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六根  ·  韩浩月 | 我的文学滋养来自于天性与自然 ·  14 小时前  
猫笔刀  ·  又烧起来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你原本就很特别(杜课768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1-03 23:15

正文

全文共 147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Q
&
A


怎样成为一个独特的人


黄牧宇


Snyder和Fromkin(1980)的研究表明,人们关于“特别”的执念分为两种,其一是寻求关系中的特别性,其二是寻求自我本身的特别性。前者的目的在于寻求长期稳固的关系,后者为了实现“与众不同”的自我认同,也是为了获得他人注意的社交需求。不过,过分寻求特别会面临人际的压力,更容易吸引外界的评判和质疑,尤其是表演型的“特别”,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独特”则是一种更完整的、不依托于对比存在的东西。尝试以优势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看待自己,更容易发觉独特的自我的存在,不过问题视角已经深入我们的思维惯性中,我们习惯于审视自己尚需改进的不足,优势视角就是要让人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优势和潜能,学会从自己身上不断发现长处。


自我的“独特性”会给人际关系带来哪些增益?相信自我的独特性是建立积极心理的前提吗?如何成为他人心中“特别的人”。


Q
&
A


你原本就很特别


杜骏飞


这个问题虽然说起来复杂,其实不难理解。


人追求自我的“独特性”,其主因是追求“个体的识别度”和“存在的意义”。


追求个体的识别度,是一个外因驱动。因为我们的生存环境里,往往人群规模太大,同质化程度高,或竞争性强,为此,个体要想获得更好的竞争位置(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首先就要求能更清晰地被人所识别——例如,你希望能标新立异,希望他人瞩目你,赞美你独特不凡的观点,鹤立鸡群的精神,你还会希望走在路上有回头率,希望别人不和你撞衫,你的妆容亦和别人有异,甚至,当别人都是双眼皮时,你宁愿是单眼皮。诸如此类的祈愿,只是希望别人能识别你。


至于追求存在的意义,则是一个内因驱动。因为人在精神深处,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评估、甚至自我拷问的生命体。如果丧失了对“自我存在”的感知,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抑郁,甚至自我否定。


因此,一般来说, 自我的独特性 确实是建立积极心理的前提。只是我要加上一个小小的注脚:自我的独特性是基于人的特质而非包装的。这里,有两个含义: 其一,人不能只依靠“虚定位”来寄托人生 ,泡沫般的“独特”,有时会更快葬送一个人的前程,就像学术界那些娱乐受众的名嘴,就像财经界那些靠跟风博彩的赌徒,就像娱乐界那些靠炒作上位的明星; 其二,人真正的独特,都是来自其生命体内部的 ,因为人生而独特,生而各有其不同的独特,因此,人的独特性是自我焕发出来的,而不是镀金或粉刷出来的。你是沉默的或活跃的,你是创新的或守成的,你是热诚的或高冷的,你是敏捷的或迟缓的,都请坚持下去,只要不至于损害他人与自己,那就继续吧, 因为那就是你的独特,那就是你。



我们社会的真正问题,是一个人生下来原本天性完足,但其成长史,却时常是一个典型的“熵增”过程 (参见 熵减(杜课741期) 。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常表现为对其内在的独特性予以损毁。年华老去,性情磨灭,言谈举止间,尽多人云亦云,所谓老成持重,无非是其内心已日渐拘谨、畏缩,哪里还有什么个性和洒脱?在大庭广众之下,固然惶恐不安,夜深人静时,也无法摆脱压抑。如此下去,还怎能有真正的积极心理,又怎能有外部识别和内在认同?!


也因此,我 期待每一个因为“失去自我”而自我哀怨的人,都能“向后走”,即将社会化过程强加给你的“符号化”、“机械化”、“一致化”一点一点洗掉,努力辨识那个原本的“我”是什么样子,辨识“我”是谁,辨识“我”的喜悦和厌恨,辨识“我”的希冀和遗憾,辨识“我”的自觉自愿,辨识“我”的天分和所能。 如此,一个活泼泼的“我”自会一点一点地跳出来,站在你面前。而你要做的,只是拥抱他(她),融汇他(她),逐渐成为他(她)。


你不是想知道如何成为他人心中“特别的人”吗?你原本就很特别,你原本就很有趣,你原本就很有意义。愿你铭记。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最后一个士大夫 三十周年忌日读沈从文 如果自由有回声——殷海光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


文字: 欢乐七语 我们就是那少数人 论沉默 视角训练


关注 那一场行尸走肉的故事 二更事件的11个问题 王菊现象学 年度关键词


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