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会让你想起什么呢?
隐私,秘密,不雅照,搞怪图像,渴望暂时抛弃偶像包袱的好莱坞明星,希望逃脱父母“魔爪”的年轻人,需要传递商业机密的商界精英…….
Snapchat的“阅后即焚”功能为这些人的诉求提供了安全平台,用户的社交信息不会在网上留下痕迹,在美国年轻用户的强烈支持下迅速崛起。这些只有1到10秒生命期限的照片及视频被称为“快照”("Snaps"),而该软件的用户自称为“快照族(snubs)”。
从2011年9月上线,到今年2月4日高调发起IPO,Snapchat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了全球科技界的目光,也给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低迷的美国科技市场推了一针强心剂。
在Snapchat在向纽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中可以看到,Snapchat预计融资30亿美元,上市后估值约250亿美元。若上市成功,它也将成为自Twitter上市以来,首个IPO的美国社交媒体,并可能是继Facebook之后估值最高的技术公司。
这家公司真的有这么值钱吗?国内是否有这样的公司能够与之对标呢?
为什么国外看好snapchat?
从5年前美国小众年轻人的社交集聚地,到去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Snapchat上为医疗改革打气。如今,无论是投资人、媒体公司、广告主,还是其1.5亿日活跃用户,都需要遵从Snapchat设定的游戏规则。
自诞生起,Snapchat就旗帜鲜明的表达了“反Facebook”的商业模式。Snapchat不仅在巨头Facebook的夹缝中求得生存,更掌握到了新的生机。
Facebook等社交媒体努力表达着“记录一切”的产品特性时,使得每个人的社交账号上存在了大量真实世界的亲人、同学、同事的信息,每条社交状态从有感而发变成谨慎而为,逐渐产生了巨大的社交压力,对于“抵制管教”的年轻人而言,这种社交状态“令人毛骨悚然”。
Snapchat反其道而行之,以“阅后即焚”功能切入图片社交类市场,取得人们快速的认知和接受,并通过这个点转化了用户,让用户最高效率的在其上建立起了熟人关系,进而占领了图片社交应用的维度。
社交产品生于简单方便,死于复杂冗长,Snapchat的战略无疑是聪明的。
据Snap公司称,截止2016年底,Snapchat的日活(DAU)达到了1.58亿,同比增长47.7%,每日平均增长250万;年收入则从2015年的5860万美元增加到了去年的4.04亿美元。
这些数据仍与Facebook公布的第四季度财报有一定差距,后者显示,月活跃用户增至18.6亿,同比增长17%,2016年四季度收入达到了35.7亿美元,但Snapchat迅速发展并崛起的势头不容忽视。
2012年底,Facebook曾试图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napchat。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都曾试图模仿Snapchat的“阅后即焚”产品,但均没有成功。只能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Snapchat的产品维度里,受众的忠实性和产品强大的工具性能让其有充分的立足之本。
被大众用户拥护的产品,自然会被资本市场所看好。
2015年1月3日,Snapchat完成的4.86亿美元的融资,跻身当年美国十大风投交易。
目前公司已经经历了六轮融资。曾经投资过推特的风投机构Benchmark Capital,和知名风投机构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光速创投、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阿里巴巴等都是Snapchat的投资方。
估值250亿美元,值吗?
