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集微网
集微网,半导体、手机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使用帮助请发送help。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ETOP  ·  芯片精品课打折倒计时! ·  14 小时前  
哎咆科技  ·  iOS 微信专属更新,朋友圈支持实况照片了! ·  2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小屏手机为何逐渐消失?原因很现实 ·  3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金士顿NV3固态硬盘评测:高性能Gen4普及敲门砖 ·  5 天前  
EETOP  ·  迎中秋!芯片精品课全场75折!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集微网

SID2017:京东方可弯折柔性OLED显示均可量产,集创北方全球首创OLED In-Cell技术助力;

集微网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5-26 07:29

正文

1.SID2017:京东方可弯折柔性OLED显示均可量产;

2.集创北方全球首创OLED In-Cell技术,助京东方OLED屏闪耀SID展;

3.中小尺寸面板江湖: 技术迭代期的卡位和赶超;

4.IT显示面板出货量持续下滑 细分领域谋突围;

5.电视面板投资持续 技术革新路漫漫;

6.IHS Markit:柔性AMOLED面板成本分析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1.SID2017:京东方可弯折柔性OLED显示均可量产;


本周二,一年一度的SIDDisplayWeek2017(美国显示周)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各家厂商纷纷拿出一年以来的看家本领。而在SID展的“红毯”上最为引人瞩目的还属国内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BOE(京东方),其展出的多款可弯折的柔性AMOLED显示屏,都可在日前点亮投产的“超级工厂”——成都第6代柔性AMOELD生产线上量产。“超级工厂”的投产,意味着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在向成都倾斜,其柔性显示事业的集中爆发,将打破三星等厂商对AMOLED显示产品技术和产能的垄断局面。


家电网北美站从展会现场看到,京东方展示了多款全球首发的OLED。其中包括下图中所展示的5.5英寸WQHD柔性OLED显示屏,可实现”S”形弯折,同时支持最多10点压力触控。


可实现半径5mm对折折叠的7.56英寸QHD柔性AMOLED显示屏,可将手机和平板电脑合二为一;全球首款1.53英寸内嵌式触控OLED显示屏,提升了触控产品的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SNR);以及采用BOE独特的无边框技术的5.5英寸FHD全屏OLED显示屏。


此外,家电网还从BOE展台上见到4.35英寸柔性腕带显示产品,它是市面上普通腕带产品尺寸的3倍,弯折半径为10mm,展平状态下可作为手机使用,弯曲状态下可作为腕带。


实际上,立足智能穿戴、车载、AR/VR等中小尺寸产品市场的京东方在柔性显示领域早有成果。2016年6月京东方已开始进入小批量投产阶段,推出4.35英寸柔性臂环,可以使屏幕卷曲成手镯套在手腕;7.8英寸柔性可折叠屏的厚度仅为0.24mm,展开时可作为平板电脑使用,携带时又可折叠成手机大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柔性显示产品不仅可在成都6代线量产。在2013年,京东方投建的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5.5代LTPS/AMOLED生产线,即鄂尔多斯第5.5代AMOLED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与成都6代线总投资和设计产能(月产能48K片)相同,绵阳第六代柔性OLED生产线于去年年底投建,预计2019年7月实现量产。这两条柔性AMOLED产线陆续投产,将奠定京东方在柔性AMOLED领域的领先地位。


市场咨询机构TrendForce预测,基于目前已确定的柔性OLED投资生产线来计算,到2018年“柔性”与“硬式”的AMOLED屏幕产能将平分秋色,而到2019年柔性屏产能则会反超硬式屏,达到61%;在销售额上,咨询机构HIS预测更为乐观:到2017年第三季度,OLED柔性屏的销售额就将反超硬式屏,达到总销售额的52%,该比重在2018年第四季度将达到63%。


据IHSMarkit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智能穿戴设备面板需求量将增长至1.06亿片,其中采用AMOLED技术的面板占比达30%,并保持着18.2%的年复合增长率。


