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过去5年银行定期利息下降但银行存款增加的原因,指出老百姓缺乏投资渠道和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是主要原因。同时,文章还涉及了房地产市场、股市、通缩等问题,并探讨了货币流速和M2总量与居民收入的关系。
自2015年起,银行5年定期利息从2.75%降到了现在的1.55%,但银行存款却增加了70万亿元左右。这是因为老百姓缺乏投资渠道,以及对未来缺乏安全感。
自2021年起,房价不断下跌,房地产行业作为承载老百姓财富的蓄水池功能逐渐失效。同时,股市表现不佳,让老百姓不敢投资。
文章探讨了货币流速与M2总量(货币供应)的关系,指出这两者并不直接关联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赚钱能力和消费习惯。
文章指出,既然M2跟收入关系不大,那么跟物价关系也就不大了。人们根据收入来决定支出和需求,收入少、物价高会倒逼人们减少需求。
从2015年起,银行5年定期利息从2.75%降到了现在的1.55%。然而,银行的存款却在过去的5年时间内增加了70万亿元左右。这是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那是因为老百姓没有投资渠道,对未来缺乏安全感。
自2021年起,房价不断下跌,房地产行业作为承载老百姓财富的蓄水池功能逐渐失效;在股市方面,A股市值约为85万亿,其中,央企国企占了一半多。
股市熊长牛短,让老百姓不敢把钱放进那里;因为通缩,商品价格下跌,老百姓也不愿意消费。所以,老百姓只好把钱存在银行,这也是近期债券市场火爆的原因!
有朋友看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提出一个灵魂拷问:社会上的钱没有变少,为什么收入变少了。
这个问题,实际涉及到费雪方程式的货币流速问题。
就是说,假设今年货币总量的增量是14万亿,那么除以14亿人,每人的平均结余增量就是1万。
当然,平均每人结余的这一万元,有可能是赚了10万元,花了9万元而结余1万元;也可以是赚了2万元,花1万元而结余1万。
这两种情况都是存下1万,都达成了人均获得1万增量货币的目的。但前者明显就是高收入并高消费的人,而后者则属于那类赚不到钱而节衣缩食甚至是拼命劳动的人。
说到这儿,朋友们或许就明白了,M2总量的高低,以及增量的高低,和居民收入关系并不大。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扩展到很多其他方面。既然M2跟收入关系不大,那么跟物价关系也就不大了,因为人们根据收入来决定支出和需求,收入少、物价高就倒逼人们更加减少需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