实际上,Snapchat的净亏损从2015年的3.73亿美元扩大到了2016年的5.15亿美元。Snapchat也在IPO申请中表明公司“现在仍在亏损,而且可能持续亏损”。
但观察Snapchat的产品形态发展可以看出,Snap公司已经在有计划的加速商业化步伐。250亿美元的估值,对于Snapchat而言仍不算高。
正如扎克伯格在Facebook财报会议上所说,“像移动一样,视频也是一个‘megatrend(巨大潮流)。”Facebook已经开始推行“视频第一”战略。视频广告利润丰厚,通过视频,Facebook甚至还可以争夺电视广告,美国的电视广告市场规模高达700亿美元。
从去年起,Snapchat开始主打短视频功能。目前平均每天在Snapchat上的视频播放量为100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0%。未来,短视频也将是Snapchat的重要盈利标的。
除强化短视频功能外,Snapchat还新增了群聊功能。2017年,Snap公司不仅要推出支付功能Snapcash,还发布了支持录制短视频的智能太阳镜Spectacale,意欲占领年轻人手机上的摄像头。
如今,这家社交平台希望重新定义自己:既不愿和社交巨头强行比较,也不愿和一亏再亏的Twitter同台竞技,而是区别二者,作为一家“相机”公司而存在。
其次,它拥有高密度的优势用户群体。
根据IPO申请资料,Snapchat的用户大多是年龄在18到34岁的年轻人,他们每天在该应用上花费的时间在25到30分钟,25岁以下的年轻人甚至每天平均要打开20次Snapchat应用。这些都是其获得广告商青睐的主要原因,广告是Snapchat的收入大头,2016年Snapchat98%的收入均来自于广告。
另外,Snapchat还拥有一套有趣的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Snapchat滤镜功能的变现能力,比如口吐彩虹和小狗变身,都曾火爆一时。个人和企业可以向 Snapchat 支付一定额度的资金,以购买具有宣传效应的滤镜。
去年年底,Snapchat和Uber国际版App合作,设计出只有在 Uber 行程中才能使用专属滤镜,让很多人愿意主动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行程。电影《X 战警:天启》在上映期间就在 Snapchat 上购买了滤镜服务,以达到宣传的效果。
在媒体内容方面,Snapchat 的盈利主要依托2015 年1 月推出的‘探索’频道,媒体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上面发布自主创作的内容,内容发布将会成为其后续利润增长的王牌。
据媒体报道,Snapchat公司曾大胆预测,公司在 2017 年的年度收入将进一步攀升到 5 至 10 亿美元的水平。Facebook 花费了 6 年时间才使年度收入突破 10 亿大关,Twitter 则用了 8 年。
中国版“Snapchat”,很可能是个创业陷阱
“阅后即焚”的概念在国内不是没有火过,来往、微米、咔嚓、闪照这几款应用都曾经沾过这个概念的光,但是真正发展到与Snapchat对标的产品并不存在。
2013年,两大巨头阿里和腾讯先后为自家应用加上了阅后即焚功能。一个是阿里的类微信应用“来往”,一个是腾讯手机QQ的闪照。时至今日,“来往”成为了马云打水漂的著名投资案例,QQ闪照悄然蒸发。可见,“阅后即焚”成为创业陷阱的可能性竟是十之八九。
首先,中美两国的用户构成存在巨大差别,“阅后即焚”并能称之为是刚需。
正如国内最早一批阅后即焚应用“咔嚓”的创始人在一篇文章中所言,“美国人开放、热情、富有开创精神,他们总是倾向于在朋友前表现出不一样的一面,这种普遍的想法,加上因和阅后即焚的气质相符的推波助澜,使得Snapchat活跃度极高。反观我们,从小被教育循规蹈矩、审慎中庸不要极端。在这种国民性格下,即使有了阅后即焚,我们想发的也绝不超出微博、朋友圈能发的范畴。”
其次,两国网络环境审查程度有所区别。
坦率来讲,“阅后即焚”是不违反社交类应用的产品逻辑的,甚至可以说是高度还原了自由无拘束的社交场景,两个人的私密聊天本身也不会有人去给你记录。
但这种自由也使得Snapchat迅速成为了青少年散发荷尔蒙的最佳场所,甚至有媒体给它直接打上了“sexting tool”(发黄色信息的工具)的标签。
这种潜在的危机是国内网络环境所难以接受的。快播、支付宝圈子和被查封过的网络直播平台都是前车之鉴。如果既要强调对于用户上传信息的不留痕迹,又要履行对上传内容尺度的审核,其本身的产品逻辑就存在漏洞,“阅后即焚”自然会水土不服。
同时,Snapchat所代表的图片类社交应用,在国内的发展也似乎出现了瓶颈。
无论Instagram、Flickr这样的UGC图片类应用,还是Path、Facebook这样以图片为主的社交类应用,在中国都有些水土不服。图片类社交的鼎盛时期,中国版Instagram少说也有30多家,现在基本销声匿迹。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本土社交媒体巨头“微信”的强大。
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前有来往,中有支付宝,后有钉钉,三重夹击微信尚收效甚微,来往甚至在竞争中直接被迫出局,在社交领域也被微信逼迫得岌岌可危,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在微信“制裁”下找到夹缝的机会微乎其微。
我们始终在期待,国内社交领域的下一波颠覆式创新会是什么?只是,不会是“阅后即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