此外,京东方还展出了多款VR显示产品和在3月份发布的全球首款主动式电致量子点(AMQLED)显示、触控显示等前沿显示技术及产品;同时还展出了智能中控系统、BOEiGallery数字艺术馆等车载、艺术领域的多元应用产品,这也是京东方牵手精电国际之后的对外公布的第一个作品。


一年前,京东方在SID2016首发全球最薄65英寸8K超高清电视和全球首款82英寸10K曲面显示屏。而一年来,京东方年新增专利申请量达7570件,全球业内第一,其中发明专利超8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5万件,进入2016年度美国专利授权量TOP50,排名第40位,年增长率超200%,成为半导体领域全球第二大创新公司。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及今年1月份的各品类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京东方的崛起将为中国终端厂商在寻求供货方面提供议价权利和话语权,无论是从规模还是生产、技术或性能方面都媲美甚至超越韩厂。在半导体核心元器件工业中,中国企业将影响世界格局,而京东方将继续强者恒强。随着全球彩电市场向中国迁移,面板下游市场的终端产品制造70%以上发生在中国大陆,成为京东方在与韩厂竞争时,其本土市场优势与11条(已投产9条)产能规模优势相叠加,以及京东方多年来积攒的专利技术,使得京东方盈利能力持续高涨。


此外,京东方将“屏”作为主要交互方式,实现在智慧家居、车载、医疗、零售、艺术等多个场景的物联网应用,推出OLED、AR/VR、曲面异形、触控显示等新型显示产品,使其进入多产业并行的集中红利期。


据了解,从2016年5月至今,京东方A近一年来,股价持续上涨,今年以来京东方A累计上涨近30%。从基本面来看,京东方A去年和今年一季度增势良好,而今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4.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21倍。


根据证券机构预测,预计2017-2019年,京东方A净利润分别为102.6亿、146.8亿和192.3亿元。证券机构表示,考虑到公司的龙头属性,给予公司17年28倍市盈率,对应合理估值5.0元。维持“买入”评级。据了解,京东方A今日收盘价为4.04元,涨幅2.26%。 家电网



2.集创北方全球首创OLED In-Cell技术,助京东方OLED屏闪耀SID展;


集微网消息,一年一度的SID(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展会在美国洛杉矶会展中心举办,京东方携多款OLED产品惊艳亮相。


其中, 全球首款1.53英寸内嵌式触控OLED显示屏采用了集创北方的OLED In-Cell驱动技术,它创新性地采用了内嵌式触控结构,提升了触控产品的信噪比,使得触控更为灵敏、流畅。集创北方该技术属于全球首创,实现了In-Cell与OLED的完美结合。

 


目前,OLED屏的touch功能大多采用on-cell结构,即touch感应层做到模组玻璃的上表面,触控控制芯片和driver驱动芯片采用两颗不同的芯片。


为了满足未来的显示需求,集创北方创新性地将触控和显示驱动集成在单颗芯片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实现了屏幕的轻薄化、显著改善了画质,同时,它能够进一步简化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系统成本。

 


OLED与In-Cell技术的结合,是尚未攻克的非常前沿的领域。一方面,OLED是面板显示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另一方面,In-Cell技术仍存在较大的技术挑战。集创北方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显示驱动与触控技术的半导体公司,较早就开始了在OLED领域的布局,并于去年针对LCD显示应用,成功推出了创新的ITD(Integrated-touch-driver)触控-显示单芯片解决方案。基于在相关领域多年来的布局和研发积累,集创北方才能克服诸多技术挑战,突破性地将In-Cell技术运用于OLED显示,并成功点亮了京东方的OLED显示屏。


未来,OLED凭借其特殊的可弯曲性、高对比度和色彩显示等特性,以及能够满足深度贴合等需求的特点,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移动车载、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将是其主要渗透方向。集创北方将会继续深入在OLED领域的创新,推出更为先进的显示技术!




