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刻讲者吕敬人@一刻talks 的专访,作为著名书籍设计师的他,在采访中分享了书籍设计的价值在哪里。层出不穷的电子阅读产品让手工书籍变得更珍贵,他说“一本书不仅仅看内容,还应该看质感,要有品位的气质、气韵,以及情绪上的感受”。他称赞民国课本设计精美,同时希望让我们的孩子也能从课本中懂得什么叫典雅,什么叫品位。
▼
书籍不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而是在运动、排斥、流动、
膨胀、充满活力的容器。
因为自己从事书籍设计,而且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工作,我还要努力,希望自己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带动年轻一代设计师,让他们也能够不遗余力地爱上书籍设计工作,因为它受惠于国民阅读,阅读成就了我们中国的软实力。我们没有演员、体育明星那么光彩亮丽,我们就是幕后英雄,默默地去做这些事情,同样很踏实、这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
《巴金 家》1990 年
插图也好、封面也好,其实它是视感,首先你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翻开里面插图很精美,这在视觉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书还不仅仅是看,你要拿过来触摸它,触摸到纸张的机理、纸张的粗糙、光滑都给你带来了心理反应,这种情绪的波动也是纸张给你带来的设计要素,所以书籍设计要强调纸张,这是触感。
第三是听感,所谓听感是一本厚书、一本薄书、一本东方书、一本西方书、一本铜版纸的书和一张软宣纸的书,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铜版纸能感觉到西方的机械和科技的工业化,一本毛边纸的书、自然的书马上能带来东方的柔软建筑感,东方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声音、轻重完全不一样。
《怀袖雅物》2010 年
还有一个是嗅感。你到一个老书店和一个新书店,气息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日本那条长街神保町,有几百家旧书店,这家是卖漫画的,这家是卖古书的,这家卖摄影机,这家卖文学作品,每家书店它的气息是不一样的,纸张也蕴含着时代的气息,新书、老书、旧书气息不一样,当然我们翻开书闻到纸张的气息、油墨的气息,这个气息又给我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感受。
五感最终是品位的气质、气韵,这种气韵是带来你情绪上的感受。五感给书的设计者带来的首先应该产生的是一种灵感的来源。
现在的受众还是要分成小众、分众和大众。大众就是普通的读者,因为我们的经济不发达,消费能力比较低,所以我们喜欢买一些便宜、普通的书,我想这个时期大概要维系三四十年。普通读者以阅读为主要目的受众是大多数。
还有一部分叫分众,分众是一些文化人,喜欢读书,他未必是读那些高端的书,他喜欢抚摸、喜欢拿着书在咖啡厅、书房、床上、甚至草地上,所以他们抚摸书,我相信还是有一部分人爱书、喜欢到书店浏览、抚摸书,最后买一本书回来。这时候书就讲究了,就开始注意到他们对书的触摸、嗅觉、五感等等的喜爱。
《敬人设计 2 号》1999 年
还有一部分小众,在任何艺术创作当中,他以个性为重点。我们说书籍也是门艺术,所以以艺术的个性发挥设计家们的创想力,那时候他们就可能做出一些独一无二、经典的、编号本的、少量出版的一部分书。这部分书可能就很花费心力,也很花费材料,可能只能做十本、二十本,这些书的价格肯定很高,它会成为经典,成为人们的收藏。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古代的皇帝,也是爱书的人,他们运用了很多书写家、雕版家、装帧家,做了很多很多精制的艺术类图书,这也是我为什么感动于我们中华书卷文化带来的兴奋感,因为我到了国家图书馆,看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大量明代、宋代、清代的精致图书,那些书就是艺术品,正因为这些是艺术品它才保留至今。如果是流散于民间,可能这些书就被烧了、被破坏了,因为有了最精致的制作、最好的版形,最讲究的书籍形态,这些书保留下来成为了我们中国的国宝。
现在人们更多接触的是电子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同时我觉得有点遗憾,遗憾的是我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快,不能沉浸在椅子上去慢阅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今天我们很少去参与互动、参与体验,譬如说双十一,买东西就在视频上了解,而不是亲自到店里去触摸了解。书也是一样,纸张是它的语言、表情、性格,这些纸张给你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现在的电子书基本上就是纯文本,我觉得里面也应该讲究留白、讲究节奏,而不是把文字充垫进屏幕里就可以,要让你在电子阅读当中得到一种美感,它也应该是一个黑白灰,得到最完美呈现的结构阅读,而不仅仅是文字的粮食,应该是炒成一道道精美的料理,我期待我们的电子载体会更加讲究、更加注意美感。
