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概念里大块头代表力量大,今天我们聊聊肌肉与肌力的相关话题。
我们先来看下
轻量级的身材——李小龙,以及他重量级的力量。
一般健身的逻辑是:
肌肥大与训练量有正向关系,但练最大肌力 (极限重量)跟肌肥大所用的重量( 较轻,刺激较少 )却不一样!
也就是说大肌肌≠大力?
有的人就是跳不高,有的人瘦瘦却能举很重,这是因为肌肉产生的力量(force),并不全来自肌纤维(细胞)收缩!
所以让肌细胞增加,肌纤维肥大,只是对肌力做出"部份"的贡献。
肌力(产生动作或抗外力)的来源还有以下:
1、组织被动弹力:
例如原地弹跳,有蹲下的会比没蹲跳得高 。
这力量就来自于蹲下时,关节弯曲,会反方向拉长阿基里斯腱,髌骨肌腱,甚至臀大肌/背肌,以及屈趾肌,肌腱或肌肉拉长紧绷,都可以增加「弹性位能」, 因为人体的肌肉/肌腱,跟橡皮筋一样有弹性,拉长时,可以产生「弹力」 一般来说肌肉没有那么紧(弹),而肌腱(大条筋)的弹力,较为关键。
一般来说弹性可经由训练产生,离心收缩(肌肉用力却拉长)的训练法, 可制造更多组织弹力增生。
另外也有个人体质因素,天生筋骨紧绷者,弹性往往较差。
2、协同肌与拮抗肌的帮忙:
即所谓全身/肢体协调性。
比如说原地弹跳,如果手跟着往上甩,就会比手不甩动跳得更高~
这就是用上肢屈肌群做同方向(向上拉vs.向下蹬)的收缩,作为下肢的协同肌。
协调性可经由〔多关节动作〕协调训练产生。
如深蹲/硬举,就是对一般人相对困难的腰部以下协调性训练!
反例:
如不会跳舞的人跳起来全身僵硬,就是协同肌不会动,拮抗肌却同时紧绷(反方向收缩去抑制动作)造成。
3、运动神经的活性:
指的是一条运动神经同时能征召(放电指挥)的"肌纤维多寡",实际的情形就是:
用同一条肌肉做同一个动作,每个人实际用到的肌纤维比例是不同的:
有的人可能可以用到80%,有的人却只能动到50%的肌纤维!
一般可由爆发力训练增加神经活性,如重训用1~5RM的大重量,或改成稍轻的快上慢下反覆( 高重量离心运动,慢下时间尽量放慢放长),或改成更轻的大动作高速反覆。
还有充分热身/或用外在刺激法,也能增加神经活性。
另外中枢神经也可能反过来抑制周边神经出力讯号!
如各种脑部疾病:
中风/脑伤...还有天气寒冷,未热身,分心不专注,精神疲劳恍惚不集中,也会减少运动神经的活性。
4、关节/筋膜等周边组织的阻力:
关节柔软度不佳者,筋膜紧绷者(多半有疲劳问题)会抵销同部位肌肉的出力,也减少第一点所说肌腱弹力的使用率(关节角度受限,导致肌腱无法拉长)
一般常见肩关节角度不足,导致卧推出力不顺,重量增加受限。
这样说来,肌力训练的同时,注重伸展运动,也是增加出力的一种方法喔!
反过来:
关节过松,会导致地基摇晃,出力不顺,出不到力。
常见手腕拉伤,膝关节不稳,或脚踝扭伤后,虽然不痛,但持续造成运动障碍。
所以我们一般看到的职业竞技运动选手,都不会像健美选手那么大肌肉。
因为他们更注重的是多面向的运动表现,而不是肌肥大!
同样大小的肌肉,竞技运动选手所能发出的肌力(不管是strength或是power),可能还比健美选手多喔!
健美过度追求线条,或是竞技过度追求极限力量,都是一种失衡,容易产生疼痛不适 。
小编建议:
一般人运动为健康,还是均衡发展为上。
建议做两种以上互补的运动(力量vs.柔软,上肢vs.下肢,胸肌vs.背肌,单向vs.变向,有氧vs.无氧....) 不要单纯追求「肌力」,也不要单纯追求「柔软度」更何况,这两种东西如上所述,是环环相扣的!
推荐阅读
视频|筋膜到底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