3.中小尺寸面板江湖: 技术迭代期的卡位和赶超;


本报记者 藏瑾 深圳报道


    从摩托罗拉3200打开了黑白屏手机时代的大门,到西门子推出第一款彩色显示屏幕手机,再到智能手机时代的曲面屏、全面屏,显示对于创新遭遇天花板的手机来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创新发力点。手机市场之外,智能手表、AR/VR等终端产品的加速拓展,也为面板厂商带来市场空间。


    继5月10日三星月投片量13.5万片、可年产超3亿片手机柔性OLED面板A4厂动工后,产业链也再次传出LG也对其E6厂进行扩容的消息,国内的京东方在成都的6代柔性AMOLED产线也正式投产,另一厢,在苹果的推动下,Micro LED热度也不断上升。


    集邦咨询旗下witsview研究处研究副总邱宇彬分析认为,未来在小尺寸显示屏上,OLED会替代LCD。手机屏幕上,全球2020年LCD和OLED的占比会达到51:49。而Micro LED还处于相当初期的阶段,目前厂商竞相布局,是希望在新技术上不掉队,甚至在新技术上弯道超车。


    OLED建设热潮


    LCD面板是通过液晶的光学偏振特性,对背光源进行选择性通过吸收特定光谱来呈现不同的颜色。OLED则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等优点。随着业界对面板显示的要求日益提升,屏幕由背光时代走向自发光时代。


    目前,三星垄断了全球移动设备OLED市场95%以上的份额,这也是它提前布局和研发的收获。邱宇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OLED技术还没有获得太多关注和投入的时候,三星持续地琢磨,成为行业独守者,很超前。


    “OLED生产的关键设备上,成熟厂商少,比如核心的蒸镀设备完全控制在佳能旗下的蒸镀机厂商Tokki手中,京东方最新投产的成都柔性产线使用的也是它的设备,但Tokki的产能跟不上面板厂商扩产的需求,会优先一直合作的三星这样的大客户;其次,OLED生产模式和液晶完全不同,制程技术仍在经历阵痛期。”邱宇彬介绍,刚性OLED屏的良率已经能达到80%以上,和液晶在伯仲之间。但柔性屏目前良率比较高的在60%左右,比如三星。


    如今OLED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需求的爆发导致其他厂商的积极跟进。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企业都在积极投入OLED建设。据统计,目前正在建设或处于规划中的柔性OLED生产线共有15条。国产面板厂商中,除京东方外,华星光电、柔宇科技、深天马、国显光电、信利等都正在建设柔性OLED产线。


    OLED大规模的投产是否意味着LCD将被淘汰?据邱宇彬介绍,目前,三星已经逐步将产能转向AMOLED,LGD也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LCD会被很快淘汰,但小尺寸上不会增加投资,只会不断收缩。


    Micro LED是未来?


    因苹果传出智能手表明年可能采用Micro LED技术,近期Micro LED成为行业关注热点。据台湾媒体消息,今年晚些时候台湾公司PlayNitride将负责帮助苹果试产Micro LED。无独有偶,鸿海与夏普近日宣布收购美国公司eLux,切入Micro LED技术布局。


    可以看到,如同杀手级应用对于硬件的带动,杀手级产品将极大地促进新的上游技术的应用和成熟。


    和OLED一样,Micro LED也自体发光,具备对比高、反应速度快等优势,且在亮度、功耗、寿命上甚至优于OLED。它能否撼动LCD和OLED技术?


