 宁德时代是不是和 ATL 有关系?
在我看来,这两家公司何止是有关系,你甚至可以说
CATL 压根就是 ATL 的亲儿子
。
其实最早是在 2011 年,为了效仿特斯拉和松下的合作,宝马找到了 ATL :
你是打算卖一辈子 “ 聚能环 ” ,还是想和我一起改变世界?
都说人不会在同一个坑跌倒两次,但我们亲爱的 TDK ,却如同 12 年前拒绝梁少康的提议一样,再次对宝马 say no 。
事后外界分析, TDK 或许受当年《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的限制,由日本 TDK 全资控制的 ATL ,没有在中国大陆本土生产动力电池的资格。
不过我们也发现了,在宁德时代发布的,关于《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并上市之补充法律意见书( 一 ) 》上,白纸黑字地写着:TDK 对于动力电池发展前景不明朗,做出了保守的决定。。。
不过 TDK 或者说 ATL 虽然没能亲自下场,但它也给了足够的帮助。
比如大开绿灯,
让曾毓群带领了一个团队从 ATL 独立
,成立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后面的宁德时代
(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简称 CATL )
。
而在早期,
ATL 和 CATL 简直就像一家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