《敬人书籍设计教材 2》2009 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艺术有起伏而来的规律。所以今天有些书也开始追求纯粹、单纯,甚至又回到了手工、凸版印刷。所以要感谢电子载体,正因为有了电子载体,今天的手工书显得更加珍贵了,所以我提倡手工,也提出新的造书运动。造书运动不是要颠覆现在的技术,而是能够重新回归到手工带来的美感,我相信今后的读者也会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得到视觉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去把玩、品位书籍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享受和阅读享受,这是电子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我们经历了封闭的年代,当把窗打开以后,我们非常欣赏、享受、羡慕其他国家,可以说崇洋媚外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
我的老师棒喝我,说中国也有自己优秀的东西,你不要总表扬、羡慕外国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国外优秀的东西要吸纳,但是不要忘却自己本土的文化。因为我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我们的汉字,中国的汉字是全世界仅有的象形文字,中国书的核心就是汉字,把汉字的书做好,汉字的排列、形态、陈述的方法还有他的情调做好。
《中国记忆》2008 年
我不希望复制,我希望传承是传其魂、脱其体。我希望它保留传统的意味,但是一定是全新的形式,所以我设计的那些没有和古代一模一样的,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争议。有的专家、老学者说你不可以再造任何的新东西,必须原汁原味、原样复制,但我的观点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在改变。
中国书最大的特点是温良恭俭让,这是东方文化最温文尔雅的东西,所以它的核心并不是某一个阶段,而是一个一贯而之的中国几千年文化传递过来的东西,不是某一个符号能替代的。我希望能够吸收它的核心内涵、精神和气质,传递的是现代的语言,适应的是今天的语境,这个时候才能把过去和现在融结在一起。
《书戏》2007 年
我们东方有很好的设计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汉字等等所有的文化信息,这些都可以吸纳。所以这一点都不矛盾,并不是说我们今天要复古,这绝不是时代的需求,但是也不是说一味地说西方第一,这也不能表现我们东方的东西。这两者也是衫浦老师在他给我的序言里讲到的,人在往前走,往前走是一前一后往前走,后脚着地不着力,前脚就跨不出有力的一步。前后脚踩的就是一块土壤,你要深深地吸纳这块土壤,前脚是现代,要往21世纪、往未来跨出去。所以东方和西方、过去和未来是相融的,一步一趋才有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我们都在说审美文化是从哪儿开始的,实际是从小孩教材开始的。但是我也看到了我们现在的教材它的审美相对欠缺一些,我看了民国时候的教材,民国时候开明书店的叶圣陶老先生和丰子恺先生,他们为小孩做的中小学课本是那么精致、典雅,只有一个颜色,特别讲究品位。
但我们今天的教材充斥了各种色彩,充斥了各种不必要的元素,都加着小蜜蜂、小铅笔、小花朵,让我们的孩子们不懂什么叫优雅,什么叫空白,什么叫即白当黑。
《设计专业创新系列教材》2012 年
所以我很希望我也能够参与到教材的设计当中,能够多多少少尽一点责任,因为我年纪很大了,可能今后做书越来越少。由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信任,我参与到一三五中小学教材设计的工作,我希望能够通过教材的设计让孩子们得到书卷审美的影响。
我们通过很长时间的沟通、努力,从字体、字号、大小、空间、节奏、层次、规则,我们都设定了一套系统,也更新了一些观念。我们只能慢慢去引导、去影响我们的受众。我相信,通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们把孩子们的审美教育看得很重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的这一份心思就实现了。
▲
一刻talks ・ 全球创见者分享平台
长按下方二维码发现更多未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