    集邦咨询旗下LEDinside研究处研究副总储于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认为,苹果更多是不愿意在关键零部件上被最大竞争对手卡住脖子,想在技术开发初期掌握技术。但目前Micro LED各制程均有技术演进空间,加上成本远高于既有技术,明年苹果能否推出Micro LED版智能表仍是未知数。此外,由于手机对于像素和解析度的更高要求,虽然小型Micro LED显示器的原型产品有厂商开发完成,但应用到手机屏幕,对业界来说仍面临不小的挑战。他还表示,事实上其他厂商都没有掉以轻心,三星、LG都在默默进行技术开发。


    目前,对Micro LED技术最热情的当属台湾企业。邱宇彬分析道,OLED在全球发展很不平均,三星遥遥领先,后面的厂商都在追赶。而Micro-led作为新技术,其他厂商有机会取得领先技术。对台湾企业来说,台湾面板产业和LED产业都有,他们觉得这其中可能有机会“超车”。


    中国企业的赶超


    面板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随着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在液晶显示上已超越韩国成为出货量最大的国家。对于一直“缺芯少屏”的手机产业来说,国内企业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面板主要供应商。


    据悉,2016年智能手机面板市占率排行中,中国大陆占比32%,韩国27.6%,中国台湾27%,日本13.5%。


    被三星扼住咽喉的OLED成为中国企业追赶韩国的关键,代表企业京东方、深天马、和辉光电等都在大举投资,迅速扩产。这两年内计划量产的OLED产线里,中国本土国产面板厂商在OLED上的投入在千亿级别。


    在储于超看来,中国厂商的思维是等到技术相对成熟,关键的设备、材料进入量产,再大举投入。在前瞻技术上,尚不如国际大厂。


    邱宇彬也指出,在OLED面板厂商中,霸主三星之外,LG比京东方可能更有优势,因为它有苹果这样的客户基础,中国厂商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国内下游终端产业市场庞大,如果能够因为地缘因素使得更多客户进行协同,将会是有利的支持。


    一位深圳OLED模组厂员工告诉记者,良率和基础材料的国产化是目前国内OLED的痛点。短期技术上会有瓶颈,中长期依然向好。因为投资力度大,像京东方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发展起来。业界需要从技术突破、产业链打造等多方面入手,中国面板产业崛起是大趋势。


    京东方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随着国内显示企业产能规模的逐渐扩大,目前我国材料本土化为60%,中国TFT-LCD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数十家装备企业进入TFT-LCD装备制造领域。在OLED产业链方面,中国OLED材料及设备企业则处于起步阶段,供应基本是被美国、韩国、日本和德国企业所垄断。目前,国内厂商及科研机构已不断加强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力度和投入,通过战略合作、国产配套、联合开发等多元方式,来完善并稳定中国OLED产业上下游配套,促进OLED全产业链在材料、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共同发展。


    对于京东方来说,OLED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其在显示技术方面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据介绍,其OLED战略是专注柔性开发,聚焦中小尺寸产品,立足智能手机市场,全面布局智能穿戴、车载等新应用市场及VR等技术领域,同时关注大尺寸OLED市场动向。此外,QLED、Micr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成熟也将为显示产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21世纪经济报道 



4.IT显示面板出货量持续下滑 细分领域谋突围;



本报记者 倪雨晴 广州报道


    在PC过了鼎盛时代后,上游的面板产业也趋于平缓。加上芯片、系统对PC而言地位更加重要,主要提供显示功能的屏幕尽管出货量很大,在行业中略显低调。


    IT显示面板细分为显示器(Monitor)和笔记本(Notebook)两大类。其中,面板占据显示器60%-70%的成本;笔记本中,面板成本仅占10%-20%。相同之处在于,近两年面板销量均在下滑。


    据群智咨询统计,2016年全球IT显示面板(含显示器及笔记本)出货量约3.1亿片,同比下降约4.3%。其中显示器面板的出货量约1.4亿片,几乎与2015年持平;笔记本面板出货量约1.7亿片,同比下降约7.3%。预计在2017年,全球IT显示面板的出货量将下滑到2.9亿片,同比下降约4.9%。


    调研机构Gartner则估算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6218万台,同比减少2.4%,并且是自2007年第一季度以来,PC单季出货量首次低于6300万台。按照IDC的数据,今年首季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0.6%,仍可以看出需求已然疲软。


    面对市场下行,面板厂商们也调整策略。三星就率先关闭了IT显示屏的产线,而同时,京东方等中国企业积极扩张抢夺市场份额。


    借势扩张


    按照群智咨询提供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笔记本市场中,京东方以29%的份额排名第一;紧接着是中国台湾地区两家企业,群创光电占比23%排名第二,友达光电占比20%位居第三;随后是LG旗下的LGD占比17%,排在第四位;三星和中电熊猫以4%的份额并列第五。


    “在Notebook方面,京东方因有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面板产能优势而成为第一,LGD产品定位高端以获利为主,2017年三星SDC逐步放弃Notebook业务,群创和友达的份额维持。”群智咨询资深分析师张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


    调研机构IHS Markit在报告中指出,由于利润率低、市场成长趋缓,IT显示面板成为LCD显示厂商最先放弃的产线。三星早在2015年就将一座五代厂(Gen 5)出售给一家中国触控式屏幕和模组制造商,对于专门生产IT显示面板的工厂,预计三星还会进行重组。


    而在显示器领域,今年一季度,LGD以26%的份额夺冠,第二名京东方的市占率为23%,友达光电以19%排名第三,群创光电和三星分别以16%和12%的份额占据第四和第五名。


    张虹评价道:“LGD仍然稳居第一,京东方凭借ADS(宽视角技术)优势维持第二,友达和群创分列三四且今年目标是争取美国大客户份额,三星在显示器方面的策略是维持。”


    京东方高级副总裁张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京东方Moniter的显示面板出货量是全球第二,一些主要的PC企业等依然是大客户。”


    今年,京东方替代友达光电,成为苹果笔记本的供应商。张宇告诉记者:“前几年苹果也找过京东方,但是因为产能的原因没有达成合作。”


    当韩国面板制造商开始逐渐淡出IT显示面板时,京东方反而不断扩张,出货量连年攀升,夺取了韩企撤出的市场份额。京东方方面也告诉记者,其产能是依据市场需求进行不断调整,产线规模大,可以生产各类别的面板。


    细分突围


    在IT面板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外观、技术和应用的细分领域成为突破口。


    群智咨询的报告认为,2017年IT显示技术的发展聚焦在窄/无边框、曲面、Gaming(游戏)上,这三类面板技术将会继续增长,带动市场更新换代需求。


    从外观上,LGD大力拓展无边框技术,三星则推进曲面技术,都在往高端产品方向布局,但不论是电视还是电脑,曲面的用户基础还需进一步培养。而在应用上,游戏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拓宽了Gaming显示器的应用场景。 根据群智咨询的最新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电竞显示器出货量约4万台;预计二季度会达到4.5万台,环比增长超过15%。


    此外,在技术层面,各厂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从IT面板技术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TN(Twisted Nematic 扭曲向列型)面板,由于价格较低,但色彩表现较弱,且存在可视角度的不足,主要用于入门级和中端的液晶显示器,也逐步退出主流市场。


    其二是VA(Vertical Alignment广视角技术)面板,主要用于中高端显示器,其可视角度大、色彩还原准确。其三是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面板 ,优势在于可视角度大、响应速度快、色彩还原准确,是液晶面板里的高端产品,如苹果Retina显示器通常带有IPS技术。


    张虹向记者分析道:“MNT(显示器)产品中,TN的份额逐年减少, IPS渗透率逐渐提高,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另外MNT产面板也呈现大尺寸化及高清化发展趋势,同时曲面面板成为MNT市场的新宠。 NB(笔记本电脑) 因对宽视角需求不明显,现在仍以TN为主;IPS主要是LGD主推,京东方则策略相对保守。从产品来看,touch notebook(笔记本可触摸屏)的渗透率将不断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 


5.电视面板投资持续 技术革新路漫漫;



本报记者 倪雨晴 广州报道


    国内“缺芯少屏”的局面正在逐渐破解。就电视面板而言,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的投入,中国企业的产能正在不断提升。


    因面板占据电视70%左右的成本,因此拥有面板资源尤为重要。根据调研机构群智咨询关于2017年一季度的数据,韩国的电视面板出货量占比36%、中国大陆为33%、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三,为31%。在2016年,中国大陆的出货增至30%,而台湾地区和韩国都在下降。


    国产电视面板的崛起,与整机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如今,国产电视出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国内企业在关键的面板上必然要争夺一席之地,提高自给率。


    事实上,多家国内企业已经深耕面板产业,包括建设上游设备,往产业链一体化方向发展。同时,OLED、量子点等新技术的投资布局也在展开,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面板企业,都期待新型显示技术带来产业革新。


    面板异动


    2016年、2017年对于电视面板来说,是特殊时期,集中表现在大幅度、长时间的涨价上。面板市场本身具有周期性,从去年至今保持了3个季度的稳定增长,5月份价格维持在高位。“这是近8年来最大的涨价潮,速度快、价位高。按照以往的数据,以32英寸为例,波动周期约在2年,上升最多9个月,”艾维云网分析师崔吉龙向记者分析道,“下半年涨价是不可能的,接下来3季度是彩电销售旺季,面板厂商可能会降价调整或者对整机厂商进行补贴。”


    从供需关系来看,涨价的原因是产能发生了变化。除了去年年初台湾地区的地震影响出货外,大尺寸面板的短缺是一大原因。


    京东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手机、平板、电视等终端产品都呈现出大尺寸化趋势。据GfK数据显示,全球液晶电视平均尺寸从2015年的40.4英寸增长至2016年的42.2英寸,预计2017年平均尺寸将达44.1英寸。在现有产能不变的情况下,液晶面板出货面积明显增长,出货量有所下降,面板供不应求,价格相应上涨。


    “近年国内8.5代线的产能陆续释放,其中,切割效率高的玻璃面板尺寸得到大量供应,可能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但是,40英寸到45英寸、65英寸,是8.5代线的尺寸盲点,切割效率较低,在市场上未受到影响,需求反而在增大。”华星光电的一位面板专家谈道。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报告,2016年在电视面板方面,尤其是48英寸以上的面板,中国厂商增长迅速,主要是因为华星光电T2产能扩展,T2产线重点是生产55英寸面板。


    尽管国内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增速迅猛,但是目前的产线来看仍不能满足需求,电视面板平均尺寸每增加1寸,就可以消化一座8.5代TFT-LCD生产线的产能。因此,鸿海集团、京东方、华星光电都积极建设10.5代高世代生产线,以期满足今后的大尺寸需求。群智咨询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15条电视面板生产线,包括12条8.5代线和3条10.5代线,均集中在大尺寸高清显示屏。


    技术革新


    上述的产能竞赛主要集中在液晶面板,根据群智咨询提供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的电视面板市场上,LG旗下面板厂商LGD出货量排名第一,占比21%;鸿海集团旗下群创光电以16%位列第二;三星、京东方、华星光电均以15%的份额名列第三。


    张虹也指出:“国内液晶技术逐步成熟,但是和韩国厂商相比,后者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国内的8.5代线仍以中低端为主。10.5代线的大尺寸化进程还是在不断推进,韩国大尺寸液晶面板的产能竞争力在衰退。”


    与此同时,韩国厂商在关闭部分液晶产线,转向OLED和量子点的布局。在大尺寸OLED方面,目前仅有LGD有能力量产,京东方去年推出国产OLED面板后只能小批量生产。而三星力推的量子点电视,即QLED还在实验室阶段,市面上的量子点电视在背光技术上虽进行改进,但仍属于液晶范畴。因此,OLED和QLED尚处在初级或者萌芽阶段。


    在京东方看来,不管是液晶显示技术还是OLED、量子点显示技术都属于半导体显示技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会存在替代关系,它们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OLED面板方面,目前京东方已开发了更高迁移率的氧化物背板,蒸镀型的OLED器件,以及提升画质、寿命的补偿算法等关键技术。


    OLED显示技术具有主动发光、快速响应、超薄、柔性的特点,使得终端电子产品拥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备受市场关注,目前在中小尺寸显示产品中呈现出较大优势。量子点显示技术被普遍认为具有寿命长、色域广、成本低的潜在优势,近年来相关研究非常活跃。


    “去年OLED面板全球出货量在85万台,今年预计150万台,增速很快,但是相比一年2.6亿台左右的电视面板,数量差距还很大。不论是工艺精度、环境洁净度、环节复杂度都有更高的要求。”崔吉龙告诉记者。


    在上述华星光电的面板专家看来,由于中国在OLED领域进入较晚,高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使得当期折旧费用高昂,因此,我国企业的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此种困境靠企业自身能力难以解决,需要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扶持其发展。


    他还表示,“OLED的生产与TFT-LCD的生产在技术和设备都有很大的共用性,没有TFT-LCD 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做OLED面板的。LGD与三星很早进入这个行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转做OLED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国内面板厂起步较晚,不可能直接跨过TFT-LCD转做OLED。但是起步晚并不代表不涉入,华星很早就研发出OLED面板,而且在产线建设上也做了布局,正在建设的G11液晶面板生产线,就规划了部分OLED产能。一旦OLED时代来临,华星凭借TFT制程能力,有金属氧化物、低温多晶硅技术,可以快速转身。”21世纪经济报道


6.IHS Markit:柔性AMOLED面板成本分析



     近来,柔性AMOLED面板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自三星推出Galaxy S edge系列智能手机以来,柔性AMOLED面板出货量迅速增长。现阶段,大多数柔性AMOLED显示产品都并非可反复弯折的。其基板采用一层厚的聚酰亚胺(PI)而不是玻璃,但在制造过程中使用玻璃基板作为PI层的载体。顶部使用薄膜封装(TFE)来保护OLED层而不是玻璃封装。


IHS在最近的OLED Cost Model报告中提供了柔性AMOLED面板成本分析。



如上图显示,5.5”QHD柔性AMOLED面板的生产成本约为$24,比同尺寸同分辨率的刚性面板高25%。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柔性AMOLED面板主要在六代线工厂生产,而大部分商业上可用的刚性AMOLED工厂都是5.5代线,因此25%的成本差距是在六代线的柔性面板和5.5代线的刚性面板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刚性AMOLED面板也在六代线工厂生产,那么其成本还将下降2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柔性AMOLED和刚性AMOLED面板都在六代线工厂生产,那么两者的生产成本差距将远大于25%。



以上为两者不同的成本结构


柔性和刚性AMOLED面板的原材料主要区别在于基板。柔性面板使用PI层作基板,而刚性面板仍然使用玻璃基板。但是如上图所示,这并不会对阵列材料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自从Galaxy S Edge系列第一批量产以来,PI材料的价格已经下降了很多。在封装材料成本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趋势。柔性面板中封装材料的成本份额比刚性面板要低得多。随着TFE的引入和封装玻璃逐渐被淘汰,IHS Markit预估柔性AMOLED面板的总材料成本不会增加。


同时,柔性AMOLED面板的模组材料成本部分有显著增加。柔性AMOLED使用COF(Chip On Film)的驱动芯片结构,这增加了额外的PCB成本。另外,在弯曲表面上的层压仍然十分困难,这可能导致模组工艺中良率降低。


以上成本估算值不包括触控及盖板费用。柔性显示器的触控和盖板成本更高,这又增加了刚性和柔性面板之间的总成本差距。 数字标牌网


集微网推出集成电路微信公共号:“天天IC”,重大新闻即时发布,天天IC、天天集微网,积微成著!点击文章末端“阅读原文”或长按 laoyaoic 复制微信公共号搜索添加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天天IC”个人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